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哥家门被踹:别人躲开穷亲戚,我偏要养活全村人


大衣哥又上热搜了,还是因为被“欺负”。
视频中,几个村民叫嚣着:“给他撞,给他撞,让他开门。”
一个戴墨镜的男子一马当先,猛地一脚踹开了朱之文家的大门。
事后还得意洋洋地说:“他不敢管我!”
这也不是大衣哥第一次因为被村民“欺负”上热搜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刷新一次我们对“朱家村”人的认识。
朱之文成名前,大家对他不理不睬,甚至嫌弃他每天“鬼哭狼嚎”,恨不得有多远就走多远。成名后,挣了钱,他主动给村里修电、修路、修幼儿园,可修着修着味道就变了。
甚至有村民要求他给每家配一辆车,没答应,就说朱之文良心怎么那么坏。后来,又纷纷上门借钱,都是几万几万地借,有人借了50多万也不还。
谁的钱是风刮来的?可是在村民眼中,朱之文的钱就是赚得容易,所以才这样理直气壮地拒绝还款。
这还不够,直播兴起后,村民又开始纷纷堵在他家门口,拍他吃饭、睡觉、做事,甚至上厕所也跟着。朱之文不堪其扰,在围墙上种满仙人掌,但是这依旧阻挡不了村民窥探他隐私的“热情”。
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朱之文对记者说:“好久没有过清净的日子了,现在门也不敢出。”
可是你躲在家里,照样要欺负你,踹大门的这一脚,把朱之文最后的尊严也踹飞了。
其实被人嫉妒和欺负很常见,只是朱家村人的简单粗暴,被“朱之文”的明星光环放大了。
面对这没完没了的底线突破,朱之文总是说“都是乡亲,大家都不容易。”
可是,难道因为乡亲有不容易,就可以肆意侵害朱之文的权利?
更何况,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朱之文不红了,乡亲们会怎样地落井下石,朱之文的善良,换不来乡亲的感恩,疯狂的嫉妒已经蒙蔽了他们的良知。
有人说:相比于为富不仁,弱者相食才更可怕。”
深以为然,然而当这种事情一再发生,甚至愈演愈烈,当事人却从始至终都选择忍让,纵使我们再怎么气愤,也不能替他去伸张正义,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很多网友问,他明明可以离开老家,为什么还要死守朱家村?
朱之文不敢搬走,因为“乡霸”曾经威胁他:假如搬走,就挖他家的祖坟!恶劣至此,令人发指。
有网友支招说,挖人祖坟是违反刑法的,如果实在不想和混蛋纠缠,也可以选择迁坟。
所以,事情还是有办法解决的,朱之文想离开朱家村并不难,难的是下这个离开的决心。
朱之文像极了天天被家暴却还是不离开的女人,问其原因:“我还爱他。”还有的人整天抱怨自己的工作,但又不辞职,问其原因:“习惯了,再说下一个也未必会更好”。
这种“一边痛苦着,一边无所作为”的行为,源于人们对熟悉感的迷恋和对失控感的恐惧。
熟悉感即安全感
熟悉感,可能是一种情绪,也可能是一段记忆
熟悉感的深处一定隐藏着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故事。对熟悉感的偏爱是人类自我确认的本能,它既是人生来路的标记,也是照亮未来的街灯。
对朱之文而言,生在朱家村,长在朱家村,他对于这个世界最原始的认知全部来自朱家村。
他曾在采访中说“这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舍不得。”也许他并不是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而是舍不得离开那种熟悉的生活方式。
人们对熟悉感的渴望源于婴儿时期。一个婴儿,还不会说话,但是只要妈妈一离开身边,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大哭,因为他觉得世界很陌生,只有妈妈的味道让他熟悉,这熟悉的味道给了他极大的安全感。
随着人慢慢长大,对熟悉感的原始渴望就刻在核心记忆里。朱之文如果离开了这熟悉的感觉,他会莫名恐慌。
对熟悉感的依赖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感情中不断被伤害却分不了手的人、在职场上遭受百般折磨却离不了职的人,都有可能是熟悉了那种相处模式,久而久之就形成抗体,变得麻木甚至上瘾。
要打破这种认知,就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凡是让自己感觉受伤的,无论多么常见,那一定都是不合理的。既然不合理,就需要矫正,矫正的第一步是说出自己的需求,并坚决捍卫自己的底线。
试想一下,假如董明珠住在朱家村,恐怕别人连她家门前都不敢靠近,更别说踹门。
失控感即毁灭感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生活拥有一定的掌控感,这意味着确定和安全。
当一个人觉得环境和自身都在掌控之中时,便会感觉未来是可以预知的,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我们对抗未知和不确定的重要武器。
相反,失控则会给人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到“失控”,即事情总不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时,就会陷入一种“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无奈和绝望中。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中的余欢水也是一个朱之文这样的老实人,直到被误诊为癌症,想着反正命不久矣,也就不管不顾了,疯狂捍卫自己的权利,没想到却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也没人敢再欺负他。
活不了几天了,所以也就没什么好害怕。死亡给了余欢水力量,去打破“老好人”的枷锁,维护自己的利益。
我们能很轻易地说出搬家,是因为我们体验不到朱之文的恐惧。
同样的,一些难逃困境的家暴受害者或失意的职场人也是如此,他们想要离开,但更害怕离开后事情会变得更糟。还不如就待在当下的境遇里,至少知道要面对的是什么。
拥抱成长型思维,走出人生困局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宿命论者和成长论者。
宿命论者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无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别挣扎了,忍耐吧。
成长论者认为,一切都是事在人为,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总有办法可以解决,迎难而上吧。
宿命论者喜欢说:“我能有什么办法呢?”“忍一忍就过去了。”“做什么都没用。”
成长论者喜欢说:“让我看看有什么办法。”“一定会有办法的。”“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改变现在的状况。”
最好的人生态度是一半宿命论,一半成长论。
因为有些问题确实无解,太执着反而会钻进牛角尖,而另一些问题则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再往前多走一步。
然而,对于宿命论论者而言,这一步比登天还难。
为了帮助宿命论者踏出这一步,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发明了“心理免疫的X光片”,共分为四个步骤:
1.写下你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比如:把借出去的钱要回来)
2.写下你正在做的跟目标相反的行为。(时间到了还不敢跟借钱者提还钱)
3.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可以让我逃避被朋友攻击的压力)
4.写下你心底的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再通过尝试一些行为来验证这些假设,看它们是否成立。
(我催债,朋友会恨我,他会和我断绝关系,这说明我不是好人,我可以尝试问问其他朋友,这些假设是否成立,或者直接催债看看,假设是否成立)
假如你也正面对“朱之文式”困境,被旧环境伤害,又无力创造新生活,不妨试试这些方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end—
作者:非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由撰稿人,英语文学译者,教书匠,在一地鸡毛里修行的平凡人。我的心中有个梦,就像每天照常升起的太阳,永不熄灭。
配图 | 韩国电影《燃烧》截图、《我是余欢水》截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