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氏陵考

伏羲葬地在湖南平江县幕阜山下的阜山村,并设有皇坛,因皇坛而称东陵,即《禹贡》之东陵(见《禹贡》东陵考),因皇坛而称天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幕阜山不但山高,还有人文始祖伏羲长眠,成天下第一山而称天岳,只是东陵应为天下第一陵而不被人知。“岳州本由天岳置”,即可昭见其山名显赫。然而人文始祖伏羲长眠幕阜山达几千年之久,一直被世人所忘,让东陵冷寂了几千年。

幕阜山

东陵为什么如此冷落而不被世人所知呢?

传伏羲有陵在河南淮阳,即太昊伏羲氏的陵墓位于河南省淮阳县风景名胜区,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世人都认为河南淮阳是伏羲之陵,也大都不知道伏羲有东陵之说。

其实太昊和伏羲是两个人。河南淮阳县的陵墓是太昊的陵墓,而非伏羲氏之陵。

伏羲(图片来自网络)

伏羲是古代第一个拥有可靠真实身份的神祗。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等。处于新石器时期中晚期,相传他是华胥氏之子,是女娲的哥哥兼丈夫,为上古三皇之首,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与黄帝同被尊为人文始祖。在中国神话里,他与女娲一样也是人首蛇身。

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传说中创世之前,世界是个浑沌体,被形象地表述为“葫芦”,葫芦从中剖开,即天地剖开,阴阳分离,《诗经》便有“暤系瓜瓞,民之初生”的记载。葫芦又演升到洪水方舟,盘古开天地。“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演变出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图片 来自网络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论证指出,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在陶器发明之前,先民尝试着用各种瓜皮取水,逐渐认识到葫芦最适合做取水用具,形成制瓢技术,这就是匏析成瓢。伏羲氏可能是匏析氏,就是把葫芦系在腰间增强浮力以便涉水渡河的意思,“壶,瓠也。佩之可以济步,南人谓之腰舟”。

伏羲的传说有不同版本,口耳相传,但确有其人,他和他的氏族创造历法、八卦,教民渔猎、驯养家畜、烹饪食物、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等。

伏羲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是渔牧农业生产的先行者,是民族起源时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奠基者。他充满了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发展的象征。

图片来自网络

太昊是东夷族的代表人物。

古东夷部落,是当时可以与华夏抗衡的民族。太昊又称大昊、大皋、太皋等。《淮南子·时则训》云:“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于日出之次,专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东夷部族是一个生活在东部沿海以龙和鸟为图腾的部落,据历史学家栾丰实教授考证:“太昊部族最初活动于鲁东和苏北,后来与西来东进的伏羲氏东西合璧,融为一体,东夷的首领太昊少昊也纳入到华夏的古帝系列中,为华夏文化的共祖。”所以,伏羲与太昊并不是一个人。

图片来自网络

太昊是东夷族的部落首领,比伏羲时代稍晚。娶五世女娲氏女子为妻(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生有四子,长子名重,次子为该,三子名修,四子名熙。这四子都得到太昊重用,长子重代替句芒木正之职,主东方木星、龙星的观测。因为人们习惯称木正为句芒,便把重称作句芒。次子该为金正,又称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观测。又以三子修四子熙共主北方水星,号为玄冥,观测北方星辰。

太昊在位时,进行农田改革,在平原挖渠开沟,放水浇田,史称“畎田”;改用石碑测试风雨,又称石晷;三是发明了草编织物——蓑衣;四是发明了十二地支。

河南淮阳教育学院屠武周教授《伏羲非太昊考》指出:“伏羲与太昊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

两人出生地不同:伏羲生于西北,太昊生于东方。《帝王世纪》载: “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

图片来自网络

《左传》昭公17年载:“陈,太昊之虚也。 《左传》僖公 年载: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陈在今河南淮阳,任在山东济宁,宿、须句在今山东东平,颛臾在今山东费县,有说淄博,有说昌乐,是今山东和河南东部一带。

图腾不同:伏羲是蛇图腾,太昊氏以龙纪,以龙为图腾,蛇与龙是有差异的。

世次关系不同:从《韩非子·说难》到《易·系辞》《礼记》等记载,上古之世先有有巢氏、燧人氏,再有伏羲氏、神农,黄帝、尧、舜世系明确。在先秦文献中,太昊与伏羲无任何瓜葛,太昊只是东夷族的首领。

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伏羲与太昊不是一人,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荀子当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了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及伏羲,两人共见一书,并非一人。

《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对伏羲的文化内涵和核心内容作了清晰的阐述,而没有一句言到太昊。

图片来自网络

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为伏羲立传,但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肯定了伏羲的文化贡献。

综上所述,伏羲与太昊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既然是两个人,为什么硬要说成一个人呢?据百科词条查询,在可读的史籍中,最早将太昊与伏羲称为一体的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刘与其父刘向俱为西汉学者。在《世经》中刘歆从西汉末年的政治需要出发,突破传统的以黄帝为历代帝王之首的体系,以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与神农并称,列于黄帝之上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体系。按当时阴阳家邹衍五行说,五帝配五方,五行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此谓“五德终始说”。而刘歆所处西汉末年,皇室政权危机,外戚王莽势力大,因而有 “异姓受命”和“同姓更受命”的争议,“禅让”说一时盛行,刘歆与王莽关系密切,任王莽“国师”,是禅让的主要支持者。为了给王莽代汉提供合法依据,刘歆提出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世纪》世系排列如下:太昊伏羲氏为木德,炎帝神农氏为火德,黄帝轩辕氏为土德,少昊金天氏为金德,颛顼高阳氏为水德,帝喾高辛氏为木德,帝尧陶唐氏为火德,帝舜有虞氏为土德,佰禹夏后氏为金德,成汤为水德,周武王为木德,汉朝为火德。刘歆在排定这个世系次序时,先否定汉为土德的说法,确定汉为火德,那么代之者应为土德,王莽自称为虞舜裔,帝舜土德,故王莽为土德,代汉而立成为必然。刘歆是根据《易传》中找到根据的,“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太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刘歆接着说:“包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伏羲。”

东汉班固的《汉书》和荀悦的《汉纪高祖记》对刘歆创立五行相生新五德终始说的过程均有记述。荀悦说:“及至刘向父子,乃推五行之法,以子承母,始自伏羲,以迄于汉,宜为火德。其序之也,以为《易》称帝出乎震,故太昊始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后至班固将刘歆之说采之,让伏羲与太昊同列,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由上所见是西汉末年刘歆从政治需要出发,用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法取代了阴阳家邹衍的五行相克的五德终始法,为王莽代汉而立找出理论依据而为。这就是将两人说成一人的原因。

既然伏羲与太昊是两人,那么就要回答篇首提出的问题,河南淮阳县太昊伏羲陵墓到底是谁的陵墓。一个是华夏人文始祖,一个是东夷部落首领,两个部落在中原相互交融是成立的,两个这样伟大的首脑人物,不可能同一冢,共一墓。要么是太昊的,要么是伏羲的。

《帝王世纪》(绎史引)记载:伏羲去世,“崩葬南郡”。即今湖北江陵,而平江幕阜山古时正在江陵管辖范围之内。

《路史》:“伏羲葬南郡”。由此可知伏羲之葬地应在南郡天岳幕阜山,即《禹贡》之东陵。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昊之虚也。 太昊终年67岁,葬宛丘,有太昊陵。不言而喻,河南淮阳的陵墓确实是太昊之陵墓。

(0)

相关推荐

  • 舞笛丨走近那远古的始祖

    人文始祖 相对于其他著名的名胜来说,太昊陵似乎偏僻了些,名气弱了些,但就其"资历"和文化来说,它也的确够令人炫目了,它是一轮来自远古人类之始的太阳. 太昊,即位列中华古代" ...

  • 太昊赋

    三皇之首,创世之神.百王之先,如阳如云.日月之明,太昊称尊.发聋振聩,启蒙人文.原始亲缘,龙族之根.盖世英雄,至伟功勋. 生于成纪,定都在陈①.文明自斯乃昌,开天辟地之魂. 相传华胥圣女,翩然雷泽畅游 ...

  • (5)淮阳太昊陵

                  淮阳太昊陵  在于东大平原的淮阳县,农历的二月二到三月三是"人族爷"伏羲庙会的日子.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冲天的香火和一阵紧似一阵的锣鼓便会交织弥漫在淮阳城 ...

  • 周口:淮阳太昊陵--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

    太昊陵, 纪念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所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唐宋时期不断补建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太昊陵规模宏大,由内城.外城组成,纵深七百五十米,三殿九进,两庑.两楼.两坊.一台.一园.七观 ...

  • 宣城最古老的地名——“爰陵”考

    宣城最古老的地名--"爰陵"考 陆再奇 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城东门1公里的丘家花园里,出土了战国时期楚怀王(前328-前299年在位)赐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启(楚怀王之子,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篇):淮阳太昊陵庙

    太昊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是太昊伏羲氏的陵庙,据载,春秋时已在此建有陵墓,宋太祖诏立陵庙,现存建筑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所奠定的格局,清代有重修.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於陵故城简史考略

    於陵故城,沧桑荒古,其寿考难以确指,其历史演进众说纷纭.笔者试图拨开扑朔迷离的尘雾遮蔽,透视其漫漫修远的斑驳印痕,还原其历史演进的清晰身影. 远在七八千年以前,在中华大地上,以黄河流域为腹心,繁衍生息 ...

  • 话说太昊陵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 太昊陵是纪念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大型陵庙,因太昊 ...

  • 『我醉乡土』于铁江丨博陵与博陵崔氏略考

    博陵与博陵崔氏略考 作者:于铁江 博陵县是由蠡吾县分置而来.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设蠡吾县,属涿郡,治所在今博野县蠡村(今改为里村).东汉建武元年(25年)省陆成县(约今博野.蠡县东南部)入蠡吾 ...

  • “艾陵之战”战场考

    莱芜出土的越国青铜剑(局部). 莱芜出土的越国青铜剑(局部).铭文"亭"字.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艾陵位置. □徐祥法 刘家文 公元前484年,吴国联合鲁.越 ...

  • 淮阳太昊陵庙会:压缩馍神话崛起的背后还有这些

    压缩馍究竟是哪一年在淮阳太昊陵庙会出现的,恐怕没有确切的记载.姑且说吧,不知道哪一年,太昊陵庙会出现了压缩馍.随着压缩馍的出现,一句带有民谣性质的"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 ...

  • 京山县历代县名城址考之四——角陵、盘陂

    永兴镇盘堰村 角陵.盘陂考证附记 1.角陵 在京山历史上,自唐宋以来一千多年,对角陵县名的来由和它的城址,县志上虽有"以界有角陵山"而名,但不知山在何处,更不知城址在哪里.县志上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