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我们的情绪会影响心脏,严重的时候人真的会“心碎”

情绪很抽象,而心脏很具体。
心碎的“感受”其实是神经反馈到人体器官上的一个生理结果。我们都认为心比脑更复杂有内涵。
大脑作为中枢,发出指令,进行思考,指挥身体进行实际的行动。像计算机的CPU,也像一辆车的发动机,可以说没有大脑就没有实践的执行。
那么心来做什么用的呢?
显然,我们日常所说的心,和心脏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和概念内涵。心更倾向于情绪、认知、感受,心脏则是保证身体持续运转的仅次于脑的重要器官。
人的身体,则是在心和脑两套系统共同作用下的一具感应器。
这具感应器,在两套系统共同作用下,在具体的自然时间和实践中,逐渐产生了知觉、思想、情绪、认知这些从前没有的,至今也仍未解释清晰的“智能”效应。
我们叫它为“意识”,更多的时候,其实叫做“认知”。
《西部世界》中,在一次次模拟生活的情节撞击下,机器人接待员产生了自我认知(意识),开始追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在这里做什么等雷同于人类自己对自己的追问。
在这种背景下,再来理解心脏在情绪影响下产生的“心碎”感,就客观得多。
因为我们可以从两套系统的交互式反应中,得到较为自洽的结论,而不是陷入到细枝末节甚至是虚无缥缈的神学上。
一定程度上,当肉身的各种生理反应、化学反应非常充分的情况下,心这套更为高级的系统功能才会被触发并产生反馈。
人皆有七情六欲,为什么只有遭遇外界极致刺激之下才会体会到其中深奥呢?
极致刺激意味着身体要以百倍千倍万倍的努力去应对,则各个器官也才会开足马力运转到极致以应对挑战和刺激。
唯有此时,人自身蕴藏的天赋、潜能、意识力才会如被开挖的宝藏一般,源源不绝的产生出能量,努力阻挡或实现当前的困境或日后的目标。
我们都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妈妈买菜回家到了小区,一眼看见自己1岁的孩子爬上了阳台,并跌落下来,这位母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百米冲刺,接住了即将坠地的孩子。
而事后,消防员们经过仔细测量和重复实验,无人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迅速抵达孩子即将坠地的地点,而这位母亲奇迹般的做到了。
所以,再来理解心碎就方便了。
当外界刺激大到足以让人的心脏加速运转到极致时,就算是一台普通的机器,也会因为高速高效长期运转而产生磨损、高热量、甚至是故障。
那么对于心脏而言,其生理机能也会因此产生相同反应,不过是化学反应,比如心血管、神经元等过度劳损后产生的痛感、磨损后的断裂等等。
这些细微的反应经由大脑分析后又反馈出来,人就会感到“心碎”,那其实是一种身体器官的痛觉,而我们的心和意识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自我遭受损失和伤害的一种应激反应。
两套系统不同,反馈出的结论就不太相同。这在医学上是有专门称谓的,那就是“心碎综合征”,心碎是一种医学病症,且连带有综合症状反应。
大多数的时候,人们都可以清晰明确的感觉,当自己遭受外界打击和刺激至无法承受时,自己就会感觉到来自于心脏的疼痛。
而且研究也发现,这种心碎综合征,首先是由情绪引起的。
这种情绪可以从医学上得到溯源——当人在遭遇重大变故和刺激时,体内激素会发生重大变化。
比如我们生气时,身体就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这时候人体内的血管会膨胀,皮肤会发红,心脏加速运转以供应全身需求,以方便随时“应战”。
同样道理,当人伤心时,体内一样会发生剧烈的身体反应。就说心脏是有两种神经在支配着,一是抑制心脏活动的心迷走神经,二是使心脏兴奋的交感神经。
研究发现,当人悲伤时,心交感神经会很兴奋,它被激活后,就会释放出巨量“儿茶酚胺”神经递质,而这种神经递质,对心脏是有毒性的。
简单来说,会导致心脏对能量的消耗增加,能量消耗增加,就会出现心脏供血不足,进而引发短暂的缺血症,明显表现就是人的心率加快,血压快速升高、心脏开始疼痛等医学症状。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ical medicin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