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化白瓷收藏的极 致?这本文告诉你
传统的中国瓷器首先由外国人著录研究,充分显示了其外销瓷的特殊身份,而大量出现的欧式德化产瓷器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德化瓷的历史归根结底是海洋文明冲击下发展起来的,是海洋的诱感让它被追传播和创新,从而声名远扬,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位置。
白瓷显现高 贵,其用途广泛,不仅能够烧制器皿、也能烧制摆件, 它最早创烧于东汉之前,唐代有名的过渡性灰白瓷邢窑,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窑,汝窑。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现倒退现像。明代又恢复白瓷的本像。
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外壁的腹下至底部都不施釉。釉的质地随器物的不同而异。施在胎体较厚重器物上的釉比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白里泛青,釉水凝聚处多呈青绿色,釉面有开片。胎质细腻者,胎色洁白,则施白釉,釉质很细,表面釉光莹润。
宋代出现了青白瓷,在恬淡的白中隐隐泛着青,像被风和水滋润了的好心情。平淡素洁的青白色,有君子的风度,有清淡的意境。它不只有一种物性,而更渗透了淡泊、虚静的人性。那些灵动之气,至今仍流淌在莹润的釉水上,在以白为底的世界里,渲染出柔和悦目、温润恬静的美感。
在明清陶瓷著述中德化白瓷又被统称为"白建",现代陶瓷工艺界称为"建白",意为福建白瓷。白瓷,首先起源于北方地区,至唐代有南青北白之说,唐宋时代以定窑为代表的白瓷,白釉泛黄。宋元景德镇则以白釉泛青称著。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甜白瓷器,在当时是很名贵的品种,所以,明清陶瓷著述往往把明代德化白瓷与上述瓷种媲美,或称"建之粉定",或谓"类永、宣之甜白"。其实,德化"中国白",加上使用杂质含量极低的优质原料和阶 级窑烧成工艺,使得外观上釉层更为纯净,色泽滋润明亮,工艺技术更臻成熟,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中独树一帜。不仅与北方定窑高AL2O3含量的白釉瓷不同,而且白度和润泽度也高于景德镇窑,这种风格独具、特色鲜明的德化瓷,使人一望而知。
宋元时期所烧制之青白瓷釉色偏白,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略带黄或乳白,故称为猪油白,釉面感觉较硬。德化瓷于明清之际闻名海外,主要有杯、炉壶、碗壶、碗及瓷塑,其中又以瓷塑最 具观赏性及收藏性。德化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此处瓷土丰,水源足,交通便利,自宋代起至明清巅 峰时期外销至欧洲,十分受到贵 族的赏识,其中又以各式白瓷人物造像最吸引欧美藏家。明代中晚期,瓷塑名家何朝宗、何朝春、张寿山、林朝景等人塑了一批美瓷,如观音、达摩、弥勒、如来、寿星翁、关公等,使得来自中国沿海的德化瓷器在当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德化窑的象牙白瓷及其工艺之美为世人公认,在中国陶瓷史及世界陶瓷工艺中皆占有一席之地。
不施彩料却栩栩如生,在每件气韵生动的白瓷作品背后,都彰显出德化瓷艺的精湛高超,依靠其独特的窑炉烧成技术,烧出陶泥的油脂,使之呈现出作品本身的自然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