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书心得

  每个人对爱的领悟是不一样的,爱是一种情感,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1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在这本小册子中学会如何去爱或是一些具体的方法。然而前言就已经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一本秘籍类书籍,而是一本心理哲学的书籍。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能力。

  我想这种能力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用越来越难获得了,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环境当中。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成长在爸爸妈妈无尽的爱之中。这样一种观念早已烙在脑子里:我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爱我关心我帮助我。以至于习惯了获得,从而忘了给予。以为对妈妈的爱就是亲吻妈妈的脸颊。

  这就是弗洛姆提到的天真的、孩童式的爱,即"我爱,因为我被人爱。"长大了,离开了父母的庇佑,人们开始感到孤独,开始害怕孤独,开始需要爱,包括友情,爱情。这便是另一种不成熟的爱"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要想获得爱的能力,首先要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世界不会以任何人为中心。就以现在的大学生活为例,包含一个人的集合有很多,除了这个人自己组成的集合外,朋友圈,寝室,班级,学院,社团,乃至学校都是一个有时会需要自己的集合。然而这几个集合不是互斥的。当个人的利益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内心中的选择就会暴露自己"自我"的世界。

  爱是一种给予,不是只物质层面的,还有是精神层面。我们应该给予我们爱的人所有内心当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同我们爱的人分享我们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就是一种无私的,忘我的给予,这道她爱的人们和自己中只能二选一的选择题,她及时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爱她的学生们,所以他被所有人爱。

  爱除了给予,还要有这几个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母亲爱她的孩子,所以关心他饥饱冷暖,士兵爱他的祖国,所以站岗放哨保家卫国,爱人爱他的伴侣,所以尊重他的习惯和选择,朋友爱他的知己,所以愿意了解他的全部。

  校园中的也不乏可以证明以上要素的例子,我们这一代,从出生到大学走的都像是顺理成章的相似的路,从小学到中学,从中考到高考,就连谈恋爱也要保持高度的一致。两人或是同上一节课相识,或是参加同一个社团活动相知,或是通过某社交网站互相了解,经历了暧昧表白确认关系等必要阶段成为了男女朋友,然而这样的爱情能持续多久呢?分手理由也大概可归为几类:他不关心我,他不在乎我,他不尊重我,他不了解我。

  人们为了摆脱孤独保持跟他人的一致,为了摆脱孤独渴望爱情,可是不会爱的人,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为了被人爱而爱,这样的爱情注定是失败的,只会让他更加孤独。

  我自认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因此也没有完全领悟成熟人的爱:"我被爱,因为我爱。"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以上只是我读完《爱的艺术》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一些简单的感触,谨以此与还没有爱这个能力的人们互勉,懂得爱人,学会爱人。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2

  近期有幸拜读弗洛姆先生著作《爱的艺术》,略有所感。

  显而易见的,这一著作中,他一方面结合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及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又根据他对病人精神分析所获得的重要经验对这两位大师的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提出爱的艺术的新的看方法。

  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实质,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弗洛姆认为,人应该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偶像——生产,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时,爱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那么什么是社会的异化呢?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偶感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

  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其次,我明白了,爱是摆脱异化的一种途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的,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爱的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大多数人认为爱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爱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在自私、自利等观念笼罩下的现代社会,有些人丧失了这种能力。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的倾向,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因为丧失了这种能力,你就感觉不到爱,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爱, 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平淡的心去发现它。没有爱的能力,你就不会发现爱,也不会欣赏爱,更不懂地珍惜爱。

  没有爱的能力,爱就是到了你的身边,你也不会接受爱,不会去爱。爱是一种能力,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并非想爱就爱那么容易。要想会爱,就得用心去学习,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去灌溉和培养,那么如何的培养呢?

  如何留住爱,如何更新爱,如何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永远爱你。这便是最难的课程。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就是这个意思。也有人比喻爱就像是捧在手里的沙,抓得越紧,失去的越多。人在爱别人的时候失去自我,也束缚了别人。让自己失去了光彩,也阻挡了别人寻求明媚。

  有智慧的人爱别人也爱自己。追求和爱慕别人受挫,应该返回来关注自己,审视自己,同样也给别人一个关注和审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你便找回为爱迷失的自己,重新光亮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升华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

  这样你便永远是鲜亮的自己,改变和鲜亮自己的过程,也是留住爱的过程。操控这个过程的能力实际上也是爱别人的一种能力。让别人不断地爱上你和你去不断地爱上别人是统一的。当你发现别人不断地爱上你的时候,也发现了别人的可爱之处,此时你便拥有了爱别人的能力。

  或许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的。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所力所能及的物品。

  人们一方面渴望爱,另一方面却把其他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我们似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努力达到上述目的上,却很少学会爱的艺术。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吗?而爱——只对灵魂有用,在现代意义上毫无用处的爱只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的奢望吗?

  对于这样的疑虑,我想引用卡尔。马克思的一句话作结,"应为我有眼睛,所以我有看的需要。因为我有耳朵,我有听的需要。

  因为我有大脑,我有思考的需要。因为我有心,我有感觉的需要。简言之,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我需要任何世界。"这便是我们对爱的需要。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3

  每次在读一本书之前,我都会首先大概了解一下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

  以前曾经尝试读过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但是读了不到20页就因为其中的专业术语太多所以读不下去了,读这本书时也感觉其中有很多晦涩绕口的语句,需要一点一点慢慢得读才能勉强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感觉是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书中作者所说的很多内容我还并不能完全的理解,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依然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

  翻开作者前言:"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人们普遍认为爱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事物,只要遇到爱的对象,别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爱并没有这么简单,弗洛姆把这种对爱的态度,同想画一张画的人作比较:"这个人虽然想画画,但他不是去学绘画这门艺术,而是强调他首先要找到他愿意画的合适的对象。如果他找到了这么一样东西,他也就能画了。"这个举例通俗易懂,而且和当今社会很多人的问题如出一辙。比如,很多人当他们遇到了爱的对象之后,有的人却不能正常地与爱人相处,有的人痴迷癫狂,有的人迷失自我。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爱不是简单地遇到和接受,而是需要努力去学习、领悟和实践才能获得的。

  这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一个观点就是:爱要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但是这种给予不同于放弃、被剥夺或做出牺牲,有的人为了"得到"所以去"给予",他们不会做出没有收获而付出的事情,这是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

  还有一些人把"给予"当做一种美德,他们认为给予是做出牺牲,然而这种牺牲所带来的痛苦远比去从对方那里得到更有意义,可以说是更令自己感到快乐。这两种都不是爱的给予,弗洛姆在书中说:"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因为,正是通过给,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富裕和活力。"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对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帮助别人,也是给予的一种,俗话说能者多劳,帮助了别人,说明我们有多余的能量去做这件事情,这本身就体现了我们很优秀、很强大,这会让我们感到很快乐,这种快乐的感觉远比所获得的酬劳和回报重要得多。

  《爱的艺术》告诉我们,想要掌握这门艺术,就要学会给予、关怀和尊重,他就像一位老者,在给我们以教导,而这些教导会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少走许多弯路。

  年轻的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作者在书中所讲的关于爱的真谛,但如果我们按照书中的方法,去给予去关怀去尊重,不能说我们一定会掌握爱这门艺术,但至少我们不会在爱中迷茫,知道如何去爱。

  最后分享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4

  婴孩呱呱坠地,以血缘为密码开启爱的神秘之门。这份与生俱来的珍贵礼物---爱是哺育人成长的精神母乳。沐浴在爱的恩泽下,感受着蕴含其中的人性的美好与光辉,人格之树茁壮成长、茂盛参天。而后播洒下一片爱的浓荫,给亲人、给朋友、给世界,一份成熟的、勇敢的爱的回馈,完成一度爱的循环。通过爱的交互,清晰对生存、对生命的认知。

  爱首先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人们往往因为不被认同、不被爱而沮丧,也因此将自己囚禁在孤寂的花园中,拒绝打开爱人的心扉。这是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给予是最高力量的表现。

  恰恰是通过给予,人们展现自己的力量与自信。当我们回味对爱的体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无私无怨的给予让还是孩子的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我们认为被爱是理所应当的,因而当我们走向陌生的社会,面对非亲非故的陌生人,我们失去了从前从亲人获取的那种理所应当,心里的误差让刚刚脱离稚嫩的我们无所适从,因而进入思想孤寂的樊笼。

  正如弗洛姆所说: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为之付出努力。这首先就要求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成熟的思想和对爱的理解。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母体的胎衣出生时就脱落,而思想的胎衣只有当我们的人格真正健全才能完全摆脱。能够给予成熟的爱就是一个人人格健全的表现。

  成熟的爱的发展融合了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这样他既能相信世间有无条件的祝福、无条件的平和、无条件的爱,又明白有些爱需要自律、需要争取。并因此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得心灵柔软而坚强。

  给予别人成熟的爱首先要学会成熟的爱自己。爱父母是感恩、爱世界是博大。爱自己往往是爱的起点---因为比任何人更全面了解自己、因为比任何人更密切的关注自己。当然也要关注爱的发展,以避免趋向它狭隘而自私。

  爱是一团火焰,如果仅让它燃烧在自己的内心,那么结局便是一场惨烈的焚毁;爱是一团火焰,如果能将火种传播给他人、给予他人真诚的祝愿、黑暗中的照亮和寒冬中的温暖,那么来自他人真诚的、明媚的火光回应,就会让你明白爱他人同样就是爱自己。因为在爱的世界里,自己与他人、不同的个体之间本没有太鲜明的界限。只是因为爱的狭隘,所以才鸿沟尽现。

  弗洛姆从心理学和西方社会学的高视角鸟瞰爱的关系、探寻爱的真谛,因而对爱的诠释深刻全面而独树一帜。深入浅出的语言、让哲学与读者的思想零距离碰撞,如小石掷入心灵幽潭,泛起阵阵涟漪、引起强烈的共鸣。读罢意犹未尽,所领会的不仅是爱的思索更是人生的哲学。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5

  原来一直以为,爱这种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只是一种奇妙的情感,只能以实践的形式存在于心间体会。但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的艺术》一书,发现我原来对爱的理解过于片面。

  首先,情爱只是爱的一个分支,但在现在社会,我们总会粗浅的把恋人之间的爱当做爱的全部,其实,爱还分血缘之爱(比如父母兄弟之间),自爱,性爱,友爱…其次,爱也有它的理论性,就如书中还所说,“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所以学会怎么爱人,拥有爱人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不是说只要你投入全部的身心,你的爱就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下面讲两点我在阅读此书后的感悟。

  一、爱的本质与层次

  书中说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这点我十分赞同,比起索取,爱更是一种付出。这种付出是纯粹无私的,你想要了解关心保护某个人的时候,你的想法是十分单纯的,并不是因为你要获得等价的回报,有时甚至也不会注重别人是否也这么对你,重要的是,你在爱别人的同时就像在爱你自己,这就牵涉到“给”的定义的问题。

  那些有创造性的人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这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身心愉悦。由此看来,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是错误的。打个最基本的比方——母爱。

  从小我们就知道,母爱的是最伟大的。母亲告诉我们: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它以血缘为纽带牵系着不同的个体,可能小时候我们都会惹妈妈生气,说一些不好的话,但最后母亲一般都会原谅我们,而且这并不影响她对我们继续的付出。

  如果把这个放到恋人之间,没几句或许就决绝分手了,爱荡然无存、支离破碎。我个人把这个归结为爱的层次不同,爱有四个层次: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每种爱的境界都有所不同,每个人对爱的修炼地步也各有差异,这没有标准,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墨子一样追求“博爱”,只是对爱的理念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爱人。不是有一句俗话么——“爱到极致就是恨”。的确有些偏激,所以我们才更需要回归理性,不要让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反而成为伤人伤己的利器。

  二、关于爱情

  弗洛姆对爱的诠释不同于一般人,他认为的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把爱当成一种艺术,这个想法令我钦佩,这样便形象全面的描绘出了爱的优雅理智。

  这本书并不囿于男女两性的爱情方法学,也不是介绍相关的技巧秘诀,而是强调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想在爱上获得成功,就要从磨砺自己的人格开始。

  我开始反思我的爱情观。呵呵,说起这个话题不免有些羞涩,因为从小对于爱情的想法总会在父母的反复叮嘱中扼杀于摇篮,然而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设想自己的另一半,对爱情有所期待与幻想。我并不期待多么浪漫,只希望能找到“革命伴侣”式的一份感情——找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并且条件适合的人才考虑相处。

  基于这样的爱情观,我向来对与自己同级的男生不抱幻想,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比我还要不成熟,不是能与我相知相扶共同进步的人。

  此外,我是极力主张保持自我风格的。人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是谁的附庸,即使要在一起度过一生一世也不应该改变自己而去迎合。这样看来,我希望另一半是可以令我崇拜的人,能让我依靠。

  某天在网上,我偶然看到一句话:“要像没有恋爱一样恋爱”,感到有些疑惑。直到看了弗洛姆的书,里面讲到“真正的爱情是让两个不同的生命结合在了一起,却并没有让彼此失去自己本来的个性与面目。”“爱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这是弗洛姆的原话。当我看到这里时,感到很开心,我终于找到一句这么经典的话来概括自己的想法了。大师和常人的区别往往只在于大师能够将常人感觉得到却无法明确表达的东西用简单明了的话语表达出来,说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吧。

  像没有谈恋爱一样谈恋爱,即双方依然保持独立的自我人格,不会被束缚,不会为了对方委曲求全。在这个世人都关注我们飞得高不高的环境中,能有个关心我飞得累不累的人是幸福的,而且这个人不是我们的父母也不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当这样一个对我们的生命和成长付出了积极的关心的人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与我们相遇相识相知相伴,真正的爱情就降临了。因为“爱并不只是用于感动某个被爱的人的一种情愫,而是一种能自觉地为被爱者的发展和幸福而付出一切努力的代称”。

  以上两点是我看了书以后小小的感悟。关于爱的这门艺术,恐怕谁都无法真正参透与学得,只是我们在一生的经历中总或多或少有所体会。我想弗洛姆的这本书我以后闲暇也还是会阅读,让他教我更好地去爱人。

(0)

相关推荐

  • 二月的最后:《爱的艺术》

    这本书看得很慢 从1.31号拿到书 到今天才一口气读完了 初读时觉得有些部分艰涩难懂 所以就一直装在包里 想着有空时慢慢再去读 偶尔睡觉前翻几页 坐车时再翻几页 到今天全部看完 细细想来很多片段还是让 ...

  • #早读#246《爱的艺术》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 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526天 #早读#246  2016年10月5日 周三 <爱的艺术> [美]艾·弗洛姆  著 幼稚的爱是:"我爱,因为我被人 ...

  • 龙门阵 | 爱的五要素你具备了吗?

    弗洛姆曾说过: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唯一健全和令人满意的回答. 而弗洛姆的感情生活是波折而丰富的,他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以及一位亲密的恋人. 他与第一任妻子的缘分来自于精神分析,尽管婚姻只持续了短短五年,但 ...

  • 《爱的艺术》|一部爱的科普指南

    文|水面清溪 我的前任老板曾经把<爱的艺术>当作礼物赠送给公司所有的已婚同事.对于为人父母.子女.夫妻,如何在生活中学习爱和发现爱,这本书的信息量是足够的.作者艾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的哲 ...

  • 弗洛姆《爱的艺术》

    人们常常把坠入爱网时的最初体验和置身爱之中的持久状态混淆.他们并不懂得,他们所产生的迷恋,那种证明他们相爱之深的彼此"发痴"的状态,实际上可能只是证明了他们先前的孤独程度. 成熟的 ...

  • 《如何提升爱的能力》:拥有爱的能力,和谁结婚都幸福

    文/学乃身之宝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利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指出,现在很多人对爱有误解:他们认为,爱不需要学习,只要找到一个爱的对象,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幸福:他们觉得爱就是如何得 ...

  • 美添音乐 Everyday music 《给你》

    154 美添音乐 Everyday music 第154添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 --弗洛姆<爱的艺术> 歌名:<给你> 歌者:陈奕迅 词曲:词:李焯雄  曲:陈奕迅 流派:流行 ...

  • 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读书心得

    江桥镇中心小学   白淑珍 读完<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自己的特色与长处,并能使之在教育实践中融会贯通.不断发展下去. ...

  • 《我这样做老师》读书心得

    泰来县江桥镇中心小学  张春芝 寒假期间我选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我这样做老师>一书,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敬佩他乐观.进取的态度,敬佩他平和的心态,敬佩他独特个性,敬佩他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 ...

  • 【305】一路修行做老师——晋城爱物学校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做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 每每想到自己可以从始至终从事着热爱的事,内心总也多了几分感恩.然而周而复始的日子,也紧张也压抑也要时刻打起十二分精神的生活又时不时让我感到疲惫无助.自知人生是一场义无反顾的修行 ...

  •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泰来县江桥镇中心小学  蔡丽文 读书能使人成长和进步,能修身养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自觉读书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利用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做学生的心灵导 ...

  • 【读书心得】石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最近阅读了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颇有感触,受益匪浅.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教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工作,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 ...

  • 【读书心得】党黎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读<人民教育>余慧娟给李吉林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养一颗童心,做幸福教师>,李老师毫无保留把自己换作儿童,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完完全全把自己放在儿童之中,放在教育之中,直至把自己变 ...

  • 【读书心得】朱莹:作为老师,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什么

    读人民教育<作为老师,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什么>有感  文/朱莹 读人民教育第十七期<作为老师,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什么>一文,深深地被这位老师的真挚感动了.老师为孩子着想,不仅仅体现 ...

  • 【读书心得】谢慧:读平凡的世界,做平凡的自己

    读平凡的世界,做平凡的自己 文/谢慧 路遥先生是我们陕西的作家.17岁的时候读他的<平凡的世界>便被小说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所震撼,小说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 ...

  • 读书心得|常婷:从现在开始,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从现在开始,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文/常婷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过,"要是你懂得如何思考和安排你的生活,你就完成了一项最伟大的工作."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工作与生活,如何更好地掌控你的生活呢 ...

  • 【读书心得】马凯杰:做最理想的教育人

    做最理想的教育人 --读<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有感 文/马凯杰 根据县局安排,经胡股长推荐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教育精华<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但由于各种原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