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患上新冠肺炎”这道高考“穿越”模拟题好在哪里?

【平湖一柱 第1136期】

临近高考,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在绞尽脑汁为学生准备高考模拟题,这个题如何设计才科学,才贴近高考,对学生决胜高考起到真正的作用,是有讲究的。

“如果贾宝玉患上了新冠肺炎,最容易被他传染的人是谁呢?”这是近期,深圳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正高教师何老师设计的一道关于新冠肺炎的创意阅读题,让很多学生和同行拍手称赞,并迅速走红网络。

毋庸置疑,现阶段,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检测的有效手段之一,阅读也不例外,但关键是如何考才有效?如何考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考才能让学生的阅读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考才能实现“以考促读”,让学生爱上阅读?

很久以来,对阅读的考察都是“以本为本”,就是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了解掌握情况。

如“贾府姐妹中,迎春的父亲是____,探春的父亲是____,惜春的父亲是____。”又如"《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两处描写暗示了黛玉夭亡、宝玉出家的悲剧结局,一处是在第____,另一处是在第____回。"

这样机械记忆型填空、选择、判断、问题题,除非学生将《红楼梦》全本一字不落地背下了,否则考试时,得分与否,全凭运气。

这样的考题,就是把阅读当成要背诵的课文,违背了“阅读”本义,根本无法考察出学生的阅读水平,读得多并不一样得高分,不会让学生爱上阅读,更会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反感,最糟糕。

当然,也有稍稍“高级”一点的题目,如“《红楼梦》前几回中,“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都具有总纲性质,试就其一作出说明。”这样的题目的确需要学生阅读,总结、思考后再回答,但这不却不是要学生认真阅读《红楼梦》而是,拿其当“例子”来考察语文基础知识,因此,从阅读的本义来说,这样的题,都算不上是阅读题了。

“以本为本”的阅读考题,偏离阅读方向的阅读题,不仅让学生读得累,更会让学生心生厌,如果不是为了考试,谁会去阅读?因此,很多人走出校门后,再也不想着去阅读。

深圳何老师设计的这道《红梦梦》阅读题,立足文本,放眼现实,具有一定的“穿越性”“趣味性”,非常符合当下思维活跃的学生。

“如果贾宝玉患上了新冠肺炎,最容易被他传染的人是谁呢?”如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过整本《红楼梦》,他便不能很好地做出“合理”的回答。

这道题较好地体现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何老师的这道题目以正当时的新冠肺炎为切入点,内涵的“关注生命”基准点对应了“立德树人”之核;学生对开放性问题见仁见智的回答,会显露出他们的的能力水准,这就对应了“服务选拔”之核;试题的“开放性”“思维发散”“创新性”则对应着“导向教学”之核,会引领教师由“知识性教学”实现向“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要求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何老师的这道聚焦现实生活的题目,让语文学科素养与现实中的疫情防控深度融合,让“四层要求”在一道阅读题目中得到最为综合的体现。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是“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何老师的这道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做出自己的回答,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学生要答好这道题,必须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等多维度综合素质。

总之,何老师的这道“红楼穿越”题,既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精神,又遵循了语文学科学习规律,让学生在自己扎实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放飞自己的思维,进行精彩的个性化表达与发挥,可堪称是新高考语文阅读题的典范,值得点赞。

在今后这段备战高考的日子里,每位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借鉴何老师的这种创意思维,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耳目一新、倍感兴趣、又切实能够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高考模拟题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