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杂和菜
一盆杂和菜
作者:李广生
在楼房住了几天,憋憋躁躁的,心神不宁。关上窗子,打开空调,倒是挺凉快,但不舒服,有一种被隔离的感觉,像是与世界失去了联系。
书,读不下去。本想利用假期,把欠下的书债还一还,好几本非常不错的书,至今“养在深闺”。现在来看,计划要流产了。那本《思想史》看到了七百多页,进入到十六十七世纪,就被埋进一堆手串之中,好几天没有打开过了。《哲学故事》看到了培根,看了一半,把培根老先生晾在床头柜上,也有一段时间了。《如何提问》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短小精悍且通俗易懂,非常不错,看过了第一章,便被安放在《思想史》的旁边,好几天没搭理它了。从单位带回几本关于教育的专著,准备重温一下,借以完善“生命课堂”,但依然原封不动躺在书架上。刚看到第十届矛盾文学奖揭晓的消息,几部长篇都未曾读过。想买,又一想,还是算了,总不能旧账未还又添新账吧。读书,看来并非时间问题。几天前的一个晚上,跟朋友喝酒,被称为文人,甚是惭愧,戏称自己为二把刀文人,或半彪子文人。其实,仅此体形来看,自己真的和文人不沾边。
坐上公交,一路向东。既像是出走,又像是回归,心绪反而安静下来。老母亲坐在街边,跟邻居聊天,见我下车,矜持的面露喜色。父亲没在家,去那屋种芫荽了。母亲找来的菜籽,他负责种。躺在沙发上,摆弄托朋友从尼泊尔带回的金刚和凤眼。毕竟是来自原产地的东西,非常喜欢。就像吃桃子一样,吃就要吃平谷大桃!母亲回来了,过一会儿,父亲也回来了。母亲张罗着做饭。我说我做,她说谁做都一样。不一会儿,厨房里传来动静,过去一看,老太太已经动手了。切了土豆、丝瓜,正在掰菜椒。我颇有点奇怪,怎么还讲究起来了,要炒三个菜吗?主动请缨掌勺,老太太没推辞,但交待说三样菜放在一起炒。哦,原来如此,不是讲究,而是将就。那叫什么菜,我故意刁难她。杂活菜!她想也不想就回答。倒是我无言以对了,可不就是嘛,杂和菜,没有比这再贴切的名字了。果然是老江湖!
先把土豆片下锅,炒至变色放入菜椒,再炒一会儿放入丝瓜,都炒的软烂了,出锅,装盆。尝一口,味道还真的不错。一盆杂和菜,一碗咸菜,一瓢蒜瓣,一人一个馒头,开吃!夹一口菜,嚼一瓣蒜,咬一口馒头,再来口咸菜,真香。边吃边聊,母亲是主角,都是家长里短。如果用古希腊的哲人比喻我的父亲和母亲,父亲则是亚里士多德,经院派的,天天待在家里,阅读,思考;母亲则是苏格拉底,广场派的,一天到晚待在街上,与来来往往的各种各样的人交流。饭桌上父亲说起了七夕,他表示不解,一个向来不被重视的日子,如今为何火爆起来,牛郎织女有什么值得纪念的。母亲说鸡蛋价格涨到五块多了,从来没有过,猪肉的价格也涨的厉害。最后一口菜被我打发了,两个人谁都不吃,但都反对剩,只能我来。剩一口菜汤儿,母亲倒进碗里,兑上热水,喝了。盆底里还有一点儿菜汤儿,父亲掰一块儿馒头,把菜汤儿吸干,放入口中,他说好吃。我很奇怪,菜可以剩下,汤儿为什么非要喝掉?
很多事情都很难理解。朋友邀我做一个劳动教育的讲座。这个选题是热门,但不好讲,为什么?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类自身就是劳动的产物嘛,可大家又都不约而同的轻视劳动教育。是不是很难理解?几乎每个家长都明白一个道理,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很大一部分家长却是这样做的:孩子的事情抢着做。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不懂事,说实话,你都不让孩子做事,他又怎么会懂事!与焦作的同行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研创新,我提出一个自以为有意思的话题——学习免疫力。教师是以教学为职业的人,天天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但自己也许并不那么热爱学习。以我的观察而言,有那么一部分教师,教龄越长,学习的免疫力越强。是不是难以理解?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薄,就是皮裤没有毛!很多表面难以理解的事情的背后,都有某种更深层次的原因。劳动教育被忽视的背后,会不会是对劳动的轻视?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也许有人从骨子里就不信这句话,还也许他们认为这样获得幸福难度太大了。究竟以不劳而获为耻,还是以不劳而获为荣,也许在人们的心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自己不喜欢读书,一年到头也读不了几本书,却要求学生热爱阅读;自己不喜欢学习,宁可在培训现场睡大觉、玩手机,可一旦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就大发雷霆,这些现象的背后又潜伏着什么呢?……
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发呆,小日子挺美。住在平房,好像更踏实一些。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