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蓝|庐山,李白,白居易与秋后的蚂蚱
邹蓝/文,图
4,李白在庐山不走运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有关庐山景致的最有名诗作之一。他这辈子大游历,在大唐国到处转悠,安史之乱后他来到庐山居住了一段时间躲乱世。
也许就是他的命,据说有谋逆之意封在南昌的唐朝宁王朱宸濠,闻得李白的文名且知他就在近处的庐山,三番五次邀他入幕当顾问。他动心入了幕。永王启动之后他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无奈宁王军事素质不行,也不得民心。王守仁阳明攻破其南昌大本营并生擒了回来救急的宁王。
一心要谋个体制内出路的李白因卷入了未遂的宁王谋逆,又倒霉一次,被就近关进浔阳(九江)的监狱。他到处传信请人救他。隔了好一阵当地新任驻军将领才把他放了出来。
文章憎命达。对李白和杜甫来说,命运不顺,但都有大量作品传世。
5,白居易庐山草堂
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筑一草堂,白居易在庐山也设了一草堂。815年白居易被贬在江州(现在的九江)当司马。在一把手刺史之下当个相当于现在分管人武部以及一应重要事务的副市长。刺史临时出门不在时,可能白居易代理一阵全面工作。不过司马一职在唐朝都是贬官的位置,基本上是有职无权,位高而权不重,也就是个政治待遇。
庐山就在江州治下。中国文人素喜登临高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在泰山也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江州南来北往东去西来者众多,白居易也是迎来送往的,请人看个演出也不在话下。
琵琶行一诗“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类的应酬之余,他在山上读书。我估计是在春夏秋,因为冬天庐山上阴湿寒冷,不适合居住和读书。至今庐山上留有白居易草堂和园中的花径作为重要文化景观。
隐入云雾中的悬索桥
6,苏东坡与庐山的云山雾罩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虽意在说理,却把庐山的气候和四时不定的模样描绘得真真切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庐山的第三天,我对苏东坡这诗深有体会。
我们去了含鄱口,庐山植物园还有五老峰。初秋牯岭镇以及吼虎岭一带云雾弥漫,估计五米外就是影影绰绰的看不清路和人,更别说稍远一点的建筑。但是在更高处的庐山植物园,则是蓝天白云,溜达到含鄱口,则是阴天,阴云下能见度能到十余里外的鄱阳湖。下到五老峰,则冷风卷着雨雾横扫而来。汽车站避风一侧墙上两只蚂蚱扒着一动不动。秋后蚂蚱。
庐山上因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高度不同,阴晴雨雾各不相同。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确实很到位。
苏东坡到庐山,是1084年,从黄州调任汝州。当时他弟弟苏辙被贬在现在徽州的绩溪当县令。他要先去看看弟弟在到汝州上任。于是他黄州过长江就近到江州,然后登岸去徽州那边。路上要经过庐山。苏东坡趁机在庐山转了一圈。苏东坡是宋朝第一大文豪,庐山上上下下都知道他。他一首诗说了这事: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十多天下来,他在西林寺留下《题西林壁》这首千年后依然脍炙人口的诗。
7,朱熹周敦颐与庐山
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与长沙岳麓书院即其二。而白鹿洞则被誉为第一书院,始建于南唐年间(940年左右),位于五老峰南麓。而岳麓书院则是北宋时期建的。
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宋初,扩为书院。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后,呈报礼部《申修白鹿洞书院状》和给丞相的报告中,申述修复书院的理由。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初步修复。不过老朱搞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很胡扯。他自己就做一套说一套。
在那之前,理学大家周敦颐赴任虔州(现在的赣州),估计也是走赣江通道,经过江州时游览庐山。下山时,周敦颐见莲花峰下有一处地方地势开阔,一条小溪穿流而过,景色清幽,如世外桃源。他不禁为之心动,在此买地建房,以故乡道州的濂溪为之命名。
五老峰 秋后的蚂蚱
白居易草堂
熙宁五年(1072年),56岁的周敦颐向朝廷递交了辞官的奏章,随后便回到莲花峰下的濂溪书堂,开始了退隐生活。看地图,两个书院一在庐山西麓,一在庐山东麓。
周敦颐逝世后,濂溪书堂得到政府的扩建,成为正式的书院。
现在查不到濂溪书院的遗迹,但是九江设置了濂溪区,也是对这位学界大师的纪念。
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在庐山东林寺。而山上仙人洞,则是道教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