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盲盒经济'?国产'抗衰补剂'年销50万单,谁在入坑?
'小孩手掌大小的塑料玩偶,一年能卖16亿?!'
这是许多人听到泡泡玛特上市的第一反应。如果将这句话放在营养市场,或许就是'看起来就是和面粉差不多的玩意,一年能销50万单?'
今年7月以来,业内戏称'药中的茅台'的抗衰补剂GeNAD+(也称β-烟酰胺),逐渐成为'新物质'领域的突出现象之一。尤其前段时间,随着这种物质在双12期间再度封神,'返老还童术是伪科学还是真技术'的话题也屡次成为热门话题。
有些人说它是智商税,有些人说它像赌博。一方面,搞搞挂起的'不老'噱头不太符合常识,另一方面,多方摆出的科研依据又确有其事。总之,在旺盛的'年轻需求'下,'新物质'不仅形成千亿级的市场规模,更已强势'出海'走红海外。
都有谁在'入坑'?背后是喜还是忧?我们慢慢道来。
七年时间,从实验室到购物车
正如电影《阿甘正传》的一句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在衰老研究领域,下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近十年来,学界的探索方向愈发多元化。从'火星人'马斯克发布了脑机接口技术,到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高压压氧舱技术,再到马普研究所的基因编辑技术,每一个研究方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可能性。
而GeNAD+能够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它的临床试验数据相对丰富。首先是在七年前,HMS生物学家、Paul F. Glenn研究院教授Sinclair研究发现,使用该物质后,设计生存时间为2个月的动物,生存时间延长到了4.6个月。之后,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梅奥医学等院所,也陆续发表了相关论文。
前不久,日本野田制药和基因港生物合作进行的初期临床试验,更是在学界引起了热议。研究人员募集了一组57-78岁的老年参与者,让他们每天早餐后食用0.5mg物质,持续3个月。结果发现:'在AGE、抗酸化、STRESS等方面发生正面变化的同时,没有发现其副作用。'
研究支持下,和Sinclair师出同门的日本科学家今井真一郎,率先摸索出了'发酵法'规模化生产技术。紧接着基因港生物也宣布以'生物酶法'实现了量产,并表示成本不到前者5%。2017年后,GeNAD+从实验室技术正式转型为营养商品。
'入坑'者多在一线城市
科学家们争分夺秒进行研究的同时, Paul F. Glenn研究院原料供应方基因港生物生产的GeNAD+,也引起了东西海岸富人圈的注意,吃下'第一口螃蟹'。据《Boston Post》报道,实验成功之初就有不少人和Sinlair取得联络,希望'分一杯羹'。时至今日,GeNAD+消费人群已累计超过10万。
前不久,一份用户画像显示,约72%的使用者来自沿海一线城市。其中,54-65岁年龄段为主力。复旦市场研究院教授魏鹏举认为,当下70后们热衷抵御老化技术的行为并非盲目消费,而是反映了中老年上班族们,在快节奏生活下的深层健康需求以及'衰老忧虑'。
与此同时,受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关注自身健康的人越来越多,这也给了'新物质'开拓潜在需求人群的机会。如京东健康,甚至借着这股大风完成了IPO。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原料生产企业也加快了产能提升的步伐。如基因港生物,在今年8月就投产了一座年产200吨的生物酶法工厂。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延迟退休的渐进式施行,以及老年人口数量的缓步增长,以'新物质'为主的'长寿经济'已经蓄势待发。不过,作为一种科研技术型产品,新物质面临的挑战会比'盲盒经济'更为具体、更为关键。
谨慎观望:和'盲盒'有本质区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盲盒还能玩多久?谁也给不出答案。相对而言,对抗时间的生意却是一代又一代人相同的愿望。从亚历山大到秦皇汉武,无不为此倾倒。在这一点上,盲盒和GeNAD+有着本质区别。
前段时间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数量将逾3亿。2019年人均健康年龄已达68岁,而在新技术的帮助下,这一数字或许还将再度跨越。从这个角度来看,衰老研究和衰老产业具备着良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不过,期望越多,压力也就越大。站在'快车道'上的新技术,需要面对的问题依然不少:无资质商家海量刷单,'千万销售额'无中生有,背后谁来监控?无授权商家以劣充优,售后维权难现象又该如何限制?临床试验数据的局限,又是否会成为其跌落凡间的转折?
'抽奖'心态固无不可,但不应将全部希望寄予在一种'新物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