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国宝级书法名帖

中国传世书法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通过那些各具特色的名字题跋和历代印记,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们极富传奇的身世与经历。这些历史的收藏家、鉴赏家留下的迹痕,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和作品本身融为一体。

1.《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9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2.【唐】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23行,每行11、12字不等,共234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流芳千古的祭文。

3.【宋】苏轼撰诗并书《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4.名帖之冠:《三希宝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

三希宝帖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三希宝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法书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三希宝帖》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共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王献之是东晋大书家,字子敬,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

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

《伯远帖》王珣是问候亲友疾病的一封信札,墨迹纸本。5行共47字,纵25厘米,横17厘米。此帖同王羲之《快雪时晴》、王献之《中秋帖》为清乾隆帝“三希”之一。然《快雪时晴》为摹本,《中秋帖》为临本,唯此帖为王珣的真迹,是晋人墨迹中最可信、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法书珍品。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其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贵。因此,它为研究晋代书法以及该时期笔、墨、纸张提供了可靠资料。

5.中华第一楷书,唐人楷书第一:《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

唐初书法大家欧阳询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梦奠帖》可谓中华楷书中登峰造极之作。此帖笔力苍劲古茂。用墨淡而不浓,秃疾书,转折自如,上下脉络映带清昕,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清劲绝尘,诚属希世之珍。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6.中华第一美帖:《蜀素帖》

北宋时蜀地出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娟,名为蜀素。有人将一段织有乌丝栏的蜀素裱成长卷,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写。但蜀素的纹路滞涩,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因此传了三代,竟无人敢写。北宋元佑三年,米芾得见此段蜀素,一挥而就,在上面题自作诗八首。笔笔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美不胜收。从些《蜀素帖》名扬天下,成为历代墨林至宝。

7.【唐】楊凝式《韭花貼》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