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对经典百读不厌,就要让他们掌握“读研写一体化“阅读法
【家教智慧 第939期】
邻居小女孩,今年7岁上二年级,有一天有人问她,长大要干什么?小女孩头一歪说:“我长大要做天上人。”问的人不解,问她为什么要做天上人?小女孩子掰着手指头说:“你没看过《西游记》吗?天上人都不死,即使当妖怪也不死,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啊、黄眉怪啊、青牛精啊、玉兔精啊都被他们天上的主人收走了,就算老鼠精,因为是托塔天王的干女儿,都被带上天去了,而像白骨精啊,虎力大王,鹿力大王啊,这些地上的妖怪都被孙悟空给打死了……”
不得不说,这个小女孩子的《西游记》,“读”得还真透,还真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发现……
说到读《西游记>,杭州九莲小学五(3)班的马思齐,通过对西游记的“研究”发现:一部《西游记》,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地域差别如此之大,吃的菜大多都江淮美食。马思齐列举了《西游记》中不同故事里宴会上的菜(单)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每顿饭都有;大唐与西域小国饮食并无二致,国王与妖精喜好完全相同,马思齐同学说:“这不免令人生疑,这怎么可能?这不能不说是吴承恩的一个疏忽,我真想穿越到明朝,去劝说吴承恩,让他多请教有这类专业知识的人。”(3月4日浙江晚报)
在我国,《西游记》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可谓妇孺皆知,人人耳熟能详。但是有谁注意并研究过《西游记》里的菜名呢?包括正在研究《西游记》的学者,恐怕也没有多少人留心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然而,一个五年级的小朋友却读出了其中的不足或瑕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读书细心、善于思考的读者。
以上两个小学生对《西游记》阅读,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我们当如何引导孩子去读书?特别是读经典之书?
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古典名著,不仅是经典,而且是经典中的经典。在当下,这些经典被广泛地改成各种样式的绘本、漫画,几度地拍成动画片、电影、电视剧等,每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通过绘本、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这些经典有所了解,其中的情节早已耳熟能详,如果我们学校老师或家长在引领孩子阅读时,仍是把阅读当成作业,对他们的要求或测试仍停留在知情节、解大意上,他们就会没了阅读兴趣,强让他们读,甚至会倒了他们的阅读“胃口”,让他们对经典产生出厌恶感。
而实际上,这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情节的曲折,语言的丰富,更因里面隐含了天文、地理、社会、人文等百科知识,特别是对人性的描摹、揭露与反思更是入木三分,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再读时都会有着新的理解,新的发现,对一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迪和影响。因而,这些经典才会千年有用,百读不厌,一百个人读,有一百个经典,一百遍复读,会有一千个新的发现。
所以,我们的阅读,特别是对经典的阅读,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个性差异等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阅读,或了解其情节、大意与梗概,或欣赏其文字的准确、生动与精致,或汲取其想象的丰富、构思的精巧、写作手法的多样,或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或批判其文章错误观点、糟粕的思想……每一次阅读,都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识和阅历,读出自己的经典,体会不同的感觉。让学生每一次的阅读,都有新感觉; 每一次的阅读,都有新发现;每一次的阅读,都像头一次;每一次的阅读,都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经典漫卷真如铁,还想翻书重头阅”,我们让孩子阅读经典的最高目标就是,让他们忘却绘本、动画、影视剧中的“经典”,走进自己的“经典”中去,像我邻居女孩子和杭州的马思齐同学一样,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感悟别人没有感悟出的道理,这种读,就是当下流行的主题化阅读、探究性学习,通过这种主题化的阅读,探究性的阅读,就会把孩子真正领进“经典阅读之门”,这是我们经典阅读的最高目标,也是在这个时候,你也会发现,孩子不但阅读能力提高了,能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了,还能写出说起来滔滔不绝,写起来千言万语,笔下会流出一篇篇有内涵、有深度的好文章来。这种阅读的成就感,反过来会更加促进孩子对经典的阅读、喜爱与研究,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才真正是爱上了经典、爱上了阅读!
这种阅读,我们姑且称之为“读、研、写一体化阅读”,就是走出“知情节、述大意”的“幼儿化”浅阅读,根据孩子的年龄、知识、阅历等实际情况,确定阅读研究的主题,带着审视的眼光,引领孩子进行个性化阅读,研究性学习,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物”,然后将自已独特的发现与感悟讲出来,写出来,让他们看得见自己的阅读成果,获得阅读的独立感、满足感、成就感,再反过来激励他们把阅读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