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减负,一定要走出“就是减少学生在校时间”狭隘思维

【家教智慧 第963期】

为学生减负,一定要走出“就是减少学生在校时间”的狭隘思维

减负,减负,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各地教育部门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是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二是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作业量。但遗憾的是,这些越来越细的减负规定几乎无例外地均未到预期效果。这其中,不是学校和教师不执行,关键面对突然多出来的时间,闲下来的孩子,许多家长不知所措。于是,在各种培训机构天花乱坠的提质(分)新概念、新方法的轮番轰炸下,家长不仅双休节假将孩子送进各种课外补习班、兴趣班,就是每天“三点半”放学后,也要把孩子进各种“托管班”而且这“一托”就是拖到“八点半”。“学校减负,家长增负”,让学校的所有减负努力都化为乌有……
因此,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一味盯着学校、盯着教师做“减”字文章,是治标不治本,学校“减”下来的大量剩余时间给学生带来了更加沉重的二次负担,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焦虑和困扰。非但如此,学生放学后被囿于在逼仄的、各种设施、光线、照明等多不合的培训教室,蜷缩在狭窄的书桌上,除了做题就是做题,对其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会造成眼睛近视、脊柱弯曲变形等身体病病,心理上也会变得孤独、孤僻、乖舛,严重者会犯上心理抑郁症……
而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将减负落到实处,就要标本兼治,在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减轻学生家庭作业量的同时,教育部门要指导好学校要合理规划好“减”出来的时间。
在这方面,早在上世纪初,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当时的南开学校,有一项“三点半”政策:下午三点半后,所有同学不许留在教室里,都要出去运动,出去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活动者都要受罚。张老自己也常和学生一起打球……其时,南开学校在校学生仅有千余名,可是却建有15个篮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两个400米跑道的田径场……更令人称奇的是,作为私立学校,南开的各类球队竟然威震中华内外:1930年,南开篮球队先后获全国运动会冠军和远东运动会冠军,1935年以南开学生为主的“中华足球队”获国际足球赛冠军……
张老的“三点半” 政策告诉我们,学校并不意味着只是把学生囿于在教室死读书的地方,更是让学生在阳光下奔跑跳跃的活动场。这个“三点半” 政策,不正是我们当下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吗?
与百年前的南开相比,我们现在的学校有运动场、有图书室、有阅览室、有实验室、有音乐室,有美术室,还有各类的练功房……非但有活动场地,还有活动器材,还有指导教师……无论是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是发展爱好兴趣,校园才是最佳的地方。因此我们与其把学生“赶”出教育的“辖区”,莫如效仿张伯苓先生的“三点半” 政策,把学生留在校园里,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置换出来……
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虽然“减负”新令不断,措施越来越强,实际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笔者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些“减负令”只是一味地在对“上课,补课、作业”等“违规”行为进行单方面的限制,却没有给出学生负担减轻后的“填补”措施。要想让土地上的杂草清除后不再重生,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想要让“减”下去的负担不再卷土重来,就应该用“有益的活动”来占领“减”出来的时间。
学校,不是创造分数的“加工场”,而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基地,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深刻领悟素质教育之要义,严格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办事,不但要让学生学好统考科目,更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质,发展兴趣,培养特长,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减负”,就不能学习“剪箭柄”的庸医,把学生赶出校园就算完事,而当效仿前辈张柏苓先生的“三点半”政策,让学生生龙活虎在校园里,在校园里“诗意地栖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