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东吴兵力有五万蜀兵却只四万,为何刘备不多带些人去?
公元221年,白手起家的刘备终于在成都正式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创业时以“匡扶汉室,安定百姓”为口号,并且俘获了天下民心,因此“得民心”的刘备终于得了“天下”。当时正值曹丕篡汉,按道理来说刘备身为汉室宗亲应该为汉献帝讨伐乱臣,这才对得起他的“匡扶汉室”的口号;然而刘备却不顾赵云、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为报关羽之仇而兴兵伐吴,最后在夷陵之战惨败。当时东吴投入的兵力有5万之多,而刘备却只带了4万人前去报仇。这里就有个疑问:为何刘备不多带点人马前去攻打吴国呢?下面来一起分析。
按照古代战争的战例来看,大多数情况下进攻方的兵力应该多于防守方的兵力才有取胜的希望,而且如果其中发生变数还有可能会演变为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鄱阳湖之战”等战例。但是这次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却只带了4万大军前去伐吴,东吴轻松地就派出了5万人抵挡刘备。刘备能够不顾一切前去报仇,应该尽了全力,也就是说把能带的人都带去了,那么蜀国只能抽出4万人去前线,其中肯定有些缘由。
原因一:荆州地区丢失,蜀国元气有伤
在刘备伐吴以前,荆州大半地区还掌握在关羽手中,刘备方实力还很雄厚。可是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阳之战,可惜因“后方失火”导致兵败身亡,同时丢掉了整个荆州地区。荆州地区不但经济繁荣,而且人口众多,是当时兵家必争之地。荆州的丢失损耗了刘备的实力,反而增添了东吴的力量。因此刘备兴兵伐吴之时本身实力就有所损耗。
原因二:曹丕虎视眈眈,不能掉以轻心
刘备兴兵伐吴之时,曹丕刚废掉汉献帝,随时有可能对吴蜀两国进行偷袭。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曹丕刚做皇帝势头正盛,正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树立自己的威信。当时吴国假意投降曹丕,曹丕好面子也就不好偷袭吴国。这么一来曹丕就有可能趁吴蜀交兵之时进行“趁火打劫”。曹丕要偷袭蜀国,汉中是蜀国的门户,首当其冲会受到冲击;阳平关、剑阁等重要关隘也需要人把守,故刘备留下了魏延、马超等人镇守隘口以防魏国偷袭。这些重要据点需要兵力镇守,因此刘备没有把他们抽掉走。
原因三:南方民心不稳,需要防止变故
公元215年,刘备占领了西川。7年后,刘备正式在成都称帝。刘焉、刘璋两人曾在益州地区经营了几十年,相比较下刘备在益州地区经营时间很短,因此少数人依然不把刘备当主人。益州南方的蛮族就没有把刘备当成益州的主人,后来还曾经发动了叛乱。夷陵之战时,虽然刘备用厚礼请来了蛮族首领沙摩柯助阵,可是也不能代表蛮族手下人对刘备的认可,因此刘备还需要在南方边境城市永昌、牂牁、越嶲留下兵力以防有变。
原因四:刘备做事谨慎,懂得轻重之分
虽然刘备不听赵云、诸葛亮的劝阻还是对吴国发动了战争,但是他其实还是做到了顾大局、分轻重。如果刘备真的是一个不懂轻重的人,那么他就会带着赵云、魏延、马超、王平等猛将并发动全国的兵力前往报仇。(历史上黄忠病逝于夷陵之战前一年,张飞、关羽已遇害)
可事实上刘备却没有这么做,他只是带领张南、冯习、傅彤、吴班这样的二、三线人物前去讨伐吴国。刘备把魏延、马超留下镇守汉中、阳平关等地方,用来防止魏国偷袭;赵云虽然为后应,其实也是为了防止魏国偷袭方便救援成都。由此可见,刘备不带更多的人前去报仇是为了顾全大局。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只投入了4万兵力,并且只带了张南、冯习、傅彤等二流将领前去讨伐吴国,结果被陆逊一把大火烧得大败。
(资料来源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