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酱油离开了醋
烧麦是我们家人的美食,家里遇到高兴的事,烧卖是我们庆祝的美味,遇到不高兴的事,烧卖是安抚情绪的佳肴。如今羊肉这么贵,吃的次数少了,所以更加珍惜这份口福,每一个烧卖都觉得更精致了。上周六一家人去吃烧卖,我和媳妇一人一两。少一个不够,多一个太饱,就这一人一两才刚刚好。蘸上一点醋,淀粉皮包着蒸熟的羊肉大葱,放到嘴里,滑滑的,每一粒馅都舍不得浪费啊!烧麦还没上桌,媳妇早早地就把调味品倒在碟子里,再放点辣椒。开吃之前的铺陈,让消化液提前分泌,让味蕾打开,这样吃起来更香,消化得也更充分。
热腾腾的烧卖一上桌,她轻盈地夹起一个,放在碟子正中间,蘸上佐料。张开嘴,咬一口……眉头一皱,说了句:“妈呀,我倒的是酱油,醋呢?”
没办法了,好好的一个烧卖,让一碟子酱油给把了味儿了。酱油再咸,也得吃下去了。一两蒸一屉,一屉放八个,我这里也没富余。
无独有偶,我妈妈晚上调凉菜的时候,也误把酱油倒入西兰花。在识别醋和酱油的时候,我总是要经过比较才好判断。醋是酸的,酱油是咸的,可这咸是要用舌头才能尝出来,鼻子能闻出咸吗?醋色泽亮一些,酱油黑一些。醋稀释一些,酱油粘稠一些。在学校餐厅里吃面的那个窗口,我看到有学生拿起两个塑料壶闻一下,实在是……单独把一个瓶子摆在你面前,你如何判断。写个字看似省事,但从设计上讲,其实也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否则所有的涉及辨识的地方写字就行了。瓶子上的文字往往写在一侧,你得转过来才能看清楚。(你准备在醋瓶子上写两个“醋”字吗?)你看可口可乐瓶子,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能快速识别。
人的感官,对物理量和化学量都不敏感。在相互比较的时候还不容易辨别,单独判断就更不容易了。调味瓶应该放大两种液体属性上的差异,让黑的更黑,让亮的更亮。这让我想起北欧国家的一种牛奶包装。外国人的饮品很强调功能性,分类就很细,包装就要体现出牛奶的差异。同样是白花花的牛奶,还要把无法感知的功能性标识清楚。比如,高脂奶包装上的条纹很粗,而低脂奶很细。这个粗细基本不用比较,单独就能看出来。
当酱油离开了醋,它被当成了醋。
理论标签:物理量感知、化学量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