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天才陈立杰:16岁拒上清华,婉拒谷歌,网瘾少年如何逆袭?
两年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可能大部分人都是碌碌无为地度过。
但是他,曾经的重度网瘾少年,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成为国内信息学奥赛中最强的选手。
16岁拿下全国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奖,其后又以极高的天赋在OI(青少年信息学竞赛)和ACM(国际计算机学会)赛中残虐其他参赛选手他是国内信息学奥赛的奇迹人物。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全部学习理论都来自自身刻苦的学习,是靠努力才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
201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又身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继续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如今26岁的他,已经是计算机领域最璀璨的明星。
他是陈立杰,是一位95后,也是信息计算界的天才少年。
本期子牙童趣人物纪就带着大家认识一下这位“计算机大神”陈立杰。
1995年,陈立杰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梅溪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的成绩很一般,唯有数学还算能称之为不错。
初中时,他与很多同龄人一样,喜欢看动漫、打游戏,他是父母口中无心学习也不好管教的孩子。
因为他的网瘾实在太大了。他在游戏世界里的实力超强,因为经常玩一款名叫《魔兽世界》的游戏,他还为这款游戏设计了地图。
就为了所谓的在游戏里排名靠前,他还创下了三天两夜不合眼,只沉浸在游戏世界中的记录。
要说他的特长,估计也就是会玩游戏,喜欢计算机了。
在父母、老师和同学眼里,陈立杰就是一个“扶不上墙的网瘾迷”。
眼看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点点下滑,陈立杰的家人们也着急起来。
他们曾多次劝陈立杰远离网络,不要再过多接触计算机,为了让他“听话”,甚至连“棍棒教育”都用上了。
但效果确实一言难尽。陈立杰已完全被计算机里的游戏世界所吸引,彻底沉迷其中。
说来也是很奇怪,就好像得道高僧立地成佛一样,陈立杰“浪子回头了”。
他忽然告诉母亲,游戏也就那样,一直玩没有什么新意,也不能当饭吃,这么沉迷下去说不定哪天真的就被送去“电疗戒网瘾”了。
于是他开始反思自己,想着以后该干什么。
一个学习上的“差生”一旦开窍了,那可真是没什么可以阻挡得了,他那股拼命学习的劲。
陈立杰将自己的目标设在信息学上,自那时起,他开始自学编程。
但万事开头难,没有基础也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使他寸步难行。
仅靠网上的资料信息和网络视频教程自学让他短期内并未取得什么进展。
他也参加过许多信息学比赛,不过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反而还拖累了其他学科的成绩。
陈立杰也深知自己没有系统地学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光靠爱好是不够的,还要更加勤奋,苦下功夫,才能有所突破。
后来随着陈立杰了解得越来越多,接触的领域也越来越多,这让他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境遇。
在这其中他就遇到了他最感兴趣的事情:OI和ACM。
在兴趣的驱使下,深夜他的房间里总有一盏为梦想而点燃的灯。
当时他家里还没有能供他上手练习的电子设备,他就经常甚至逃课去学校机房刷题。
即使老师同学们向他投来异样的眼光,对他这般“疯狂”的举动表示不解,但他却并没有被这种看法影响心情、影响自己坚持的道路。
他凭借着毅力果真戒掉了游戏和动漫,在学习信息技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5岁时,他在一场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崭露头角,打败了两名国家队的专业选手,以第二名的好成绩登上荣誉榜。
16岁时,荣获亚太地区信息学奥赛金牌,同年又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这也为他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此时,他才仅仅是一名高一的学生。
在16岁时,就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换了谁谁都会高兴地马上去报道。
而陈立杰选择了放弃这个机会,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自己才上高一,还没有打下坚实的文化课基础或者说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好好体验过高中的生活,不能就如此匆忙的直接变成一个大学生。
前面是高等学府,后面是脚踏实地,很明显,陈立杰选择了后者。
而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
继续留在高中学习的他,除了每日在班级里学好课本知识外,一有闲暇的时间他就往机房跑。
有时遇上不好说话的值班老师,无法进入机房,他就一个人拿着专业书跑到天台上思考问题。
久而久之,他的这种毅力感动了他的高中老师,因此他也获得了他一生中第一个专属“特权”——把翘课变成了请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立杰在机房里挥洒的汗水没有辜负他的期待。
也许正是因为三年的沉淀,也让他多了几分底气,在2012年至2013年的各项全国性青少年信息学竞赛、奥赛中,他屡次获奖。
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他的名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年纪轻轻却有如此大成就的他。
他仿佛跟开了挂一样,势不可挡。
2013年4月,他以总分89.11分的好成绩,在第25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选拔赛中,斩获全场第一名,正式成为了IOI(青少年信息学竞赛)国家队队员。
这一战,也成为了他再次敲开清华大学门府的金钥匙。
那一年,他刚好高中毕业,完成了他为自己许下的诺言,终于可以前往这所人才汇集的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学习。
他顺利进入了清华大学的姚班——一个汇聚全国顶尖计算机人才的班级,陈立杰的新起点又从这里起航。
从小就已拿到无数奖项的他,在高三那一年同样也收到了谷歌向他抛来的橄榄枝,发出实习邀请。
这一份好工作却被陈立杰婉言谢绝,“不好意思,今年我高三,影响学业”。
简单的几句话却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学子更高的精神境界。
也正如他所认为的,年轻就能创造无限的可能,不考虑将来,只先着眼于当下。
现在仅仅是为了做出题目这样纯粹的感动而活下去。
“半国英才聚清华,清华英才聚姚班”。
进清华大学的姚班究竟有多难?需要哪些条件?
清华“姚班”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简称,主要培养领先世界技术的计算机大神,是由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院长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创办。
清华大学每年在招收的三千名学生中再反复挑选,最终留下50名学生进入姚班学习。
他们要么是在计算机领域有所成就的,要么就是十分具有潜力的,因此竞争的异常激烈。
学校为姚班配备了超级强大的国家化师资队伍,世界顶尖级导师亲临上课,全程英文交流,开设25门专业课,学习强度之大非一般人所能接受。
除了有非常聪明的大脑,愿意静下心来研究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从姚班毕业的学生,要么读研乃至读博继续深造,要么可选择谷歌、IBM、Facebook等知名计算机企业工作,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
在他人眼中,陈立杰少年成名,想必定是有非凡的过人之处。
但刚入学的陈立杰又如同千千万万个普通大一新生一样,对周围一切已发生的事物感到不熟悉,甚至可以说变得迷茫了起来。
离开了熟悉的机房,这让陈立杰变得无所适从,他开始对未来感到害怕,不知梦想在何方,渐渐地在天才云集的大学里迷失自我。
最让他难受的,是同为舍友的好朋友已经开始利用军训的闲暇时间,在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上发表一篇论文了,身为同龄人且还被冠以“天才”标签的他还在操场里徘徊思索着接下来的人生路。
与好友之间的相比,无意间让陈立杰心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甚至还让他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在催促他前进。
好在,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好老师的帮助,他偶然间旁听的一次公开课,让他顿悟,重新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从竞赛模式转变成科研模式。
收拾好心情再出发,找到了研究方向。
在大学教授的指导下,陈立杰完成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这也是他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第一步。
大二时,他便修完了剩下两年要学习的课程,还选修了一门研究生课程,在学年考试时,他是唯一能达到100分的考生。
这让比他大好几岁的学长学姐们陷入尴尬,不得不为这位天才计算机少年而折服。
看到成绩的他,惊呼不已要成为一名理论计算机科学家的种子已经在他心底生了根发了芽。
后来的日子,陈立杰不仅去了纽约做报告;还前往MIT进行交换学习,解答了教授团队一年都没有进展的科研问题;又成为首位在计算机科学基础年会上发文的中国本科生......
他在圈内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想找他来当自己的科研伙伴,也有很多同学因为听了他的报告,都要立志从事计算机科学行业。
在他毕业的答辩现场,他提出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P=NP,并决心将其解决,给世界计算机发展一个满意的答复。
22岁的他已拿到麻省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现在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未来有机遇同时也有挑战,但是他觉得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责无旁贷。
因为热爱,必定能有所作为,他又能否成为新一代图灵奖的得主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人生的选择上,我们时而迷茫,找不到方向,但没有什么能阻挡前进的脚步,只要思想不滑坡,及时悔悟,相信机遇就摆在我们眼前。
或许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天赋,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你的观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在评论区讨论一下吧。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为我关注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动力。
End
流河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