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一定会治愈,但是愈合需要时间 | 心问答
曾经很爱自己的老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对他好,可是他总觉得我控制他了。
而我真的是全身心的去爱他,为他生孩子,带孩子,心理从没想过他会在哺乳期做对不起我的事。
当我真得知后,我觉得我内心都崩溃了,曾经坚定的爱他,到现在一切都颠覆了,我真个心思都崩溃了,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婚姻,不相信自己,曾经一度对自己的宝宝都不亲近,无法自然的面对老公。几个月了,心理的创伤还是无法愈合,每天晚上都会不自觉的醒来,感觉整个精神都崩溃了。不知道应该怎么经营生活,也不知道用一个什么态度来经营。我需要老师的开导。
A1:
从你的文字中可以看到过去这几个月真的过得不容易:
被背叛后睡眠出现问题;情绪上因老公出轨承受了巨大起伏;曾经坚定的信念被这一事件颠覆。觉得自己全心全意地付出却被辜负,深信不疑却遭背叛,被委屈、无助、迷茫笼罩着。
同时,我也从文字中读到另外一个你:你很勇敢,愿意去爱和付出;你选择敞开自己,把故事告诉心问答,主动地寻求帮助、渴望走出困境,寻求方向的明晰。
看到了么?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你,也是两股截然不同的力量,它们共存于你体内。
是继续沉浸在被背叛被辜负被伤害的痛苦里,像悲情剧女主角那样活在眼泪里,允许他人的行为对自己造成更加持久的伤害,
还是允许让心继续敞开,继续联结光和力量,是你的选择。当你真的知道自己有选择、在选择的时候,你才自由。
至于接下来如何选择,路在何方,没人可以替你做主。但希望无论你如何选择,都是在力量满满的情况下做出。先保证睡眠和饮食,别让身体在自己看清楚方向前垮掉。
时间不一定会治愈,但是愈合需要时间。
我四十出头,相貌平平,结婚十二年了,有个十岁的儿子,老公内向、不善言辞,生活中我们大小事都没法沟通,工作也不稳定。但他内心强大的:淡定、安然、无所求。可我是一个努力工作、内心积极寻求上进的人,因他,我们物质生活质量偏低。于是我抱怨很多,家里经常吵架,但他吵完架,倒也不太与我计较。
其实我的心里一直住着一个人,他是我的第一个男朋友,因他的不负责任,体无完肤地分手。之后我离开了原来的城市,也换了不同的工作,他总能找到工作处的电话,每隔一两年打来问候下,开始我是极其冷漠的,大约七八年前我资金上出了大问题,没办法的情况下找他借部分钱,他却直接送我了。
前两年知道他已经离婚了,他有自己的企业,不大,但不错。我是学财经的,所以在工作上我们交流比较多。他有时也主动发一些生活的信息我,我觉得他对我也是有感情。而我一年多了,时时刻刻想着他,但是我又没勇气放弃现在的家庭,而他曾是个花心的人,前前后后十几个女朋友而且是那种交往很深的,所以我担心又把握不住他 ,我该怎么办?
A2:
从你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一些字面以外的意思,希望有机会可以和你确认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在描述老公时,你用了以下词语:“内心强大”、“不计较”、“淡定、安然、无所求”,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你对老公有发自心底的欣赏。我同时也读到你两人性格不同,沟通上存在难度。
在描述初恋男友时,你用了以下词语:“不负责任”、“花心”“体无完肤地分手”、“冷漠”、“前前后后几十个女朋友”,虽然目前心里对初恋男友有浓浓的思念,但男友曾经让你“体无完肤地分手”的特质,似乎并没有因为他过去这段时间的关心而有改变,或者至少你没有足够的信心他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有责任而忠贞的人。
老公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相信不是在婚后这么多年后才形成,或者才被你发现的;从你的文字中,我也没有读到,男友的花心和不负责任也是你早就知道的。所以看起来,你面对的并非两个变量。
真正的变量是你。无论选择和谁生活,怎么生活,都会承担选择对应的代价,关键是,你愿意为什么选择付出代价。
老师,您好。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嫉妒心很重的人,在生活中,比我优秀的人,我都特别不喜欢,甚至有时候那些特别幽默热情、大家都喜欢他的人,我也不喜欢,因为我不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因此导致我一个朋友都没有。
原来一直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以为自己太自卑造成的。后来我慢慢了解到,这应该和我小时候妈妈总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说我不如其他孩子造成的。我妈妈夸的那些孩子,我都特别讨厌他们,尽管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现在我了解到问题所在了,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生活的特别压抑和痛苦。您能给我指点一下吗?
A3:
从你的文字中看得出来,你在两难境地:比你优秀的,你不喜欢;不够优秀的,你也不喜欢。
你把自己当做了参照物,一直在做各种比较评判,甚至对自己这个参照物,你也贴上了“不受欢迎”、“不够优秀”的标签。你说常对他人“充满敌意”,我读到的却是你的孤独,以及想和他人建立联结却不知怎么做到的无力。
你觉得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是小时候妈妈拿你和“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让你生厌。然而找到问题的根源(不论它是否是真的根源),并不意味着你知道如何解决。
如果你真的想改变,第一步,可以从减少对自己的评判以及接纳自己开始。当你可以和自己和睦相处,而不是一直在抗争和评判自己,才有可能和其他人建立深刻的联结。
···
本期回答来自:
作者 | 胡婷婷
美国加州伊莎兰学院(Esalen Institute)客座教师;美国麻省医学院正念中心正念减压静观(MBSR)合格师资。清华大学西方思想史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