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筱 白
A、不经过大脑提前构思答案,被调查人的回答一般会比较凌乱,瞬间回答过于完整的,其可能在讯问前已有所准备,说谎的可能性较大。B、直接问及犯罪行为时,非正面或反问式回答往往是虚假的。D、回答问题时,声调忽然升高或下降都可能是说谎的表现。E、语言上过于谦恭,甚至讨好、致歉,都可能是说谎的表现,一个诚实的被调查人是不需要采取上述态度的。A、眼睛向右上方看,往往是大脑在构建某些新信息,说谎可能性极大。B、正常状态下,人每分钟眨眼的次数为5-8次,而当一个人因说谎而处于紧张和害怕时,其眨眼速度就会飙升。C、讯问时,对于讯问人抛出的问题或信息突然眨眼的,往往证明该提问击中了对方的要害。D、面部颜色忽红忽白,往往表示被调查人处在自我心理防线的攻守中,不断编制谎言,又不断推翻重来。E、正常状态下,人的笑容持续的时间往往就在几秒之内,如果被调查人的笑容凝固得太久,往往是其想通通过假笑掩盖自己的某种情绪。F、人在说谎时,身体会产生一种叫“茶酚胺”的物质,这种物质会通过鼻腔内软组织引起鼻子痒的感觉,于是人会不由自主地摸鼻子。G、人在说谎时,其小动作往往也会不由自主地增多,以此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寻求心理安慰。H、人在心理平静时,其脚部、腿部处于伸展的放松状态,当谎言出现后,其脚部、腿部会出现收缩状态。I、人在说谎时,其呼吸和心跳往往都会加快,血压也会比正常时高出不少,这带来的直观外在生理表现就是消化液的减少和汗液的增多,如果讯问人发现被调查人不停地擦汗、不时地舔舐嘴唇,这都表明他可能在说谎。与已掌握事实明显相悖的简单谎言,可直接用相应的证据击退。对构思严密的谎言,可使用“设陷牌”。被调查人在供述犯罪事实时,总会涉及行为的前因后果,而在前因后果发生矛盾时,必然在因果关系的环节中表现出来,通过设置问题陷阱,满足被调查人自我心理强制条件,让其继续深化、发展矛盾点,然后运用逻辑分析和证据出示一举击溃。人为设计的逻辑结构和潜意识真实存在的事实往往会因为思考仓促或情绪急躁产生交错,也就是说被调查人原本在心里盘算好了合理的解释,但却因为疏忽意外吐露出事实的真相,这就是“覆盖效应”比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处明显的“覆盖效应”:侯亮平等人带赵德汉来到帝京别墅时,赵谎称“这是我朋友的房子”,但当在其冰箱中搜查出大量现金后,赵德汉情急之下却说:“这是谁把这么多钱放在我家冰箱里了”。面对被调查人的否认,讯问人必须予以制止。反复否认会加剧被调查人的“抗审心理”,形成一种心理优势。一方面用已掌握的确凿证据正面堵击;另一方面应循循善诱,以“可能记不清了吧?”、“不用急,再好好想想”等话语,让被调查人的坚决否认的态度发生扭转、拒不供述的思想发生转变。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白脸”战术,一名讯问人表现“不友善”的非难,另一名讯问人则表现“友善”的同情。我们要珍惜每一份证据,不是必要时不宜轻易使用,尤其是关键的“炮弹”、“底牌”更是如此。必须选准最佳时机,一经抛出,务必求胜。使用证据较为合适的四个时机:是否交代犹豫不决时;露出破绽极力掩盖时;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时和心存侥幸避重就轻时。眼神的运用:被调查人反复狡辩或故作愤怒时,讯问人的目光要凌利,要体现出威慑;在被调查人伪供时,讯问人可微闭双目,向其显示自己成竹在胸的底气,当出现明显矛盾点时,讯问人要睁眼怒视,对其进行警告,打消其侥幸心理;当被调查人心理攻守天平出现倾斜、趋于可供时,要用温和、肯定的目光给予其鼓励和赞同。手势的运用:被调查人情绪激动时,可用下压的手势来告诫其控制情绪;在被调查人沉默不语、故作拖延时,可用手指叩击讯问台,打破寂静、敲醒警钟;当被调查人犹豫不决。思想出现变化时,可走到起身边,轻轻拍其肩膀,表示抚慰,令其卸下心理包袱。①加强沟通是缩短讯问人与被调查人心理距离的最有效手段B、行动上可移动身体接近被调查人,或者把椅子搬到被调查人跟前,拉近彼此的物理距离从而实现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D、人格抬升式:“你工作能力强,你所做的贡献组织不会忘记”E、政策教育式:“组织对犯错的同志,是以挽救为目的,不是以惩处为目的,纪律和法律都是有从宽从轻的规定的”加强沟通是建立信任的前置、提出建议是建立信任的后置。利用被调查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动摇窗口期,一方面将其退路堵死,另一方面引导其对讯问人产生信赖,搭建自愿供述的桥梁。提出建议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明示被调查人,其犯罪事实已被掌握,主动供述是唯一出路。在前期讯问几个步骤的努力下,被调查人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程度已近乎达到峰值,此时其已有供述或许是情绪发泄与纾解途径的心理暗示。二是讲清政策,告知被调查人从宽处理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其自己手中,在主动供述的基础上,还存在检举立功、减轻处罚的可能。三是对于共同或对合犯罪,可采用“敲山震虎牌”。A、利用抑扬关系,就是前面已提到的“红白脸”战术,让主讯问人拉近被调查人情感距离。B、设置符合被调查人心理需求的情感事例,消除其对立情绪,获取其信任,促使其自愿供述。例如:“我们知道你是从山沟里走到今天的领导岗位的,很励志也很艰辛,你大概是穷怕了、也想尽快报答老家的父母,但如果你年迈的双亲知道他们今天的一切都是用你手中的权力通过不正当方式换取的,他们能心安吗?你这还能算孝顺吗?”帮助被调查人建立趋利避害的平台,通过输入犯罪已暴露的某些信息,来扭转被调查人的认知构设,避实就虚、借力打力,瓦解共同或对合犯罪事先形成的攻守同盟和侥幸预期。再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例,该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适用“敲山震虎牌”的典型:侯亮平在车里当着受贿人赵德汉的面给陈海打电话,称“丁义珍我是势在必得,你们赶紧抓人。”这是借此传递给赵德汉一个明确的信息,办案人已经掌握了具体行贿对象,且已着手控制。更为巧妙的是,在陈海已经挂断电话的情形下,侯亮平还满脸堆笑地看着赵德汉,在电话里自说自话道“等你好消息”。正是这通电话让赵德汉已经开始忐忑丁义珍是否有供述犯罪事实的可能。被调查人供述与否,主要取决于其对犯罪后果的担心和由犯罪所引起罪责感两者的理性选择。前者源于法律对其的影响,这点我们之前谈到的五个步骤基本可以将该影响掌控好;后者则源于其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影响,比如其形象、名誉等,需要我们在“供”的步骤中进一步强化。这是讯问人引导被调查人将罪责感胜于其对后果担心的过程。通过对被调查人的品格评价,激发其闪光的、优秀品质的人格,建立自我维护超我意识的心理行为,帮助被调查人进行人格特质行为的复原,从而强化被调查人自愿供述的动机。在第五步“建”中,“获取被调查人情感依赖” 时已提及,这个阶段要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进一步强化。②在“自愿供述”的阶段,保持讯问人的稳定性异常重要职务犯罪本身的隐蔽性、长期性决定了被调查人的供述也是逐渐推进、逐渐递增、逐渐深入发展的,因此,其不可能一口气陈述完毕。在自愿供述的阶段,讯问人首先不要轻易打断,其次要不断给予鼓励,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某些犯罪情节或细节方面的提示,避免被调查人共识中长时间停滞或反复。此外,在这个阶段,讯问人要避免过多的肢体语言、不要更换人员,避免造成被调查人的注意力分散、引起被调查人的反感情绪,甚至产生阻断供述的意愿。③在“转化供述”的阶段,要做好安抚工作,确保讯问任务顺利完成很多时候,被调查人在作出口头供述之后,可能还会纠缠于某个细节不放、甚至有的在口头供述后会拒绝在书面笔录上签字捺印。此时,讯问人一定不要产生厌烦、急躁的情绪变化,任何一个“小任性”都可能会让先前的种种努力付之东流,所以,讯问人一方面要控制好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更要做好被调查人的安抚工作,确保讯问任务的收口。必要时,为避免供述发生变化,可视具体情况,让被调查人亲自书写供词,阐明认罪态度,巩固其构罪心理。(2)根据被调查人的有罪供述,继续做好相应证据的调取和固定。(3)封存好讯问的同步录音录像资料并做好说明。相关说明应当反映讯问的具体起止时间、讯问地点、参与讯问的人员姓名、被调查人的姓名、案由、同步录音录音资料提取时间、提取人姓名等。若有随卷移送要求,讯问人、被调查人和提取人都应签字确认。(4)如果本次讯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应反思此次讯问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下一次讯问的策略和方法,为再次讯问做好准备。美国著名大法官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我们的讯问工作恰恰如此,再好的方法和策略也需要由讯问人融会贯通,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在大量工作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笔者上述的浅谈能够给纪检监察的同仁们带来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