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分数镣铐的孩子,永远舞不到诺贝尔的领奖台上
【家教智慧 第599期】
每年的10月,都是诺贝尔奖颁奖的时节,自1895年创立、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上千名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家和文学(Literature)获奖。不可否认,在当下,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仍是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在我国作家莫言、医学家屠呦呦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分获诺贝尔文学和医学奖。两人虽然领域各异,成果不同,但却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就是小时候学习成绩都不那么优秀。
莫言,小学都没有毕业,屠呦呦当年初中时,也只是考60分的中等生。不仅是他们,中外大多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如此,“小时虽不了了,大器则可晚成。”中小学时期考试分数的多寡,与未来的成就并不一定不成正比。今天的分数,并不决定着明日的成就,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枚不胜数。
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留存着两张郭老中学时代的成绩单。一张是郭老16岁时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二年级的成绩单:修身 35;算术 100; 经学 96; 几何 85; 国文 55; 植物 78; 英语 98; 生理 98; 历史 87; 图画 35; 地理 92; 体操 85。 另一张是郭老18岁时在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三年级的成绩单:试验 80;品行 73;作文 90;习字 69;英文 88;英语 98;地理 75;代数 92;几何 97;植物 80;图画 67;体操 60。郭老当年的这两张成绩单,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只能是中等学生,很难入现在老师和家长法眼。
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是:作家钱仲书当年考清华,数学只有15分;历史学家吴晗当年考北大,数学是0分,诗人臧克家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数学也是0分;当今叱咤网坛的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只有1分,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只有小学学历,著名作家沈从文不但只有小学学历,而且小时候是个“逃学大王”……
再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自己的身边,我们的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同事,我们认识的每一个人,细数一下,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业绩、成就亦或财富,有几个与中小学时考试的分数、名次成直接的比例?
诺贝尔奖的主旨是奖励给那些在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上有最重大发现的人,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就象屠呦哟教授获奖,发现了“菁蒿素”;家莫言,创作出了《红高粱》,也就是说,诺贝尔奖的主题词,是“发现”、“创新”,这也当是我们教育的主旨。反观当下,我们的教育却在为考试所绑架,考试分数成了孩子学习优劣的标志。
曾有多少这样的报道,低年级孩子考试考了95分或96、甚至99.5分,在班里仍是倒数,仍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之列,需要请老师辅导,需要上补习班,需要补课……
100分和99.5分的孩子学习水平到底差别有多大?低年级学习内容少而简单,大多数孩子在学前班就已学得滚瓜烂熟,考上100分也本不是了不起之事。反过来,低年级的孩子不过六七岁,他们不仅身体正处于发育期,他们的智力、认知、思维、表达等各也都正处于发育期,这个发育期的外在表现不仅是“有时能力差”,还“极不稳定”,因此,就算孩子已将考试内容烂熟于心,到了考场上,出个阴差阳错,有点“粗心大意”,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别说丢0.5分,就是丢个十分八分也实属正常。
如果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过分地看重孩子的分数、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分数”就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让他们把学习当成生命的全部,把分数当成成功的唯一,将自己关在屋中,囿于在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没有了创新欲,失缺了创造力。更为严重的是,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一年级的孩子考99.5分便觉得对不起家长,再高一点年级,成绩不理想,就会走上“成功无望便成仁”的不归路。近年来,每到考试、高考,频发的失利考生跳楼悲剧,“唯分数论”便是罪魁祸首!
当然,在这里,我不是反对考试,瞧不起分数,只是想说,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孩子考一个高分数固然好,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分数作为孩子学习的全部,成为教育追求的唯一,不能让分数束缚孩子的学习,不能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
孩子要学习,学习考试,但考试不过是教育的一种评价手段,最主要的功用是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学生学习质量。而不是用考试的分数来区分学生优劣,将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
在当下,我们的考试,考的都是课本知识,其分数多寡并不反映孩子学习的全部。如果把课本知识比作一头牛,课本里的知识点那就是牛毛。孩子们的学习就同认识这头牛,只要掌握了牛的总体骨架、特征,见到这牛的时候能够认识,就可以了,至于牛身上的每一根牛毛,如果不是做专门的研究,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孩子去数,那不仅浪费孩子的精力,更可能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顾此只有失彼,你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正事自然就无法去干。如果我们单纯用考试分数测评孩子学习,就得让孩子倾尽全力去数清牛身上到底有多少根毛,数不清牛毛的根数,就无法考一百分,就得不了第一名。数牛毛教育的结果就是要么我们的孩子只会数牛毛,考个满分;要么就是再也不愿数牛毛——厌学,制造出一个差生。
此,以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育,就是想把教材知识全部刻进孩子脑子里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把教材当成“例子”,让学生学会“渔鱼”,而是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硬盘,将大大小小的“鱼鳖虾蟹”全装进去。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个会呼吸的电脑,知识再多,也只是机械的旧知识、死知复合,不会“发现”,没有创新,就像“书本里种不庄稼”一样,考试的分数再高也不会堆出诺贝尔奖。
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改进才能促进孩子的学习,才能回归其评价的要义?在这一点上,美国的驾照考试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
在美国考驾照,八十分就合格。所以,当你在计算机上完成了80分的时候,计算机即自动关闭,其他的题目无需再答了,即使你渴望考个满分都没有机会。原来,美国人不想让大家活得太累,不会把考驾照的人们分成三六九等。
美国驾照考试的做法给我们以启示,驾照是要考试的,考试是要合格的,但合格你就可以开车了,没必要再下什么苦功去考什么满分。因此,你可以过得很轻松、你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展别的什么事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大声疾呼:要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如何解放孩子?首要的就是改革考试,给孩子一个合格的标尺,让孩子不再为考试而恐慌,不再为分数而忧虑,不再为追求所谓的“百分”、“名次”,去数那无谓的牛毛。要让孩子放下书本,迈出书屋,走近社会,拥抱自然,脚踏青绿的大地,仰望浩瀚的星空,去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那里才会“发现”真正的知识!那里才会创造出真正的“诺贝尔”!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