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谎花”

课堂上的“谎花”

作者:李广生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恐怕都知道,黄瓜、冬瓜、窝瓜等植物,会开一种不结果实的花,俗称“谎花”。“谎花”和能结果的花相比,颜色一样漂亮,形状一样美丽,但开过之后就凋谢了、枯萎了,什么都没留下。

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既传授知识又训练能力,不遗余力地帮助孩子理解、记忆,课堂之花蓬勃绽放。但是,这其中有“谎花”吗,有多少花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凋谢枯萎?

明明是记住了,为何很快忘得一干二净;

明明是理解了,为何不能进行具体应用?

明明说的头头是道,为何做起来稀里糊涂?

明明能解答课后的习题,为何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这些,似乎都可以称作课堂上的“谎花”,精彩一瞬,什么都没有留下。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老师问。

“我学会了勾股定理。”学生回答。

这朵花可能是“谎花”——他真的学会了吗?

教师继续追问:“能说的具体一点吗,到底有哪些收获?”

学生想了一下回答:“我学会了勾股定理的内容、公式和证明方法。”

教师说:“请把勾股定理的内容和公式重复一遍。”

学生说:“在平面上的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边长的平方加起来等于斜边长的平方。如果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分别是a和b,斜边长度是c,那么勾股定理可以表示为……”

这可能还是一朵“谎花”——很多当时记住的东西,不是很快忘掉了吗?

这时候,老师发现一个低头的孩子,也许是为了提醒他注意听讲,老师叫起他:“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孩子似乎还没有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略带迷茫地望着老师,说:“老师,我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很明显,学生的答非所问让教师感到意外,她一愣,但迅速做出反应:“确实还有很多证明方法,你可以参考一下,但我期待你拿出自己的证明方法。”

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孩子显得信心十足。我隐约感觉到,这朵美丽的课堂之花,正在酝酿果实。

何谓生成?教学过程中孩子提出的新发现、新观点、新思路,都属于生成。“新”是生成的一个明显特征,但不是本质特征。这些“新”是如何出现的,它们来自于外部——是教师赋予的,还是来自于内部——是学生产生的,决定了它们是否属于生成。

对一首诗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孩子一个新的视角、新的诠释,让孩子拥有全新的认识,这样的“新”不是生成,因为它是别人赋予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自己发现了一个新视角、做出新解释,也许这个“新”就本质而言并不新,但可以认定为生成,因为它是孩子自己发现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辨析由外而内赋予的“新”和由内而外产生的“新”。就知识而言,也许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但就教育而言,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前者是美丽的花,后者是能结出果实的花,也许并不美丽。

“小孩子能有什么新发现、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新观点!”很多教师有这种想法。确实,受年龄、知识等多方面的制约,孩子们生成的观点和思路,可能真的无法超越教师,就像跳不出如来佛掌心的孙猴子一样。那么,还有必要等待孩子的生成吗?

生成需要时间,等待必不可少。但等待生成将导致教学进度赶不上、教学任务完不成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即便等待,他们所生成的也不一定是有价值的发现,也不一定是有创造性的观点。到底怎么办?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还是有必要进一步的澄清课堂的价值追求。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是课堂的价值追求,但“生命课堂”更强调生命的发育,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是促进生命发育的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所有生命的成长,都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是由内而外的生长。课堂教学要唤起孩子内在的生长的力量。正是每一次的新发现,促使他们一次次蜕变、成长。在成人看来,一个很幼稚的想法,也许是他们生长的一个契机。轻视或忽视这些,极有可能造成对生命发育的桎梏。

那个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勾股定理的孩子,也许他找到的方法都是前人已经使用过的,也许他真的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但是,正是因为他生成了这个念头,并付之于行动,他的收获将远远超过仅仅知道勾股定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题的孩子。他不仅能收获到知识,还能收获到与生命成长密切相关的宝贵的经验。他甚至可以自豪地说:勾股定理是经过我证明的定理。

知识需要增长,而生命需要生长。生成意味着生长,课堂有生成,生命才能有生长。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增长,必须要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若是关注生命的生长,“浪费”一点时间,是有必要的。“生命课堂”追求的是效益,而不是效率。

对度的把握是教师要修炼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导而弗牵,引导但不牵制,是对度的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擅长控制学生,在他们强大的控制力的作用下,孩子只能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成被压制;还有的教师喜欢表现自己,在他们强大的表现欲的驱使下,课堂成为教师展现自己渊博知识的舞台,生成的空间和机会被挤占殆尽。这两种课堂,都表现出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就知识传授而言是高效的,但就生命生长而言是低效的。有增长而无生长,这样的课堂开满“谎花”。

教师必须对课堂有一定的控制力,组织教学有序进行,但不可过度,过度就会压制学生的生成;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一定的表现欲,以此激发和引导学生,但不要过度,过度则会挤占学生生成的机会和空间。度很难把握,不存在具体的标准,教学经验发挥着重要作用。入职之初,教师思考更多的是“教什么”,要教的实在太多,哪个都很重要,无从下手;经验丰富的教师思考更多的是“不教什么”,把生成留给学生。

实践“生命课堂”的教师,不仅要思考“教什么”,更要思考“不教什么”。

教案是每个教师上课前必须要制定的课时教学方案。有人认为教案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把教案改成学案,成为学生的课时学习方案。由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固然是进步的表现,但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把对教的控制转变为对学的控制。教案告诉教师怎么教,学案告诉学生怎么学,教或学被一张纸所控制,按照非常明确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教案对教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但学案对学的控制是隐性的。按照教案一步一步的教和按照学案一步一步的学,有本质区别的吗?没有。它们都是对生成的遏制,对生长的漠视。

从一定意义上讲,那些环节齐全的教案、那些设计巧妙的学案,可能都是美丽的“谎花”。

如何避免课堂开出“谎花”?高度关注生成是最基本的原则,以下几点建议,可能对你有所启发:

1.让知识“生”出来。首先,建立新旧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新知识从旧知识中生发出来,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传授新知识;其次,建立知识与问题的联系,让新知识从问题中生发出来,把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融为一体;第三,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知识从生活中生发出来,还能回到生活中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

2.把能力“养”出来。训练是快速提高能力的方法,主要依靠外力的作用而使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品质的途径提高能力,唤醒内在的力量,并不直接指向能力本身,关注能力背后影响能力的要素,是对能力的培养。训练关注外在能力的形成,培养关注内在能力的形成。内在能力形成后,能力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素养。

3.让观点“冒”出来。点亮思想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创新和创造的孵化器。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是引导而不是挤压,让孩子生成观点、思路,并给他们分享的机会和空间。那些从心底冒出来的观点,经过碰撞汇聚成思想的火花,点亮他们的生命之灯,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