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上海人行天桥的设置及管理

(按)拙稿是2008年4月写的。时隔12年,上海的人行天桥管理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按照目前的老龄化社会,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上海人行天桥的设置及管理还得继续改进和完善。

上海是个国际性大城市,为解决市区主要道路交叉口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现象,确保车行通畅和行人安全,上海市区于1980年代初,开始建造人行天桥。自在上海市建设与管理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来,在人行天桥的设置与管理上,却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偏重于设立人行天桥,忽视行人的正常步行需求。国外发达国家在交通政策上依次的重点是步行、自行车、公交,然后是私家车。而我们却相反,依次是机动车、自行车、步行。有的郊区也有想设立人行天桥的打算。

二是设立人行天桥,缺乏电动扶梯,一些老弱病残者每天上下天桥十分困难。即使有电动扶梯也经常不开,人本理念淡化。尤其是在医院附近的人行天桥,更应设置电动扶梯,并保证白天正常开放。如打浦桥地区(肇家浜路上),附近有瑞金医院。经常看到许多年老患病的人很费力地行走天桥。

三是有的人行天桥,上下口设置缺乏人性化安排。如徐家汇的肇家浜路、宛平南路口的人行天桥,在财政局的这头没有上下口,行人如在这里过马路,还得穿过宛平路,十分不方便。

因此,建议:

1、今后城市规划中,尽量不设立人行天桥。现在设立人行天桥的,尤其是在医院、繁华商业圈附近的,更应当增设电动扶梯。为了节省电力,可以增加管理人员,与交通协管员结合起来。

2、借鉴国外及外省经验,(如重庆,十字路口基本是车子走地下,几乎不见人行天桥.),需要在十字路口设立立体交通的,尽量车走地下,人走平地。

3、已经设立人行天桥的,如果能改正的,尽量克服困难进行矫正。如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把行人从南京东路与南京西路隔断,行人却走地下通道。一条步行商业街,就被活生生一切二,不仅影响商气,还给行人带来不便。难道我们的汽车就不能走地下吗?难道是该地质情况不容许吗?类似情况还有多少呢?

2008年4月18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