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是如何开始写诗的|侯晓彤·少年读邻

599| 读城记2020

我的学生是如何开始写诗的

文 / 侯晓彤

语文教师

我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冬天,当时已经想好了文章的标题,就引用学生诗里的一句,叫做《冬日里的诗:漫天飘舞的<飞鸟集>》。可是冬天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也实在没想到更合适的题目,还是老老实实做个记录者吧。

在上学期的最后一个月里,我依托课本的新诗单元开始鼓励学生读诗写诗。其实我自己并不是一个离诗歌很近的人,所以每一步都是试探着来。幸运的是,每个阶段都有让我惊喜的诗作出现,许多学生都写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后来学生来办公室给我看自己写在便利贴上的小诗已经成为日常。最近疫情爆发,大家还试着借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考。可以说同学们已经接纳了这个最初觉得“中二”的表达方式,那么他们写诗这件事情,是如何开始的呢?

写在便签上的诗

01

读诗:情绪是如何被传递的

在课本的诗歌单元里,除了一首毛泽东的词,剩下的都是新诗。其中包括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穆旦的《我看》。这几首诗无论从风格上还是题材上都各有特点。我想着如果能带学生沿着这几首诗读开去,还是可以体会到诗歌的不同风貌的。

我给学生讲的第一首诗是《我爱这土地》。在完成赏析之后,我给学生拓展了艾青著名的长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选这首诗主要是因为同写“土地”,《我爱这土地》中写得是家国,《雪》呈现的是“土地”上的人民。这首诗很长,写法上也并没有太多亮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一声声重复出现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不断回旋,如寒风呼号,永不止息,正如老中国的日子。读此诗需有对“声音”的感知,也正因如此,我执着地把这首长长的诗完整地朗读给学生。学生前阵子刚读过张爱玲的《封锁》,大家很自然地产生了联想。如果说张爱玲小说中的“封锁”是一次让个体生活空间扭曲的交通事件,那么《雪》中的“封锁”则是整个家国陷入停滞的战争灾难。读到诗中“冒着大雪的中国农夫”时,我联系起之前讲过的《卖炭翁》,那何尝不是古老年代里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呢?可能许许多多的文人脑海中都无法忘掉这样的场景:风雪之中,受难者佝偻着身子,在饥馑的土地上艰难前行。

除了对主题的理解,我也开始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语言的特质。我想与其挖出一截一截的句子摁着脑袋让他们赏析,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写写试试。于是又找了几首艾青其他的诗,把诗中的一些修辞巧妙的句子删去,让学生自己尝试填写,最后再和诗人的原文比较。学生看完纷纷“嘘”自己技不如人,也更觉得诗的语言有趣。不过这语言的“陌生化”很难在一两节课内速成,也并不是一个独自成立的话题,所以我把它渗透在每一首诗的讲解中,让学生随着每一首诗的诉求去感受语言的不同样态。

讲完艾青的代表作,我还补充了穆旦、闻一多、戴望舒等其他现代诗人的爱国诗歌。其中穆旦的《赞美》,实在是少有的能打动我的颂歌。我便兴冲冲地拿来给学生布置了鉴赏任务,自己也参考了许多学者解读,一句一段地分析,准备把这首诗“一顿暴讲”。

穆旦《赞美》节选

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完全get不到我在感动什么,最后那堂课上得很像给文言文加注释,学生把笔扔在桌上,身子往后一靠,哀嚎“知道了,读不懂的就是诗。我自己也非常疲惫,感觉自己被耗尽了,这显然不是好的读诗方式。但是下一个班紧接着就要上课了,任务已经布置下去了又不得不讲,或许换个讲法呢?

于是在另一个班的课上,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叫‘赞美’,在你的印象中,这个词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几乎想都没想,纷纷回答“红色”、“黄色”……总而言之,是明亮的、热烈的颜色。于是我便接着问:“那这首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颜色的?” 大家会说是黑色。那这种“黑色”的感觉从何而来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去寻找诗中的意象,发现这些意象都有一种土地的凝重感。那为什么作者用这种黑色的调子表达自己的赞美?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这首诗赞美的对象和其他歌颂家国人民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一层层剥离下来,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在不断追问中逐渐能够进入这首诗的氛围,也能尝试着思考,这种看似“低声部”的“赞美”背后的情感可能是更深切的同情。我记得快下课的时候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男孩子侧身拍着大腿感叹“我天哪,这首诗写得真的是……”

借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为学生拓展了多篇体现家国情怀的现代诗歌,让大家感受同样是写爱国情怀,不同人的表达方式有何差异,这部分主要训练鉴赏能力。而接下来的《乡愁》则更适合用来设计写作训练,这首诗无论是结构还是语言,都更规整,适合模仿,也是在这里,我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了第一首诗。

02

写作初阶:意象的排列组合

“意象”是一个学生很熟悉的文学概念,但是大多数学生未必真的具备驾驭意象的能力,且“意象”背后可供挖掘的东西其实很多,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意象依然可以被当作重点展开。《乡愁》中出现了多种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余秋雨还有一首诗就是以“邮票”命名的。这首诗能够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何给一个事物赋予情感意义。

邮票     余光中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重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读过这首《邮票》,我便请大家以 “信”为题当堂写一首诗,之所以选择“信”这个意象,主要是因为其和“邮票”在情感含义上接近,学生不至于无话可说,同时在功能上又有差别,这样也留有了发挥的余地。大概十分钟左右,我便看到了这样的小诗:

信  八四班  黄百川

一只娇小的白鸽
背负着沉重的邮戳
飞过云,飞过山
落在孤独的人手中
白鸽像冬天的白雪
冷了手
暖了心。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很少参与课堂的男生,所以他的尝试本身就让我备受鼓舞。诗中没有提到“信”字,从头到尾以“白鸽”代指。思路和余秋雨那首很像,这也说明提供了支架之后,学生是可以通过模仿进行自我表达的。这个男生后来还尝试了填词、写小说,都写得有模有样。我想诗歌可能是他贴近文学的一个契机吧。

信 八四班 任冰鉴

白鸽的羽迹
漫天飘舞的《飞鸟集》
秋叶将飘落,春燕又归回
伴着风散落在窗棂。

这首诗则是出现了多个意象来指代“信”,是白鸽、是诗、是秋叶、是春燕。我最爱的是那句“漫天飘落的《飞鸟集》”, 想象那样的画面,每一封信都像一首短诗,从天而降,落入人间。

信    八四班  郭思澄

你是那一张薄亮的轻盈的纸
你是那一张充满心血的沉重的纸
我没日没夜的盼着你
却又不敢书写你
因为我害怕,她看见你,不会欢喜。

我还记得当时这个男生念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我不禁发出美剧里观众表示被会心一击时的感叹。小心翼翼的,是少年的细腻。后来他说他一有灵感就拿出手机记下来,备忘录里已经存了六七首,还开玩笑说“诗已经准备好了,就差感情了”。我笑道只怕真有一天感情发生,所有的诗歌都失效了。青春期的少年本来就都是感情充沛的浪漫主义,贴近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小王子与玫瑰

这是同学们第一次写诗的尝试,当堂写作当堂分享。大家在听同学作品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听到惊艳处会半佩服半起哄地感叹“哎呦喂!可以啊”!我想这种气氛应该会让他们放下畏难情绪,更敢于尝试吧。

仅仅学会用某种约定俗成的意象去传达对应的情感,对于诗歌写作来说还远远不够。学生需要在更多的诗歌中去思考为什么意象的使用语境会被逐渐固定,如何用“诗”的语言将一组意象联系起来,如何给常用意象赋予新的意义——这其实就是语言和主题上的问题了。于是在接下来的一讲中,我结合教材中本单元的后两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和《我看》,做了意象专题,讨论了意象的颜色、意象的动作和多个意象的组合等问题。

从几个维度完成诗歌的赏析之后,我给学生看了芒克的《阳光下的向日葵》,芒克诗中的向日葵不是永远朝着太阳的跟随者,而是一直要转身咬断身后绳索的叛逆者。给学生分享这首诗主要是想提醒大家,在常见意象中发掘出新的含义,往往能出奇制胜。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大学课上,学生读完之后,也和当时的我一样被惊艳到,发出“奥利给”的感叹。

下课前,我给了学生一组意象:黄水塘、窄路、大树、高粱梗、羊、井。请大家从中选取几个意象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感悟。这些有着鲜明的田园牧歌气息的意象都来自林徽因的一首小诗,有趣的是,这首诗叫做“八月的忧愁”,传递的并不完全是牧歌式的静谧平和。不知道学生会如何使用这些意象呢?

临近下课,师润同学举手分享了她的一个片段,大概是:“一条窄路的尽头/黄水塘边/枯井下/埋葬着我的尸体。”话音一落,全班“哇”声一片,暗黑童话风可能是她的个人趣味,但从大家的反应来看,好像他们都很喜欢这种风格。紧接着另一位同学受到启发,下课前匆匆成诗:

羊  八四班 张容榕

那棵大树下的白羊

三五成群聚在一起
欢喜,期待,等待着主人归来
主人终于走来了
带着一把耀眼的刀

第二天上课前小姑娘又给我看了她改过的一版,后面加了一段“鲜血染红池塘/池塘露出了微微的红晕/日落了/”我建议她把“鲜血染红池塘”一句删掉,当人们读到“红晕”和“日落”,自然可以联想到小羊的死亡,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含混的哀愁氛围中结束。

布置任务的那天北京刚好下了2019年的第一场雪,所以很多孩子的诗里都出现了雪。下面这首诗的作者是个文学素养很强的小姑娘,说话温温柔柔,诗也透着一股沉静:

一场雪  八四班   徐汤雪

一直没停

大树的羽毛

凌空飞舞

像一口硕大的井

吸走了所有的

热闹

是一只绵羊

走在窄路上

不见了

路灯

像笔直的高粱杆

我想起

家乡的黄水塘

这首诗里有很多比喻都让人觉得非常惊艳,比如“夜/像一口硕大的井”,“梦/是一只绵羊”,情绪随着诗一节节的推进逐渐沉下来,好像能听到雪落下的声音。最绝的是最后一节,把城市夜景中的路灯比作高粱杆这一乡间的事物,紧接着,“我想起/家乡的黄水塘”。好像作者行走在大雪纷纷之中有刹那的失神,便在城市难得的静谧之中看到家乡的村落。

03

自由创作:最关注的和最熟悉的

虽然并不是每一位同学的作品都能给人惊喜,但达到教参中的目标水平还是没问题的。最重要的是许多同学都对诗歌产生了兴趣,也找到了点评诗的感觉。而另一个班状态却不大一样,虽然是实验班,却迟迟没有进入状态,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作品。所以我放宽了要求,让他们自己选择主题,随意去写,没想到还是出现了几首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寂寞 八贯班 徐士恩

孩童时,

寂寞像一本书
我不懂它,它不懂我。
 
少年时
寂寞像一只小狗
它会追我,我也会跑开。
 
而现在,
寂寞是小猫咪的脚
轻轻地踩在我的心头。

刚读开头觉得这不过是对《乡愁》的仿写,读到结尾感觉自己的心也被小猫踩了一下。这位同学后来在课上分享创作灵感时说,他觉得年龄越大寂寞就越多,而且是那种内心深处的寂寞。说起来这个戳中人心的“猫咪”比喻,其实灵感来自李诞在《奇葩说》辩论“救画还是救猫”时的那句“猫咪踩奶”的神句,寂寞可不就是那样吗?在你心上揉过,很轻,但又猝不及防。“你们被猫踩过奶吗?”李诞冲着观众问道。

另一首诗可以看做是对《阳光下的向日葵》的仿写,作者选用了“仙人掌”这个意象做文章:

仙人掌  八贯班  王天泽

仙人掌呆呆地立在花盆里,

一动不动
春天到来,它不能出芽;
夏天过去,它不会换衣。
墨绿的外皮伴它走过春夏秋冬,
没有欢乐,没有愤怒,没有哭泣,
也仿佛没有呼吸。
 
仙人掌就这样静静地立在那里,
用自己那退化的叶子,
封住自己的每一寸土地。
没有人能靠近,
因为它的长矛,让每个碰到它的人都鲜血淋漓。
多少个日夜啊,
仙人掌就这样麻木地立着。
在乌云之下,在阳光之外。
没有人知道它那灰色的钢铁外壳里,
是一颗曾经柔软的心,
一颗受过伤害的心。

这位同学说他想要模仿《阳光中的向日葵》的写法,给一个常用意象新的解读,于是决定以仙人掌为题。他查了仙人掌的花语,有人说仙人掌本身是柔弱的,上帝不忍,所以给了它“盔甲”,让它不被任何生物靠近。仙人掌有了盔甲之后,虽然变得“坚强”了,却也因此不被人理解。

“仙人掌的花语让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一类人,他们曾经受到过欺凌(如校园霸凌),心灵受到过创伤。他们为了掩盖自己受到的创伤或由于心灵中的创伤逐渐封锁住自己的心灵,不信任任何人。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安全感,拒绝让任何人靠近;他们渐渐变得麻木,在“钢铁盔甲”对心灵的屏蔽下度过春夏秋冬……我决定向大家来澄清他们变化的原因,我想把他们背后发生的事情公之于众,让他们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改变的机会、让大家意识到伤害别人的危害,于是便写了《仙人掌》这首诗。”

在冷漠和麻木的表象之上去追寻被伤害的历史,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弱者的关注,我也借此告诉大家,诗歌从来不是柔软的,无论是叛逆的向日葵还是内心破碎的仙人掌,都有一种力量在里面。

有的同学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诗想要表达什么,可能只是单纯地放大某个无聊的瞬间。比如任梓菲同学的这首诗就是她在星巴克等人百无聊赖时写的,我记得她在作业本上可可爱爱地标注“在星巴克喝饮料突然诗兴大发”。如果要给它赋予什么象征意义也并非不可,但将“无聊”的生活场景陌生化本身也有被书写的价值。

黑加仑  八贯班 任梓菲
我买了一杯黑加仑

放在那里

我尝了一口

有点苦

有点甜

我把它放下

它们盯着我

安静地立在那儿

里面的冰慢慢融化

原本暗紫色的水变得鲜红

像血一样的狰狞

和冰块做着抵抗

无用的抵抗

冰块吞噬着水的温度

水向我喊

我瞥了它一眼

把它喝掉

还有一位同学一直在写校园主题的诗,第一次写得有点幼稚和中二,但是偶尔冒出一两句很有亮点,而且能够看出她非常热爱和珍惜校园的生活状态,是那种能通过获取知识获得愉悦的孩子。而且喜欢用自己熟悉的一些知识原理来观看自己的生活,比如说自己和同伴们“吵嚷着嬉笑,像不稳定原子放射出看不见的光”,说自己很幼稚,“就算是读了《日内瓦公约》能看得出热泪盈眶/痛哭着喜悦/像金属般传导着骤然的冷热”。当你浸泡在无穷无尽的知识之中时,会不由自主地用一些知识点的“梗”来记录生活。这也是我中学时的经验,所以鼓励她抓住这一点去写,她第二次交上来的诗明显更有模有样了:

在草稿纸漫天纷飞的日子里

八贯班 王馨艺

在草稿纸漫天纷飞的日子里,

一天,
又是一天。
八分钟前太阳的电磁波穿过窗帘间的缝隙照在未干透的黑板上,
板槽里堆积的碳酸钙粉末旁观着时间的耗尽。
桌上乱画的草稿一行接着一行
从恒星光谱的红移蓝移,
到辽中南工业区
几行过去分词里,
夹着一价氢氯钾钠银
教室后的钩子上各色外套扑在一起
上面堆砌起象棋和球拍
窗外黝黑的枯树上堆满细碎的水晶
枝头鹅黄的芽尖像瞬间定格的雨滴
无声的流淌着
那时我们的世界可以用知识丈量,
钢笔的低语声入耳也刚刚好。
在草稿纸漫天纷飞的日子里,
一年,
又是一年。

在讲评这首诗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她对教室后黑板“景观”的描写,于是请所有同学转过身去看看教室后这个狭小的空间,虽然最显眼的是写着“法治社会”专题的黑板报,但周围堆放的球拍、棋盘、外套,才是大家真实的生活。这个角落用自己的生命力和整个教室严肃的秩序感相抗衡。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课间总是被老师们压得很短,男生们便用垃圾桶当做篮球筐,揉碎了草稿纸练习投球。教室后排的日子,是青春的重要片段。

于是这天我留的题目就是“校园生活”,大家的作品都有点无病呻吟,吐苦水吐得夸张,不过也有不少有趣的表达,记录了平凡漫长的校园时光。

梦  八贯班  茅雨霏

支着下巴

望着窗外的飞鸟
幻想着如果失重
它是会停在空中
还是将永远前进
 
靠着窗户
盯着老师的字迹
推测着如果亚历山大没有东征
那将会换来一世的和平
还是错过一场文化的碰撞
 
啪  一截粉笔在脚边断裂
突然抬起头
对上了老师愤怒的双眼

记得当时在课上读完这首诗的时候同学们一起笑了,因为这就是前一天课上真实发生的事情。作者在课上睡着,被老师训了一通,写下了这首小诗。把上课走神写得这么富有想象力,也实在不容易。

教室窗外

还有很多学生写到了课间的喧嚣和上课的煎熬。比如王耀卿同学的“上课/是运动器官的休息/课间/是运动器官的活跃/上课是课间的课间”。同样的内容,刘端同学选择了教室前方黑板上的钟表作为第一视角,俯视着同学们的生活:

滴答  八贯班 刘端

滴答,滴答,滴答

又到了紧要关卡
我低头观察
41盏双眼凶神恶煞
等着我双臂运动的每一划
41对双腿蓄势待发
只等我一声令下
冲鸭!
 
对面的球拍被取下
在寒风中与球追杀
角落里争论化合价的拿起扫把
激动地互相拍打
是高锰酸钾,不是氢氧化钠!
 
滴答,滴答,滴答
我继续转动手臂
听着底下的吵闹逐渐平息
沉浸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关系
只剩下我的心跳和呼吸
阳光溅在一把把桌椅
冷风划过大衣,橡皮和签字笔
等待下一个课间
出击

这首诗充满对日常生活的调侃,学生对校园生活是有很多槽点可吐的,鼓励他们把这些琐碎的抖机灵式的戏谑记录下来,用一些语言技巧让这些感受表达的更有趣丰满,不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吗?

在分享讲评学生作品的过程中,我会去引导学生学着跳出来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发现生活的“惊异”。同时也会根据具体的作品提供一些语言表达的建议。在完成了几个回合的现代诗读写任务后,我用了一节课做收尾。在这节课上,我带大家读了几首更“特别”的,甚至有点怪异的诗,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现代诗的表达是非常丰富的,很多诗不适合用来教学做案例,但呈现多样也是理解诗歌的一环。于是我给大家看了陈黎的《战争交响曲》,北岛的《生活》等等,这时候的课堂气氛特别像听相声,读到有趣的表达,大家会鼓掌叫好,感叹作者“绝了”。我还找了几首许立志的“打工诗歌”分享给大家,提醒大家诗歌的内核绝不只是罗曼蒂克的情调,也能够承载真实生活的愤怒和痛苦。读许立志的诗,大家的情绪很自然地被沉下来,在读懂诗的那一刹那,发出轻声的叹息。有那么一个瞬间,我感觉我和学生都被某种很沉的东西坠入深海,那是很“诗歌”的瞬间。

04

“笔给我,我来写”:写诗成为日常表达

结束了诗歌专题的教学之后,学生并没有停止写诗。有几个同学一直保持着写诗的习惯,甚至写诗成了他们日常表达方式的一种。有的同学会和自己的好朋友用诗表达对彼此的喜爱,有的同学会用在看到某一张漫画的时候突然来了诗的灵感,那段时间经常有学生课间跑到我办公室给我看自己的最新“大作”,如果我反应一般,还会问我“老师您是不是没看懂啊”……

几个女生互相写诗表达友情

寒假期间我也收到的很多同学写的诗。黄百川同学前两天给我发来一首很静谧柔和的牧歌式小诗,说是“听了一首歌就莫名其妙写出来的”,我以为这首歌里一定出现了很多相关意象,甚至已经盲猜是周杰伦《稻香》,结果点开他发来的歌,是一首轻音乐。用文字来“翻译”旋律,我的学生比我想象的更有灵气。

喜好唐诗宋词的白慕雪同学对新诗一直不太有感觉,没想到她第一首让自己满意的新诗来自假期看番的真情实感:

无题  八贯班  白慕雪

给Izuna的生贺

和他一起走
轻快地走
枝头缀着饱满露珠
草叶吸收丰富水汽
澄澈蓝天无垠
碧玉海洋泛清波
 
和他一起走
轻捷地走
木质地板总有陈旧香气
庭院深深几度迷离
靠在墙角的刀银光凛冽
压入箱底的古书纸页枯黄
 
和他一起跑
飞快地跑
粘稠的红色液体蔓延至脚底
稀释的黄色浊液爬上手臂
苍白的阳光战栗着洒落
肥懒的乌鸦缩在树下阴影里
 
和他一起等
焦急地等
茶盏磕碎的回响清脆
书卷摔落的声音沉闷
不合时宜的狂风卷起
庭院里绯红的花朵委地
 
和他一起熬
艰难地熬
清凉的夜风在林间旋舞
湖水笑嘻嘻泛起涟漪
窗外乌鸦大声赞颂美景
嗅到屋里新鲜浓重的血腥气
 
看他一个人走
孤独地走
云层厚重投不下丝光片缕
阴雨连绵看不到一丝光明
捡起树下残碎的棕红花朵
仿佛血迹般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注:Izuna即宇智波泉奈,日本漫画《火影忍者》系列及衍生作品中的男性角色。他心思缜密有政治才能,以家族为重。他轻微的排外性和我有点像,感觉自己找到了知己。另外我还很愤怒作者对角色的态度,把很精彩的设定简单抛弃了,这就让我有了自己创作的想法。

2020-02-10

自己喜欢的角色被作者忽略,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情节没有被展开,因为愤怒产生创作的冲动。“笔给我,我来写”不也是一种“物不平则鸣”吗? 白慕雪同学之前尝试过用新诗表达自己对古典诗词的喜爱,但在这首诗里,古诗词的积累成为表达自我的手段而不是被赞颂的对象,所有古典意象都服务于一种私人的情感,带着属于她自己的爱和遗憾。

前几天刷微博看到了几首有趣的拼贴诗,把书、报纸、考试卷子撕下、剪碎、重组,产生一首首荒诞又有趣的当代诗歌。发了几首有意思的给学生看,很快就陆续有感兴趣的同学自己尝试了来给我看。齐嘉麟同学把鲁迅的《伤逝》、作废的政治卷子和学校的比赛通知剪下来,拼出了下面这首小诗:

齐嘉麟同学说“如果说写诗是在平地建起高楼的艺术,拼贴诗就是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和美的艺术”。其实我尝试过给几个毫不相干的词让学生随意组合,以期呈现诗意的跳动。但学生总会想要给关键词之间建立联系,进行组词造句,最后效果并不好。所以我想,脱离了表达欲单纯追求语言猎奇似乎未必有效。但拼贴诗的限制会更少,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完全可以作为前期诗歌教学设计的一环。

这些学生自发创作的诗比命题训练有更强烈的情绪、更鲜明的风格。这是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诗歌表达方式之后,更自在的表达。师润同学发来的几首诗依旧带着她偏爱的暗黑童话风,在纯真和诡异中间找到平衡。其中一首很适合用来做这篇文章的结尾:

孩子的眼睛  八四班  师润
每个孩子
都会害怕床底
衣橱
和所有裂开缝隙的、未紧闭的门
用一个孩子的眼睛去度过一个夜晚
你会疯掉的
 
科学家们
只知道孩子们
更加具有洞察力
不知道
孩子们制定了多少“规则”
 
不要发出声音
不要轻易走动
要学会隐藏自己
要躲避在光里
35岁的失眠症患者
在电脑前打字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
希望屏幕上的光
能让暗夜远离
 
现在
用一个孩子的眼睛
看向你身后
尽量不要尖叫

某种程度上,诗歌就像师润同学所说的“孩子的眼睛”,对世界保持警惕和敏感,代表着一种“另类”的观察方式。等人们长大,可能会忘记这双眼睛,但也会在某个瞬间,重新唤醒和它有关的记忆。我最初想要带学生读诗写诗的目的,似乎有点为新诗“正名”的悲壮:为了让学生放下对新诗的偏见,为了让大家看到新诗的创造性,为了让大家明白写诗不是一件滑稽的事情,也不应沦为喊口号的工具……但时隔几个月,再回头想想,所有诗歌的赏析和创作其实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看生活,体会驾驭语言的快感,能在某一个情感丰沛的时刻更自由地表达自己。而这种表达是不是诗,反而不那么重要。

“现在,用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向你身后,尽量不要尖叫。”

往期更多:
那些不够煽情的疫情诗歌|侯晓彤
初中生的疫情日记|侯晓彤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