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你的“自证预言”,深入心理,认真活着

发布时间:2020-10-25
文/心理咨询师安之
(摘自创作底稿《自证预言》)公众号:安住他方

你的潜意识里有什么,可能直接影响了你平日的精力和关注点会放在哪里。一个人潜意识里是怎样自我认知的,也极大程度影响了身边的人如何对待他。太

多的心理学研究以及生活实例表明,修通了这些无意识中被卡住的部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去追求更平衡更顺畅的社会生活。

你希望获得一个平衡而满足的心态吗?那就不得不通过了解自己内心的“自证预言”,去重新审视自我。

 

1

自证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而信念和行为之间的正反馈被认为是自我应验预言成真的主要原因。

每个人,都会无意识地活在自己的自证预言里。比如,如果在你幼年的生长和学习环境中,很少能够有机会得到正面的鼓励或对你自身的肯定,甚至被严格要求或是被经常打压,你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在重要问题上总深深相信自己“不够好”,从而没有勇气去突破那些对你来说有点难度的事情。

孩子总是通过父母的眼睛来看到自己的,父母否定我,我就会认为自己不够好。我们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渴望就是被认可和接纳。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

可想,我们一生的历程中,要花多少精力去获得别人的欣赏和认同呢。而当我们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如此懵懂和害怕,重要抚养人告诉我们自己是怎样的,我们就是怎样认知自己的。也会他们给了我们自己向前走的勇气。

如果一个人的内部信念强调的是自我贬低、或徒劳无功、或躲避亲近、或背信弃义等等,那么,这个人除非得到了良好的治疗,否则注定要反复遭受痛苦。——南希·威廉姆斯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生长背景,他们潜意识里对自己和事件的“预言”也是不同的,随着之后人生的遭遇,而形成不同的性格特点。正是这些,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人间悲喜剧……

这个内在的预言,也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信念系统,这会主导个体在面对生活事物和人际关系处理时的选择和反应。也可以说,内在信念维持着一个人全部的社会活动。而这个内在信念的质量如何,便决定了这个人要过着怎样的人生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同一件事物,自己的理解和别人的理解从根本上是如此的不同,尽管可能你们是最亲的亲人,也都会有不同的理念。

一个年轻的女来访者曾说:“我的妈妈认为,她年轻时候的那些好友,后来个人事业有了转变,阶层都变高了,都不屑于和我们这样的人为伍。所以也就不联系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每个人人生阶段是不同,但是曾经一起玩闹陪伴过的日子,那些情感,回想起来还是令人温暖的,这些友谊并不会因为有钱而消失。只能是说他们没有时间去相聚了,内心的感情还是有的。”

这个话题,仿佛是围绕“时间、金钱、爱”展开的。只是很短暂的一个母女间的交谈,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这里边观念的不同。也许是母亲比女儿经历了更多的悲欢离合,以及现实社会的困扰,“友谊”这个词在她心里已经不值得一提了,而且她深深认为是自己事业发展不好,而被昔日的好友抛弃了。但女儿不这么认为,她也经历过一些因现实原因的分离,但仍然相信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会深留在心的,即使时间或环境不允许,情感不会变。

这样两种看待人际关系不同的角度和信念,会很大程度影响他们在人际中获得的轻松愉悦。一个人认为关系都是用圈层或金钱维持的,他也不再能拥有最纯真的友谊了吧?一个人相信自己和别人的友谊即使隔着距离,也不会消失,那他的内心一定可以集聚很多的爱吧!这是不同的。

一个人的信念可以让他主观地认为“外部世界就是如此的。”他的行动和选择或是说出来的话,都会由这个信念而发出,而形成他生命的主旋律。对于个体来说,信念是绝对的,是他内心的“真理”。这可能使他重复地在某些事情上摔倒,或是形成非常固化的人际模式,给自己带来一些困扰,别人苦口婆心的劝说又怎么都劝不动。可想而知他某方面的信念有多么坚固了。

但如果个体能够清晰地明白自己主观的信念并非是外部客观真理,他便拥有着能够开启“自我重塑之门”的一把钥匙。当一个人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去推敲和观察,他一定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信息。

如果我们能在经验中去反省自身,对自己的经历不断复盘,明白了问题所在而去改变自己,就能拥有不断的成功。在工作事务上是如此,在人生这个大事业上来讲,更是如此。

但如果我们不能勇敢拔出过去那些陈旧的信念,而总是抱怨是别人造成的不好的遭遇,那我们只能被动地被内在信念拖着走,直至拖入无人的角落,就呈现出日常我们所说的——那个人钻牛角尖了。

我们之所以会对内在信念如此的忠诚,可能是来源于你自己的经验之谈,可能是你观察了他人的经验,而学习到的理念。也可能是你很信任的人灌输给你的信息,也可能是逐年累月的自我总结而构成的。

当然,不是说所有内在信念都是具有负面意义的。可以说,我们大部分的内在信念从根本上还是对个体有利的。

2

比如,当你觉得自己整体能力不够强,不确定自己在这家公司能否被重视,预知到可能什么时候的裁员风波会把自己裁掉,一想到上班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甚至听到自己心脏蹦蹦跳的声音,接着胸闷气短,头晕眼花,让你无法专注当下即使是很小的一件事务时,是你的内在信念发动了你的情绪装置,要使你做出一些反应或是改变。

这样的危机意识可能使你比别人更加敏锐和用功,使你总是能提前规避一些职场发展的风险。那么这样来说,你的内在信念在这个场景下就是对你有利的。

有关焦虑的潜意识信念,我们还有很多可以说的。焦虑这种情绪也许是从人类祖先开始就已经形成的。试想一下,让我们回到风餐露宿的远古人的画面中,也许你和你同族的伙伴正匍匐在非洲大草原上的草丛中,等待一只母豹子和她的孩子们分食撕裂的猎物,期待它们离开后能够上前捡到一些什么为自己所用。

没想到你看得正认真,突然身后扑来一只大狮子咬到了你的同伴,你被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这一画面在你脑海中被深深烙印着,甚至你很久都不敢再出去觅食,因为你长记性了。

类似这样的场景,人类的祖先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我们难以想象的难度。但就是这样,随着基因的传承,被带到了我们现代人的身上,形成一系列的集体潜意识,用来帮助我们做提前的自我保护。

这种自我保护除了在基本的生存问题上,还有一个隐秘着不被人发觉的,便是心理层面的自我保护。专业名词成为心理防御机制。我们的内心也会随着经历而学会穿上一些衣服,免于我们在人际生活中受到一些情感情绪的创伤。就如同人类学会做衣服、使用武器。

我们的成长中也在不断给自己披上一层又一层的衣服,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衣服下面的真实模样如何,那假的防御最后却与我们自己融为一体。

可是,那些努力活得真实的人,总是努力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行为看内心。即使揭开自己盔甲是一件很疼和需要冒险的事情,我们也总是能够做到的。因为时不时去松动一下我们的某些防御,也许才会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轻装上阵。也能够不总是活在自己主观的陈旧的信念当中,去重复那些也许早就不复存在的旧故事里。

人的潜力是不可预知的,性格也是可以被改变的,而且我们一生中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经历不同的事件和人群,这就代表了我们有足够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心底那些“悲剧的预言”。但是,这件事情恐怕需要我们做一些有意识的努力才行。

如果你愿意,请试图让自己继续接近自己。像是心与心的交流。

原创:安之(田莉)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