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镜透世象,光影纪民生】这些劳动者,我将记在心里
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我萌生了编辑“展劳动者风采为劳动者点赞”专题的想法。“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动力,含天地厚德,于万物大美。勤劳、奉献的劳动者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缩影。作为艺术创作者,要善于从劳动中发现美,并用艺术的形式去塑造美丽的劳动者。
“利镜透世象,光影纪民生”。我作为一名生活在基层的摄影爱好者,长期关注老百姓的题材,每每面对劳动者起早摸黑勤劳的身影常常感动得不能自已而频频按下快门,十几年来,在我的电脑硬盘里静躺着由自己亲手拍摄的关于劳动者的影像资料已达几万张。为了赶在节日前完成这个专题,我终日在近千G电脑硬盘里、在海量的文件夹中努力寻找能打动自己的图片。经过十几天的反复考量,终于筛选出67张让我感动、让我流泪的劳动者最美瞬间。在他们中间,既有公安战士、教师、医生,更多的是工人、农民、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正是这些劳动者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谱写了时代最强音。我试图用这67张影像图片,将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精神浓缩其中,展劳动者风采,为劳动者点赞。
梦想的花朵,只有用劳动浇灌才能绚丽地绽放。人世间的美好梦想,也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革命军人。
谁说女子不如男,自古巾帼不让须眉。
练为战。
健硕的体魄成为劳动创造美的最好印证。
暴雨中依然坚持卖菜的农家妇女。
想起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
身着湿漉漉衣衫战斗在一线,个中滋味你难于体会。
位卑未敢忘忧国。
民间炭画师的家国情怀。
会流汗的真人“铜像”。
国学进课堂,润物细无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外谋生的农民工和他的全副家当。
为保家卫国,练好本领,奋勇杀敌。
劳动创造的韵律美。
美好生活手上“编”。
儿时记忆中的“磨剪子嘞戗菜刀”至今在街巷中还依稀可见。
劳动的快乐并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去表述。
修表师所追求的是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
惠安女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
在惠安,随处可见干重活的“女汉子”。
长途汽车司机的午休。
以海为生的“讨海人”。
他们不是在偷懒,实在是太累了。
一头是生计,一头承载着希望与未来。
繁忙的船舱。
鱼儿虽小,却是家人赖于生存的希望。
大地就是农民工的饭桌。
挑灯鏖战。
时代舞台上最闪亮的星——劳动者。
深邃的目光。
坚实有力的臂膀给家人以温暖的依靠。
当城里的孩子还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时,她们已经在为父母分挑生活的重担。
坚守中的一亩三分地。
只有将镜头放低,才能将劳动者伟岸身形表现出来。
自由与尊严在生存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勇往直前,风雨无惧。
对于摄影师来说,这个场景或许很“壮观”,可对于劳动者来说,“尘肺”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
一群为了生计在大山里寻找铁矿石的女人们。
传统制作陶泥的农家作坊。
快乐陶,巧手做。
我的地盘我作主,劳动者成为音乐中最美丽的音符。
活到老做到老,啃老一族见到这种场景作何感想?
80多岁依然在街头修鞋的老人,凭手艺吃饭不丢人。
幸福生活靠自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做传统纸灯笼的师傅。
在幽暗农家作坊里压榨出来的却是老百姓的放心油、良心油。
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一个美丽新天地。
这种粗重的工作,即使男人也绝非易事。
台上的风光无限,台下的酸甜苦辣,说不完的故事,演不完的人生。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县提线木偶传承人巫启胜和他的木偶。
用泥土凝固客家乡土风情的客家民间泥塑家刘沅声在工作中。(此图由摄影师叶怀忠提供)
电动载客三轮车,曾经是老百姓出行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原因是它的“亲民”价格。
摩的师傅的闲暇时光。
凭力气吃饭的街头老搬运工。
为传统执着坚守的老人。
敬业的街头理发师坚守城市一隅。
千度高温下的工作环境如何能坚守?看看我们最可亲的工人大哥。
不破不立,破旧而立新。
扛着(每包)百斤水泥的装卸工,为了生计,每天来来回回的装卸均在几十顿以上。
美丽的白衣天使用心呵护新生命。
昔日的赤脚医生,今天的乡村大夫,仍是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
街头医牙。
艺术学校里的模特也是一种职业,规定动作一天坐下来已是腰腿不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蒸”出未来,“蒸”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热气腾腾的手工肉圆,祈盼大家生活圆圆满满。
梦想的花朵,只有以劳动浇灌才能绚丽地绽放。人世间的美好梦想,也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作者:罗利光
原标题:展劳动者风采 为劳动者点赞
作者简介:
罗利光,网名阿山,毕业于汕头大学美术系,广东梅州市丰顺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众摄影》2007年度十佳摄影师,《车坛影协》摄影网管理员,梅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梅县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学美术高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民俗、客家题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