梵高的花花世界,美的让人感动!
▲Montmartre windmills and allotments▲
春天,万物复苏,枝发新芽。
花是春天的标配
而梵高笔下的花有一种向上,顽强,生长的生命力。
我想画出触动人心的素描,我想透过人物或风景所表达的,不是伤感的忧郁,而是真挚的悲伤。——梵高
| 春天是绿色的 |
▲A Wheatfield, with Cypresses1889▲
▲Les Vessenots in Auvers 1890▲
▲Garden with butterflies 1889▲
▲Gogh,_Vincent_van_-_Lilac_Bush▲
| 也是酝酿爱情的季节 |
▲Garden with courting couples square Saint-Pierre May 1887▲
| 山间小路和田园都充满了生机 |
▲Houses at Auvers 1890▲
▲Farmhouse in a wheatfield▲
▲Landschaft mit Pferdewagen und Zug im Hintergrund▲
其实,除了向日葵,从其它的画作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春天。
| 玫瑰花 |
▲Rose▲
| 栗子花 |
▲Chestnut tree in blossom1890▲
| 白色夹竹桃 |
▲Oleanders1888▲
| 凤凰花 |
▲Phoenix flower▲
| 玻璃杯中的杏仁花 |
▲Sprig of flowering almond in a glass (March 1888)▲
| 鸢尾花 |
▲Irises Flower▲
▲Irises (May 1890)▲
跟画向日葵一样,梵高一生也画过很多鸢尾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藏于盖蒂博物馆的这一张。
《鸢尾花》的构图,呈现倒品字的构图,三个紫鸢尾花群形成有分有合的群落,似连非连。
一眼看到这幅画不难发现:其中有一朵白色的鸢尾花格外引人注目。
后人解读为梵高将那多白色鸢尾比作自己,杰出者永远是孤独的。它皎洁的美,与一群紫相互映衬。
鸢尾和向日葵一样,原本都是很平凡的植物,但梵高赋予它们精彩的形象与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
我们在大自然里找不到那样的鸢尾花,但这些鸢尾花又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中强烈的生命力。
这些鸢尾花鲜丽可爱,但又有点忧伤,有点孤独和不安。
鸢尾相互交织仿佛在传达一种哀伤而又坚韧的情绪。
| 桃花|
19世纪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梵高了解到日本版画,浮世绘名家北斋(Hiroshge)的作品,就是下图这个画神浪的老爷爷!
▲《神奈川冲浪里》/葛饰北斋▲
了解日本版画后,梵高不是西方专业美术学院的科班出身,没有学院派的偏见,他可以不拘束于西方学院的焦点透视,自由地包容各种不同的视觉表达经验,创作出画面开阔自由的作品。
北斋的画中有温柔的粉与大片明黄,线条简洁,色彩鲜丽。
这让梵高的心里充满了希望:那些绽放的桃花,东方的春天,不再是写实的风景,而是梵高在欧洲现实中受伤后心灵上的最大慰藉。
这时梵高笔下的花并不再是悲伤坚韧向上的,它也是乐观向上,喜悦明媚的。
梵高希望人们把他创作的开花果树看着是新生的象征。但同时创作这幅画也是为了纪念去世的表兄也是他的老师莫夫。
他在给弟弟提奥的手信中就可以看出: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 杏花|
1890年初春,
弟弟提奥孩子的降生,梵高要亲手送给自己的侄子一件礼物。梵高在信中写道:
“当我听到你得子的喜讯,我是多么的开心。我希望孩子能随父亲的名。我正为他画一幅画,以后挂在他的卧室里,画中有洁白的杏花和湛蓝的天空......"
▲Almond blossom▲
就是这幅《杏花》。
它完全不像西方的油画,它只是用西方材料处理而成的一件东方作品。树枝的墨线勾勒,花朵的留白,背景的单一纯粹。像一幅最好的宋代宫廷书院的花卉,繁盛华丽,又宁静工整。
1890年4月,
工作进展不错——很快你就会看到这幅油画,盛开的杏树枝条,这也许是我迄今最好、最细心的作品,作画时我感到很平静,下笔也没有丝毫的犹疑。但是第二天,我又感到精疲力竭了。这种情况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唉,有时候就是如此。
承袭了中国宋代文人画的优雅线条,同时又有民间版画的丰富色彩感。这两项元素对梵高有了重要启发,你们看,像不像中国的工笔画?
1890年4月30日,
画杏花的时候我病倒了。如果那时能继续画,你就知道我其实应该多画一些在花期的树。现在树上的杏花已经快掉完了,我真是不走运啊。
其实这是在他精神病困扰最严重的时候画的,但是他还是感受到了初春的华丽。远处的高山上的积雪在融化,空气中流荡一丝丝从南方回来的温暖的风,阳光驱赶走了漫长冬天的寒冷,灰暗的天空露出明亮的天青色,像透明的宝石的光。
他看到杏树枝头满满的花蕾在绽放,衬着宝石蓝的天每一朵花都像是神的祝福。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梵高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犷的笔触带来的是一种直率而又单纯的表现方式,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他们强调的是“神”的传递,而非“形”的表现,这与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忠实地表现自然”的绘画理念有很大的差异。仔细看来,梵高画面中的形象在造型上都带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的,有强烈的狂野性、粗放性,好似画家在激情的支配之卜随意挥洒而得来。受众在欣赏画面的时候也会被这种激情所浸染、震惊,会深切地感受到画家内心的呐喊。这种狂野的造型风格同画家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及人物性格有着很大的联系。因为梵高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在造型方面完全以自己的内心情感作为主要标准。此外,梵高一生都生活在贫穷、困苦和疾病的缠绕之中,这对他的心理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所以他画作中的形象造型都带有一种扭曲变形、狂野粗放,也正是这些因素让梵高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认知。
没有什么不朽的,
包括艺术本身。
唯一不朽的,
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
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