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五大门阀的兴衰更替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是为即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虽然还是司马氏当皇帝,可是皇权很弱,大权都掌握在士族大家手里,士族间为了争权夺利经常是大大出手,动不动就有人提兵攻入建康,司马家的皇帝一再沦为俘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东晋的五大门阀: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龙亢桓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

江南士族

琅琊王氏

东晋初年第一望族,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东晋琅琊王氏的兴旺离不开王衍。王衍也来自琅琊王氏,是王敦、王导的族兄,著名的清谈之士。西晋“八王之乱”王衍不但没被清洗掉,而且到了八王中最后一王司马越掌权的时候,王衍已经官至司徒。并且和司马越组成了政治组合。然而在国家危难之际王衍身为国家重臣,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而是家族利益,他日夜思索家族保全之计。他向司马越建议选派心腹去南方重镇镇守,以备日后作为退路或者将来支援中原。于是司马越任命王衍的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司马越跟王衍的组合或多或少也促成了司马睿跟王导的组合。江南陈敏之乱后,为填补江左的空缺,司马越上表让司马睿渡江。实际上渡江是王氏兄弟事先已规划好的,司马睿只是接受而已。

王与马、共天下

永嘉南渡后,王导在建康主政、王敦在外主军。两人实际把控了东晋政权。但是作为外来政权和本地士族的矛盾必不可少。政治文化上王导主持妥协和南方士族间的矛盾,当时吴地主要的政治文化领袖是顾陆朱张这四姓;军事上王敦采取分化打压的办法,联合吴兴沈氏消灭义兴周氏。周氏曾经三平江南是当地第一大军事豪族。作为一个成年皇帝司马睿自然不愿意看到王家一家独大,他开始有意压制王家,重用刘隗、刁协等人。王敦非常不满,在武昌起兵,不久就打进了建康控制了东晋朝廷。但是王敦并没有实力取代司马氏自己当皇帝,连废太子都遭到其他大臣极力反对而没有成功。同年司马睿忧愤而死,太子司马绍继位。王敦继续谋求篡位,但是已经重病缠身,没来得及出征就病死了,养子王应起兵兵败。

王墩之乱

王敦之乱并没有株连到琅琊王氏,王导还因此升官了。但是王导之后琅琊王氏可谓后继无人,虽然还有大批做官的,也是名门望族,但是再也没有出现过左右朝局的人了。琅琊王氏作为高门望族一直持续到侯景之乱,因为拒绝了侯景的联姻几乎被杀光,从此消失在了政坛上。

颍川庾氏

颍川庾氏的起步以及名望相比琅琊王氏都不可同日而语,庾氏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庾亮。庾亮早年就有名望,司马睿对庾亮很器重,更为儿子司马绍聘娶了庾亮的妹妹,庾亮也成为了太子的好友。东晋明帝司马绍死后庾太后临朝,庾亮获得独掌朝政的机会,他大力打压司马家的宗室,使得司马家没有翻身的机会。庾亮也是个惹事的主,在他手里造成了苏峻之乱,差点江山不保,自己也被打的四处逃窜,后来好不容易平定苏峻之乱,庾亮又开始谋划北伐,结果被石虎一顿胖揍后,一气之下病死了。庾亮死后他的弟弟庾冰和庾翼又先后执政。可是庾翼跟他哥哥一样又想北伐,在荆州准备了大量的兵器、钱粮,结果还没北伐就病死了,准备的东西也变成了桓温的资本。庾翼死后庾家后继乏人,很快就被桓家取代。

庾亮

龙亢桓氏

龙亢的桓彝是跟随司马睿南渡的第一批士族,苏峻之乱桓彝起兵讨伐苏峻,后来兵败被俘遭到杀害,桓彝的儿子桓温是东晋了不起的人物,十八岁时就单人诛杀杀父仇人江播的三个儿子。在庾翼的北伐行动中,桓温任前锋小督,后升为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庾翼在死前妄图让儿子庾爰之来接管荆州,但是朝廷命桓温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代替庾家镇守荆州。庾爰之不是桓温的对手,被废后流放。其后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出兵平了成汉,桓温声名大振。桓温见后赵石虎死后,后赵内乱,请求北伐。朝廷惧怕桓温势力过大,重用殷浩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桓温屡次请求北伐不果后,倒是殷浩在随后两年里都有北伐,但是却屡次战败,军用物资也是丢失殆尽。桓温趁机弹劾殷浩,朝廷迫于压力废了殷浩。从此桓温独掌大权。

桓温掌权后三次北伐。第一次:伐前秦,兵临长安城下。前秦坚壁清野,桓温粮草不济而退兵,被秦军追击损失惨重。第二次:伐姚襄,大破姚襄,收复洛阳,修复皇陵。第三次:伐前燕,被慕容垂阻挡,军粮耗尽后退军,被慕容垂八千骑兵追击,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

桓温北伐

桓温屡次北伐,是希望先建功,然后受九锡,再接受禅让称帝。然而现实是北伐屡次失败,声望和实力都减弱了。于是他又开始玩政治,效仿伊尹和霍光行废立之事,希望通过废立来增加自己的权威。371年桓温废司马奕另立司马昱,自任大司马专权。之后开始清除异己,宗室司马晞、司马晃被废为庶人,颍川庾氏基本被诛杀殆尽。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九锡和禅位了,但是身患重病的桓温没有时间了,在谢安的拖延中病死。桓温死后弟弟桓冲接替其位,但是桓冲和桓温不一样,桓冲一心效忠王室,自愿让出位置给谢安。其后桓冲驻守荆州,直到去世。桓冲之后桓家再度崛起是桓温的儿子桓玄,桓玄起初不受重要,后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手段掌控了荆州,桓玄干脆的多,直接在荆州起兵最后灭了东晋自己当皇帝。后来刘裕起兵推翻桓玄,桓氏一族基本都被杀了,桓家烟消云散。

陈郡谢氏

跟桓家基本同时崛起的是谢家,只不过谢家在桓温的光芒下,不怎么起眼。桓温很看中谢安,最后拖着不给桓温九锡的就是谢安。谢玄曾经进入桓温的幕府为司马,深得桓温器重,被认为是大将之才。淝水之战后谢家可谓一飞冲天,此战后方总指挥是谢安,前方领兵作战的是谢玄、谢石、谢琰等。谢家一门成了淝水之战的主角,一门好几个功臣,此后谢家一直是江南的顶级士族,可以说比皇族还高贵。谢家子孙众多,名人也很多,比如刘宋时期的谢灵运、谢晦。虽然在后世的动乱中多有被屠杀,但是谢家始终屹立不倒,直到侯景之乱,跟琅琊王氏一样因为拒绝侯景的联姻,被报复性的屠杀,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淝水之战

太原王氏

五大门阀最后登场的是太原王氏,和前面四大家族不一样的是,太原王氏是依附于皇权和相权的。太原王氏以王述、王坦之、王国宝祖孙为代表,王述、王坦之铺路,王国宝表演。王述做到了尚书令,王坦之做到了中书令。王坦之曾经和谢安一起抑制过桓温。王国宝虽然是谢安的女婿,但是他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谢安非常厌恶他,一直打压他。直到谢安去世,司马道子掌权,王国宝才迎来了出头的机会。他很快攀附上了司马道子,王国宝贪污纳贿,目无王法,是个公认的奸臣,他给司马道子出主意,要削弱地方势力,用自己人控制重要藩镇。结果同为太原王氏另一支的王恭起兵,逼迫司马道子处死王国宝和王国宝的从兄弟王绪,王恭这才退兵。司马道子马上又任命王国宝的二哥王愉为江州刺史来拱卫京师。王恭联合桓玄等人再次起兵,可惜这次刘牢之倒戈,王恭被擒,王恭一族被杀。后来桓玄推翻东晋,因为是桓玄的妹夫,王愉仍然被任用,直到刘裕来了,刘裕下手出了名的狠,他族灭了王愉一族,至此王国宝家族全部覆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