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父》是《诗》的第185首。这是一首怨愤诗。诗意表达的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御林军)对祈父(掌管军事大权的司马)的怨愤与斥责,抒发其内心强烈的不满情绪,客观上也表明周王朝征战之频繁。
《祈父》的理解,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微观上看,这些卫士本属于王畿内部队或宫廷卫队的士兵,祈父却调他远征,使之久役,有家难归,在与昔日京师“优越”生活对比中,产生了心理的失衡,抒发内心的不愤。《祈父》宏观上看,则是讽刺周王朝兵役征伐之频繁持久。《毛诗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补充说:“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说:“禁旅责司马征调失常也。”都是对当时总体军政态势的批评。按古制,保卫王室和都城的武士只负责都城的防务和治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外调去征战的。但这里,掌管王朝军事的祈父(司马)却破例地调遣王都卫队去前线作战,致使卫士们心怀不满。
注释:1、祈父(qí fǔ):周代执掌封畿兵马的高级官员,即司马。2、爪(zhǎo)牙:保卫国王的虎士,是对武臣的比喻。《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谓祈父职掌我王爪牙之事也。现在多用作贬义。3、恤(xù):忧愁。4、靡(mǐ)所:没有处所。5、爪士:即爪牙之士。6、厎(zhǐ):停止。一说“至也”。7、亶(dǎn):确实。聪:听觉灵敏。8、尸:借为“失”。一说“主也”。“饔(yōng):熟食。
《祈父》一改“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引入“爽快耿直”的军人语气,是这首诗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四句,皆以质问的语气抒发内心的怨恨,直抒胸臆,快人快语,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
《祈父》中的军事统率将“御林军”当“边防军”来用,很大的可能是国家危难之时的迫不得已,因此,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王师在千亩受挫于姜戎之时。但即使这种权益之计和短期痛苦,也是这些长期生活工作于京都良好条件下的“御林军”所不能接受的,相较之下,让那些长期戍守于条件艰苦边疆、为国效命的真正“边防军”情何以堪,前者所受之苦,可能只是后者的万分之一。从这个角度讲,此诗只不过是既得利益者可怜的“优越”心态表达罢了!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