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难道又是一笔糊涂账?
语文要素,难道又是一笔糊涂账?
作者:李广生
前段时间,总听同事说起“语文要素”,但没往心里去。我以为“语文要素”只是谁随便提出来的一个词,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另一种说法,没必要过于深究。因为现在的新词太多了,说法花样翻新,但本质并没有多少改变。
最近的这段时间,又频繁的听到这个词,心里想:说法很新,传播的速度还挺快,看来很受欢迎啊。对此我深表理解,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那些新名词、新概念很容易走红,以为这就是创新了。
昨天,一位语文教师跟我探讨如何让“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我问他,干嘛非那么较真儿,“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真的很重要吗,为什么不思考“核心素养”的落地问题。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语文要素”并不是谁随便编出来的一个新词,而是统编教材一项创新。既然写进了教材,那就必须要落实,而且要扎扎实实的落实。
在随后的交流中我得知,统编语文教材按照两条线索组织教学内容,一是人文主题,一是语文要素。这颇有点类似于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他说,人文主题不难理解,真善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人与自然都涵盖在这一主题之下;语文要素开始也觉得很好理解,不就是传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嘛,也可以说是语文工具性的一面。经过几次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反而糊涂了。语文要素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提示,提示所说的语文要素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既有语文知识,如字词句、段章篇、语法知识、文体知识等;又有语文能力,如阅读、理解、分析、写作等;还包括语文实践,如调查研究、合作探究、审美鉴赏等。
他说,这些知识和能力,在没有被称为“语文要素”之前,自己是会教的,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加以渗透。贴上了语文要素的标签,并且做了重点强调,自己反而不会教了。他还跟我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几年被“落地”给折腾的够呛。课标提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于是便有让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落地;课标还提出语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于是便有让综合性和实践性落地;随后又提出学生核心素养,于是便有让核心素养落地;新近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于是便有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现在又提出让语文要素落地。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么多年语文一直在半空中飘着呢?
我笑了,无言以对,但也意识到,他可能不是想和我探讨,而是想向我倾诉。
我找了几本小学语文教材,认真看了看,果然如这位教师所言,教材结构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螺旋结构。如,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鸟儿在天空飞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到处有可爱的生灵。语文要素是:1.尝试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2.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3.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语文要素是:1.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2.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人的根。语文要素是:1.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3.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看过之后我有些不解。每个单元的主题都非常明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都非常清晰。这应该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啊,怎么反而不会教了呢?
带着这个问题和几位小学语文教师交流。他们告诉我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语文要素把他们搞糊涂了。听说读写那些事儿,如果不叫语文要素还知道是咋回事,叫语文要素了就变得很神秘,专家解说之后更加神秘,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第二,语文要素太碎了、太多了,不是要素,而是元素。各单元之间语文要素各自独立、缺少联系,像一盘散沙,想抓却抓不住。第三,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与课标中学段教学目标之间缺少联系。到底是教教材还是依据课标用教材教,教师也不知道怎么做了。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我又认真的看看课标和教材,确实存在这些情况。
一位特级教师,她也是一名教研员,为了帮助教师用好统编教材,系统整理了小学1-6年级各单元的语文要素。列了长长的一大串,我没有耐心一个个数,大致估算一下。共12册教材,每册教材8个单元,每个单元至少2个语文要素,这就意味着小学阶段至少要有二百多个语文要素。仅以数量而论,这已经失去要素的意义。小说不是才有三要素吗,记叙文不是才有六要素吗,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居然要面对二百多个语文要素,难怪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语文要素的明确提出,确实解决了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但它又把语文切割的太碎了,可以说支离破碎,所以便导致了虽然知道了教什么,但还是不知道怎么教的问题。核心素养指的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要素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列出了如此之多的要素,必然淡化了核心。核心素养是个整体,需要系统培养。它不是拼图游戏,不是各个要素简单拼凑出来的。即便这二百多个语文要素全部落实了,也不一定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对于教师来说,这确实是个挑战。原来是没有抓手,教学一片茫然,现在是抓手太多,教学还是一片茫然。
在交流中一位教师说,我们现在是为语文要素落地而教。我问他,原来你为什么而教。他想了想说,原来为落实双基而教,后来为落实新课标而教。我又问他,你为啥不为学生而教呢。他说,没办法呀,变来变去的,哪有心思想学生。我心里想但没说出口:不为学生而教,语文要素何用?
查阅几篇关于语文要素的文章,渐渐意识到,语文要素不是个坏东西。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备受诟病,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教什么界定不清,怎么教当然就随心所欲了。语文要素的提出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帮助,但前提是把握好要素的含义,不要把要素变成了元素。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要素与核心素养一脉相承。
当年,语文课程性质曾引起广泛争议,有人强调人文性,有人强调工具性,莫衷一是。最后,课标组给出了一个含糊的说法,“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虽然消除了双方的争议,但留下一笔糊涂账。今天我们又提出语文要素。这次可要慎重,不能再搞文字游戏了,不要再留下一笔糊涂账。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