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职称要上交五年教案,评委会细看吗?是否会影响评审结果?为教师减负,就要先把职称申报的繁杂表格与材料精减下来
【平湖一柱 第1286期】
【核心提示】教师职称评审不是优秀教案评比,不是说谁的教案写得多、写得好谁就能晋升高一级职称。所以,教案一定要有的,但评委是不会看教案的,更不会一页页的翻看,细看,评价……
进入10月份以后,很多地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开始陆续启动。
从接到申报通知到上交申报材料,要一个月左右甚至更长时间进行准备,不仅要填报一大堆的各式各样的表格,要准备大量的繁而杂的证书、资料,还要上交自己五年教案。作为教师,教案自然年年写,翻找出来,用绳一捆,交上去也就罢了,倒也费不了多少事。
可是近几年,不少地方实现网上评审,材料都要上传到网。教案这一项要求是逐页扫描,还要转换成PDF电子文档,然后传到网上去。这不仅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浩大”工程,更有不少教师对此“扫描”“转换”业务不熟练,要找“专门”人员去处理。还有大批量的PDF转换还需要专用软件,这些软件要注册收费才行……
这些教案上交、上传后对职称评聘有什么作用呢?不言而喻,只是作为“验证”教师五年来在“一线”上课的证据,并不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直接评据”。
因为,教师职称评审不是优秀教案评比,不是说谁的教案写得多、写得好谁就能晋升高一级职称。所以,教案一定要有的,但评委是不会看教案的,更不会一页页的翻看,细看,评价。
笔者没有作为过职称评聘的评委,对教案这一项的具体评阅情况不得而知,但以常人之心度专家之腹,我以为,教师上交的教案,无论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评委如果能看正眼看一下这个项目有没有,那就是负责的,很多情况下,应该是连看也不看,因为如果到了最后评审关键时候,连资格都要重新确认,那这个评审前的层层申报、层层把关,就值得考虑了。
诚然,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无教案不准上课是学校教学的常规要求。各学校对此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仅每月、每学期有业务检查与评估,日常教学过程中,还有集体备课、先周备课的要求,教师最后的教学方案,上课前,备课组长、教研组长都是要审查和签字的。
职称评审,首要的关口就是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教师才能申报。这个审查由谁进行?不仅是最后的职称评审评委,更有基层学校和相关部门。
在我们这里,申报职称的教师名单,审查后都是要公示的。上报时,学校要盖章,校长要签字,还要有校委会成员和一定数量教师代表签字的“六公开监督卡”。
参加职称评聘的教师合格不合谁最清楚?谁最有发言权?无疑是学校和基层。经过如此审查后的人员,应该是符合条件的人员。
如果一名教师平时连课都不备,教案都不写,就能推荐上去,那就是弄虚作假。弄虚作假者,除本人外,所有签字、盖章人员都要受到牵连。
而如果弄虚作假者,补写了假教案,到了上面,那些专家评委也真的能甄别出来吗?
因此,教师职称上报材料中,除专家评委评聘要权衡的必备证书、材料外,我以为,其余那些“无用”的表格,“无用”材料当统统去掉。比如,那个评委连正眼看都不看的教案!
评职称“评”什么?首先是基本情况,姓名、单位、年龄、教龄等,其次是基本条件,是否一线、任职年限、师德考核情况等,再次是能力业绩情况 ——教研课题、论文论著、教育教学荣誉。这些内容,一张表格,几点“硬核”材料就可以了,其余全是形式……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