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假相:限制我们想象力的是贫穷还是富裕?

本文共计:约35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当我们面对网上种种超出常理的事情时,我们经常会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看似只是一句无关痛痒的自嘲,却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01

贫穷限制了想象?

山东吕剧中一句唱段是这样的: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东宫和西宫。东宫娘娘忙烙饼,西宫娘娘忙剥葱。在那些乡下老农看来,皇宫里的娘娘无非是比自己吃更大的饼和更多的葱,他们想象不到会有什么山珍海味,什么满汉全席。

鲁迅在他的杂文《人话》中也曾提过类似例子: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文明的极速增长,阶层之间所掌握的资源差距不断拉大,贫富鸿沟也随之不断扩大,这种“贫穷限制想象”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的是某个发达国家呼吁关注非洲贫苦孩子,组织了一支观察团深入当地贫苦部落。当那些衣衫褴褛的贫苦孩子面对这些衣着光鲜的外来者时,即警惕又好奇。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当地孩子放下了戒备心,开始和这些外来者交谈起来。其中有一个孩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长得这么高,是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蚁饼啊?”蚁饼是当地人将蚂蚁混合上泥土制作的一种饼,用来充饥。

这个问题听上去十分可笑,但又如此可怜,在那个贫困的部落里,他们从出生就为了生存而发愁,他们终其一生所见也不过是周遭贫瘠的土地,唯一能果腹的就是蚂蚁做成的泥饼,他们想象不到眼前的外来者早已不再为温饱而发愁,每日的残羹剩饭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珍馐美食。

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那是不是贫穷真的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相比贫穷,有时富裕在限制人们想象力方面表现得更加严重。

02

富裕限制了想象!

晋惠帝时期,有一年发生了饥荒,百姓没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人因此而饿死。晋惠帝听闻后,不禁疑惑地问道:“何不食肉糜?

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

这就是“富余限制想象力”的典型例子,晋惠帝也由此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笑柄。

古代皇帝从小便出生在锦衣玉食的皇宫之中,呼风唤雨,吃穿不愁,他们同样也无法想象底层的百姓如何为了生存果腹吃草啃树,甚至挖股充饥,易子而食。正是由于古代统治者高居九天阊阖的宫禁之中,与下层百姓生活严重割裂,不解民间疾苦,才导致各种苛捐杂税、暴政酷刑丛生,最终引得民众不堪忍受,揭竿而起。

玛丽皇后生活奢靡,导致法国皇室财政空虚,被人戏称为“赤字皇后”

18世纪末期的法国,财政危机,粮食歉收,导致物价飞涨,很多人都吃不起面包,民怨沸腾,巴黎局势变得十分紧张。

然而当时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却依然安之若素,生活奢靡如故,当有人向她说起巴黎人吃不起面包时,玛丽皇后竟然惊讶地说到:“他们吃不起面包,为什么不吃蛋糕呢?”

这句话或许有调侃的意味在其中,但也反映出玛丽皇后对底层民众困窘生活的不关心和不了解。最终民众将这位无知傲慢的皇后送上了断头台。

我们再来看看现代的例子。在某期采访中,著名主持人鲁豫问一个山区留守儿童“为什么不吃肉,是因为容易变坏吗?”那个孩子支支吾吾答道:“因为肉价贵,吃不起。”可算得上当代版“何不食肉糜”,一时之间鲁豫成了众矢之的。

很多人嘲笑鲁豫的傲慢和无知,然而我觉得鲁豫能问出这样脱离实际的问题,更多的还是缘于她与被采访者生活的严重脱节,缘于她将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条件强暴式加诸于他人之上,从而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了错误认知和判断。

从上面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限制我们想象的既有贫穷的因素,也有富裕的原因,那这其中的缘由到底为何呢?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讲一个著名的哲学实验:

03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讲过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有一群囚犯自出生起就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且他们的手脚被捆绑,无法转身,只能背对洞口。在他们的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将一些木偶的影像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

由于他们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所以这些囚犯便会将墙壁上晃动的影子当做真实的事物。有一天,其中一人挣脱了枷锁,走出洞口,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才明白墙壁上的那些影像只是真实世界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影像,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他返回洞穴试图向其他人解释,希望引导他们看到更真实的世界。然而那些囚犯不相信他,他们想象不出比洞穴更真实的世界,他们认为他疯了,并不断地指责他。

这就是著名的“洞穴理论”,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是本体论上的一种譬喻,用来说明人类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影,无法真正感知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但同样也能够用来解释每个人都身处在一种被假象环绕的洞穴之中,所感所知都是一些不真实的片面的虚影,无法看到事物的全貌,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认知。

04

培根的“洞穴假相”

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根据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提出了“四假相说”,即洞穴假相、种族假相、剧场假相和市场假相。培根认为,人们的认知往往会由于这四种假相的影响,而产生扭曲和偏差,无法看到事情的真相,真正理解世界。

其中的“洞穴假相”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有些类似,它是指每个人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殊结构差异,所受到的教育和所崇拜的权威不同,或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特有局限性。

在这种局限性的影响下,人们无法跳出所处的“洞穴”束缚,去全面地了解世界,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而导致认识结果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主观性和狭隘性,颇有些坐井观天的意味。

我在上面举得那些无论是由于贫穷还是富裕而做出错误认识和判断的例子,归根结底都是受这种“洞穴假相”的影响,他们所处的环境要么非常贫穷无法接触到富裕群体,要么物质条件极其优渥与底层贫困生活严重脱离,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禁锢自我思维的“洞穴”,“洞穴”的形成进一步隔绝了自我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认识结果的扭曲和偏差。

由于所处环境的局限性,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这种“洞穴假相”的影响。比如一个名牌大学生毕业之后来到北上广深大厂工作,他所接触到的都是与他学历、薪资相差无几的人,因此可能就产生了一个“硕士博士满地走,本科专科多如狗”的错觉,然而实际上中国本科及以上的人所占比例仅有10%。

那些月薪三四万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有6亿中国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每逢节假日出国旅游的人,也无法想象中国仍有10亿人没有做过飞机,出国旅游的人数也仅占总人口的10%。

我们因为某件事产生与其他人迥然相异的观点而发生争吵时,也多半是因为“洞穴假相”在作怪,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固有思维和观念以及对自身所能造成的影响,而做出一种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利益的,看似客观全面实则主观狭隘的认知判断,而争吵的对方也多半如此。

05

其他三种假相

除了“洞穴假相”外,其他三种假相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各种认知。

种族假相,是由于人类这个种族天性所造成的认识偏差,由于认知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因此认知过程所产生的的结果只能是基于人这个主体产生的一种主观的认识,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客观本质。这是人类的天性,是无法改变的。

市场假相,是指人们在市场的交换,购买东西,总是通过言谈来往。但是词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很容易由于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概念的不严格造成理解的错误。

剧场假相,是指人们不加批判地盲目顺从权威或当时流行的各种观点而形成的错误,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某个专家或大V发表了某种观点,出于对权威或偶像的崇拜,便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全盘接受其观点并奉之如圭臬。

05

如何破除假相

培根认为要想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认识,就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妨碍认识的因素,而这四种假相正是人们通向真理的主要障碍。因此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打破四种假相。

那如何打破假相的干扰呢?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假相的存在以及各种假相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认知的片面性;其次是跳出所处的“洞穴”,接触自身所处环境之外的世界,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看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看待事物要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

但由于人类的天性及其社会属性所致,决定了人类的认知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先天的、后天的因素所影响,我们只能尽可能地消弭各种幻象造成的影响,却永远无法避免幻象,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认知永远是一种与认识主体保持一致性的主观结果,始终与真相具有一定偏差。

因此,我们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应保持一种审慎和敬畏的态度,对他人的观点保留更多的宽容和忍耐,因为没有人了解全部,也没有人永远是对的。(完)

BOOK

柏拉图和食铁兽

微信号|bltsts

鸡汤、段子、历史、哲学……

什么都不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