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体

生命共同体

作者:李广生

“课堂是有生命的!”在一所学校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时,一位年轻教师提出这个观点。她入职不足三年,朝气、稚气,还有一股倔强劲,同时出现在脸上,声音是那么清脆,自信且坚定,让人为之一振,心生羡慕。她侃侃而谈之时,旁边的人小声嘟囔:“年轻真好。”

在随后的交流中,一位年龄似乎比我稍长的教师感慨道:“我老了,我的课堂也老了。”我注意到好几位教师微微颔首,表示赞同。还有好几位教师笑的很开心。很明显,他们并不反感、也不反对这种表述。下面的教师发言时,我有意插问一句:您的课堂多大年纪了?他愣了一下,认真的想了想说:“虽然很年轻,但已呈现未老先衰的苗头。”这一精妙的回答让研讨活动轻松活跃。

课堂是有年龄的,课堂是有个性的,课堂是有性别的……随着话题的深入,大家对课堂譬喻越来越生动、鲜活,生命的意蕴越来越浓。“课堂是有生命的!”虽然我们都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或严谨的逻辑证明这一结论,但从情感上接受了它。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次研讨正是寻找课堂生命意义的一次探索。当我们跳出时间的、空间的、制度的、形式的课堂概念的束缚,把课堂视为一个“活”的生命体时,或是说当我们以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课堂时,或是说当我们把课堂还原为由生命所构成的生命共同体时,课堂就真的变了样子,我们理想中的课堂就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大概20几年前有人提出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众多学校的响应,校园文化建设在墙壁上大做文章。但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想法背后蕴含的生命意识:墙壁是能说话的,是有生命的,它以另一种姿态参与到师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中。如果这样看待墙壁的话,在文化建设中肆意对墙壁的改造行为就要慎重许多。

墙壁会说话,课堂上的黑板当然就是个喋喋不休的讲述者啦。那些课桌椅呢,无声无息的,却以其摆放的方式展现着不同的生命姿态。有的教室的桌椅是单人单行,有的教室的桌椅是双人单行,有的教室的桌椅全部聚在中间,有的教室的桌椅四人一组,有的教室的桌椅是U型摆放,有的教室的桌椅是环形摆放,不同的摆放形式向孩子们传达不同的生命信息,或是隔阂的,或是亲密的,或是紧张的,或是轻松的,或是对立的,或是平等的……课桌椅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参与到生命共同体之中。

还有那些我们张贴在教室墙壁上的用以装饰的书画,它们也无言的加入到生命共建之中。还有那些孩子们的作业,记录孩子表现的表格,等等,不都是有生命的吗?如果我们意识到黑板旁边的评价表是有生命的,它们用表格里的数据、标记向孩子诉说,那么我们就应该关注它们是以什么样的表情向孩子诉说,是温和的、充满期待的,还是严厉的、不留情面的?

教材,当然是有生命的。在课堂上,它们要与孩子们对话,还要与教师对话,还充当媒介引发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教师的对话。好的教材就像个巧嘴的媒婆,把真诚的探索和真实的生活撮合到一起,从而孕育出更富有活力的新的生命。

置身课堂,环顾四周,哪一个人、哪一样东西不是这生命共同体的一员呢?黑板是有生命的,它随时准备跟孩子说话,所以要小心谨慎的在上面写字、画图,要珍惜孩子在上面留下的任何痕迹,哪怕是明显的错误,这都是生命的印记呀。很多人在回忆童年的学校生活时都会提到教师的板书,津津有味的谈论模仿教师板书的趣事,经历了那么多岁月的磨砺,教师端端正正、一笔一划的或飘逸潇洒的板书以及书写板书时的神态依然镌刻在他们的脑海中,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课堂是有生命的,是诸多生命体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一个师生都为它注入能量也从中汲取营养。走进每个教师的课堂,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发现,这是生命多样性的表现。按照统一的模式要求课堂,会不会产生对生命的桎梏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发现课堂生命意义的过程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灵感。比如桌椅的布局、环境的布置等问题,从生命的视角考虑则会启示我们,通过桌椅的摆放引导孩子走向合作,通过环境的装饰营造尊重的氛围。让考评表换上一副友善的面孔,把那些看似鼓励实则恐吓的标语撤下来,把希望和梦想高高扬起。在那方小小的教室里开辟更多的空间,给图书安个家,为孩子的作品搭个展台,做个小植物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带给孩子丰富的生命体验。何必让名人名言长期的无用的占据靠窗的那块墙壁,孩子的心愿为什么不可以占领那里,说不定今天稚嫩的话语会变成明天的名人名言呢。所有的东西都赋予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气息在课堂上涌动。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方式的转变似乎是理所应当并顺其自然的事情。教材是有生命的,那好,不要再声嘶力竭的朗读教材了,让我们静一静,用心聆听教材发出的声音。黑板是有生命的,教师或是同学写下的字迹就是一条条生命轨迹,带着尊重凝视它,探寻生命的秘密。没有谁的见解不值得重视,即使带有明显缺陷的观点,其背后不也是一个充满渴望的生命吗?正确的答案和错误的答案,精彩的发言和不精彩的发言,正是生命的丰富性的体现。手中的画笔、眼前的习题、桌子上的显微镜,都是生命共同体的一员,尝试着与它们交流,不是枯燥的练习,而是生命的约会。所以,没有必要再催促孩子、强制他们,像春草发芽一样,教育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发生,孩子们从容的、优雅的、勇敢的、坚定的践约生命之邀。设计那么复杂的教学流程还有必要吗?为一节课的教学写三四千字的教案还有必要吗?为上好一节公开课反复排练还有必要吗?为了显示合作而把几个孩子强拉硬扯到一起还有必要吗?

发现生命共同体之后,教师会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份子,同样处于生命的互动之中。每节课都是新的,每个情景都不可复制,每个预设都可能出现意外,教学富于挑战和新鲜感,解放了孩子的同时也解放了自己。于是,教师学会发现和倾听,也学会尊重和等待。倾听来自课堂的各个角落的声音,发现智慧碰撞的灵光,满怀希望的等待是化解焦虑的良药,尊重他人不正是尊重自己吗,生命因此获得更加饱满的尊严感。

本文封面和插图由赵科老师提供,特此致谢。

生命课堂(点击查看原文)

一、焕发师生生命活力

1.积极而专注

2.自信且自律

3.融入并创造

二、寻找课堂的生命价值

1.掀起你的盖头来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