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三观,第一位是“胜负观”

前一段时间,演员洪欣和张丹峰这对夫妻因为养孩子发生了分歧:到底要不要教孩子“赢”?

张丹峰坚持:胜负并不重要,过程要开心,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大概现在很多父母都会赞同他的这种“佛系”观点,孩子开心最重要,能不能赢,无所谓。

但他的妻子洪欣则不一样,她说:教育孩子,会跟孩子说一定要赢,有目标才会给自己推动力,要尽力争取到最好的。

她说话直接,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没什么不对。从生命形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竞争,而绝大多数的竞争,都绕不开“输赢”。

“输赢”到底重不重要?这大概是所有父母都要面对的一个困扰,作为一个理性的妈妈,我的回答是“当然重要”

而且,影响孩子一生的,除了金钱观、生命观这些常见的观念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输赢观

想赢的孩子,值得鼓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英国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这位父亲的要求可能太高了。

可是,小玛格丽特也因此而拥有了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她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事事力争一流。

上大学时,别人要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只用了一年,而且成绩优异。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都做得很出色。”

44年以后,她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她就是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不一定所有人都会赞同玛格丽特父亲的严格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小让孩子有上进心,对他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

孩子的成长是自我认同的过程,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想赢,就是一种最直接的体现方式。

一个孩子,如果过早地就看淡了输赢得失,对事情都是无所谓的态度,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一个没有上进心的成年人,都会慢慢废掉,更别说是一个人生刚起步的孩子。孩子想赢,父母应该去鼓励,因为成功的体验,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正强化作用。

输,并不丢人

“想赢”的上进心,是很正常且健康的心理状态,很多父母担心的其实不是孩子“太想赢”,而是孩子“输不起”。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有两个很经典的片段,是关于邹市明的儿子轩轩:

在“抠玉米”比赛中,轩轩看到爸爸失利,不依不饶,要爸爸“现在就赢”。

和小朋友比赛吃西瓜,轩轩怕输给别人,边吃边哭:“我不想输,谁来帮帮我呀?”

那时,轩轩才四岁多,却有极强的胜负感,处处体现好胜心,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想输,只要赢”。

邹市明是世界冠军,这个身经百战、深谙输赢之道的爸爸只是对儿子说:你不能只想赢,也要学着输。输,并不丢人。

后来,这个好胜的小男孩在爸爸输了之后,真的去安慰爸爸:输了没关系,重新来。

是的,输,不丢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没有人可以一路以第一名的姿态赢到最后,有输有赢,才是人生的常态。

相比于教孩子一往无前地赢,更重要的是,怎么让孩子学会坦然地面对“输”。会“输”的孩子,一般来说,也能更好地迎接“赢”。

不论输赢,接纳最重要

其实,输了之后,孩子不能接受的不是结果,而是失败的自己。父母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学会接纳失败,接纳自己。

父母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引导孩子,树立起正确的胜负观。

  • 1.多问孩子,而不是盲目提供帮助。

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家长都不要迫不及待地帮孩子达到目的,而是应该先问问孩子。

多关注过程。比如:你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你觉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多讨论目标。比如:你为什么那么想做到/得到,意义在哪里呢?

多讨论方法。比如:怎么做会更简单?下次不再犯xx这样的错。

著名教育家赛德尔兹对儿子失败后的教育就很值得借鉴。

儿子是全班年龄最小的学生,七岁时就完成了小学教育。有一次,学校组织体育比赛,结果他得了倒数第一,自然非常难过。

“我真是太笨了!竟然得了倒数第一,太丢脸了。”儿子沮丧地说。

“是啊,最后一名不光彩,可是你想过其中的原因吗?”

“是什么原因?”

“年龄。你的对手都是比你大好几岁的孩子,他们比你跑得快,这很正常。”

“可是我不能因为年纪小就比他们差呀!我的学习比他们优秀,但体育一项太差了,多丢人啊!”

“不,你这样说不准确。智力是通过教育和勤奋得到发展的,但年龄却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

他们比你跑得快,完全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个子高,腿比你长。我肯定,等到你长到十一十二岁时,一定比你的同学跑得快。”

  • 2.引导孩子和自己比。

所有的竞争,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与自己的竞争。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的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进步,就是一种赢,竞争,并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我们可以从这三方面来引导孩子:

“我是”,让孩子有积极的自我评价。通过父母的肯定和强化,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有”,让孩子清楚自己的储备库里有什么,自己都有哪些资源。比如,他有可以信任的大人,情感上的安全感。

“我能”,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比如,我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父母多给他提供机会,让他独立完成事情,解决问题。

我很欣赏《少年说》里的一个妈妈的做法。

小吴在重点中学就读,经常考年级第一名,有这样的儿子,绝大多数父母高兴还来不及,可是,他妈妈想得更长远——比起名次,她更在意儿子对输赢的态度。

儿子在课桌上写着“第二就是落后”,以激励自己。她觉得儿子可能太在乎赢,人生格局会变小。她希望儿子知道,人生中除学习外,还有许多可以观看的风景。

她对儿子说:“无论你是否考第一,在我心里你都非常优秀。”

为了优秀而优秀的孩子很难幸福;为了幸福而幸福的孩子也很难优秀。只有那些接纳自我、通过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

其实,我说输赢重要,是因为我们无法回避输赢。

好的人生,是用正确的态度去拥抱输赢,与之共处。敢去赢,不怕输,如此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作者∶JK不二子

简介∶资深少儿教育工作者,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专注亲子教育,少儿心理咨询师在读。公众号∶悦心读书(ID:yxds868)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你。关注内在,和孩子一起成长。

主播 | 精灵,电台主持人,yy情感咨询师。公众号:精灵的格格巫。

插图 | 电视剧《生在幼子》

今日话题

亲爱的朋友,你认为孩子“好强”是对的吗?你认为最好的“胜负观”是怎样的?

欢迎在下方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

喜欢,就点一个“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