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分为三”的(全文)
世界是“一分为三”的(全文)
青冬
一、三种思维方式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思维方式和方法。
由于哲学导向不同,于是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有一种思维方式叫做“一分为二”,提出“什么事情都是可分的,都是一分为二。” “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即一分为二。”有人把“一分为二”推崇为“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解释”,“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其实,“一分为二”与对立统一规律是两码事。
“一分为二”是一种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典型例子如: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又如:“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还有,知识分子分为“红专”与“白专”,大众分为“红五类”与“黑五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一分为二”片面夸大矛盾对立及其斗争的作用,忽视同一性,抹杀同一性的作用,人为地把斗争性夸大到与同一性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甚至把斗争本身看作是发展,认为斗争就是一切,斗争高于一切,于是产生了所谓“斗争哲学”。说什么“大鱼吃小鱼,一个吃掉一个就是综合。” “斗争哲学”与“一分为二”均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阉割和歪曲。
有一种思维方式叫“合二为一”,此概念是杨献珍提出的,他认为“对立统一规律也可用'合二为一’来表述”。可以肯定地说,“ 合二为一”较之“一分为二”更接近辩证法,但亦存在片面性,还不能完整地表述对立统一规律。
其实,“一分为二”片面地强调对立斗争,“合二为一”片面地强调统一,二者之间是片面对片面。
如果借用二概念或曰二范畴进行表述,那么,任何事物既是“一分为二”的,又是“合二为一”的,是对立的统一。“合二为一”的“一”,与“一分为二”中的两个“一”并非等同,而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一”。如果用“甲”、“乙”代表“一分为二”中的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用“丙”代表“合二为一”,代表统一,就可以一目了然,丙既非甲,也非乙,而是对立统一的产物,是新质,新范畴。
如果借用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地表述对立统一规律,那就是“一分为三”。其中之一代表对立面甲,之二代表对立面乙,之三代表“统一”的丙。换言之,甲乙代表对立面,代表矛盾的斗争性,丙代表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并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统一。
马克思说:“两个互相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第144页)由此可见,“一分为三”丝毫没有背离对立统一规律,而是形象地、通俗地表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更接近于客观辩证法。
由此可见,“一分为三”与“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是完全不同的三种思维方式和方法。
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种思维方式孰优孰劣,用实践检验之,立判高下。
世界本来就是一分为三的。世界万事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在内,无一不是一分为三的。
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一切事物都要经历发生、发展、灭亡三个阶段。
就认识过程而言,同样分为开始、发展、完成三个阶段,即由客观事物到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空之外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就时间而言,一日分为早、午、晚;比日长的时间分为昨天、今天、明天;较长的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将来。就空间而言,分为长、宽、高,即三维空间。
就方位而言,分为上、中、下;左、中、右。
就规模而言,分为大、中、小。
度有三种状态:过度、适中、不及。
江河分为上游、中游、下游。
山分为山顶、山腰、山脚。
数学中的正数、负数、零。
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点。
化学中的酸性、碱性、中性。
动物分为雄性、雌性、中性(非雄非雌)。
国家分为发达、落后和一般发展中国家。
人按思想及其表现,分为先进、中间、落后。
人以财产划分,分为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
农民分为富农、中农、贫农。
人按年龄划分为老、中、少。按性别划分为男性、女性、中性(非男非女)。
……
从一定意义上讲,事物就是过程,它永远处于不停地发展过程之中。以人为例,具体地说某一个人,比如张三,此时此刻他是张三,过了片刻他就不是原来的张三,因为时间发生了推移,地点发生变更,片刻之间他死去了无数个细胞,又新生成无数个细胞,片刻之间旧张三变成了新张三。这里所说的变化,是相对而言,是微量变化,而不是质变。量与质是对立的统一。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所谓“度”,是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过或达不到质对数量的要求,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人有生、有死、有生长期。诞生和死亡是瞬间的事,而人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生长期,包括十个月的胎儿生长期。死亡看似瞬间的事,其实是一个漫长的不断老化的过程。人的生长期,经历青少年、中年、老年。不仅小人可以变大人,大人也可以变小人,男人可以变女人,女人可以变男人。父对女儿而言,即男人变女人;母对儿子而言,就是女人变男人。
又如冬虫夏草既是植物也是动物,因季节变换而变换形态。粮食生虫,植物转化为生物。动植物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动物吃了植物,植物就变成动物的分子,动物排泄物及动物死亡腐烂后又会转化为植物。一般说来,直接的转化不可能,但间接转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大量的存在,是普遍规律。
就阶级和阶级斗争而言,道理也是相通的。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任何社会,中产阶级都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通过阶级斗争,达到阶级合作,并最终达到阶级消亡,实现大同,实现共产主义。
承认世界一分为三,就是正视和承认对立面的存在及新生事物。这一点极为重要。它是辩证思维的基础,是出发点;也是结点,即回归客观辩证法,回归本真。这其中包含了发展的观点与实践的观点。
三、继承与发展
孔子和孟子对辩证法、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较之西方哲学更全面、准确而深刻,堪称辩证法的经典之作,不过那时不称作辩证法,不称作对立统一规律,而称为“中庸之道”。
根据第一第二两节分析,可以说“一分为三”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孟子的“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孔子的“中庸之道”,其缺点是孤立的,静止的,是不彻底的辩证法。
“一分为三”作为哲学范畴,包含了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及一贯到底的辩证思维,从而提升了“中庸之道”的科学性,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辩证法。同时赋予了中国古典哲学以新的生机,从而使中国传统哲学在新的时代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和恒久的生命力。
四、结 论
综观上述,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一分为三”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因而它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二、“一分为三”通俗地形象化地诠释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所谓辩证法三大定律尽包含其中,从而将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易于大众接受。
三、“一分为三”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加进了发展和实践的观点,提升了其科学性,更加符合唯物辩证法。
四、“一分为三”避免了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从而减少纷争,便于人与人之间沟通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一旦这一哲学思想为世人普遍接受,一个持久和平、和谐的世界必将到来。
五、“一分为三”是防止和反对极左思潮及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