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门诊故事#【47岁的张女士患有脊髓...
【患者信息】张某某,女,47岁,河南人
【主诉】在6年前诊断为脊髓空洞症,曾在多家省市级医院诊治,一直服用西药,可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我院诊治。
【中医查体】腰背疼痛如针刺,肢体困重,关节畸形,手足不温,舌肌轻微萎缩,头沉,吞咽不利,走路步态不稳,皮肤增粗,口淡,舌质暗淡瘀紫,苔白厚腻,脉沉涩。
【中医辨证】辨为寒痰滞脉,瘀血胶阻证,治当温阳化痰,活血化瘀。
【中医治疗】给予“五行肌康宁”,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姜半夏,麦冬,陈皮,茯苓等等,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3服。
一诊:,患者下肢活动稍好观其举步较稳,脉舌无变化,上方继续服用。
二诊:手足不温,腰背疼痛略有减轻,肢体沉重缓解,睡眠尚可,四肢感觉功能仍差。
三诊:苔腻好转,后痛温觉已有改善,颈背部时感不适。吞咽不利较前好转,感觉痛觉较前灵敏,左上肢麻木感明显减轻,脊背胸椎痛、酸、胀感消失,头部不适,四肢关节遇阴雨天不适。
四诊:病证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得以稳定,为了巩固疗效,更变了药方,随访1年,病情控制,未再加重。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口淡、苔白辨为寒,再根据腰背疼痛如针刺、舌质暗淡瘀紫、脉沉涩辨为瘀血,因肢体困重、头沉辨为痰湿,又因苔白厚腻辨为寒痰,以此辨为寒痰滞脉,瘀血胶阻证。方以温经汤温经散寒,通经化瘀;以二陈汤醒脾燥湿,温阳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脊髓空洞中医病因:
1.脾虚肉痿 手指麻木,痛温觉迟钝,肌力减退,活动欠灵,鱼际肉萎,逐渐延及上肢,伴倦怠力乏,口淡纳逊,大便时溏。苔薄,舌质淡胖,脉象沉濡。
2.肾虚髓空 患肢麻木不仁,不知痛温,表面皮肤干燥,触之有感,肌肉萎缩,运动无力,脊柱弯曲或侧弯,形寒肢冷,反应迟钝。舌质淡胖,苔薄色暗,舌边齿痕,脉沉细涩。
3,肝肾不足 病程已久,肢麻肉削,手呈鹰爪,肌束颤抖,下肢挛急,步履艰行,肤干粗糙,爪甲脆松,指端溃破,或有坏死,伴头昏目眩,咽干耳鸣,苔少,舌质红绛,脉象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