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古镇好奇怪,门前放元宝,商号大门开洞,城隍爷与关二爷作伴

提到广西,不得不提到一个在现在看来很有年代感的名字——刘三姐。作为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有关刘三姐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无一不是赞扬她聪慧机敏、歌如泉涌,有着“歌仙”的美誉。

其实严谨说来,刘三姐只是一个文化意象,是普罗大众的审美情趣所集合构思出来的人物,并不真实存在。如果你硬要问“刘三姐是谁”、“刘三姐出生于何地”、“是哪个民族的人”?根本没人能答上来。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一代代传扬她的故事。为了表达对她的崇敬,壮族人更是把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有关她的电影、电视剧也是数不胜数。

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的地方叫做中渡古镇,电影《寻找刘三姐》曾在此取过景。

只听名字中渡古镇,便已让人觉得是个很娴静的古镇。等到真的进到古镇内,看着长街曲巷、飞檐翘角,才真正发觉一个古镇的底蕴能有多深厚。

中渡古镇位于广西柳州市鹿寨县西北部,距鹿寨县城28公里。从柳州过来,坐高铁差不多半个小时。古镇建镇于孙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是鹿寨文明的发源地,距今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古镇。

和很多有名的古镇一样,中渡古镇沿江而建,清澈的洛江里藏着小镇千年的故事。古镇境内更是一派奇山秀水,民风淳朴。

中渡为什么会叫中渡呢?因旧时中渡有新旧、茶亭、旧县三个渡口,当时中渡抚民厅厅署设在茶亭这个中间渡口,中渡镇名由此而来。

没有过度开发,中渡保留了许多过去的原汁原味。

你几乎看不到什么特别商业化的气息,能看到的只有当地人闲适的生活。简单的餐饭,朴素的家具,他们的生活已然很美好。

随意走走,踩踏在坚实的青石板路上,你只觉得自己仿佛穿越到了古早的时光里,满眼可见都是古榕参天、翠竹成林,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那绿色之中,沧桑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它们用斑驳的痕迹向来人诉说着古镇往昔的荣耀。

历史以一种具象的形式站立在了你的面前。

若是你们发现有些人家的门口有两块元宝一样的石头,其实是染布用的踩石,现在放在门口作为装饰,是不是很少见?

空气中隐约飘来炸物的香气,原来是街头巷尾的阿姨们制作的当地特色的小吃。浓浓烟火气中阿姨认真的侧脸、翻动的双手,让人忍不住食指大动。
还有一位阿婆,在和孙女做手工塑料花。阿婆满头白发,手上的皮肤是常年辛劳留下的痕迹,始终慈祥地和孙女说着话。

彩色的塑料花并不难做、也很廉价,但也是阿婆的一份收入。

别看今天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历史上的中渡因其喀斯特地形的险峻,可是烽火年代的兵家必争之地。也亏得是运气好,古镇至今依旧还保存着许多具有明清时期特色的古民居群、古建筑及众多的历史遗迹。

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古民居群位于如今中渡镇的中心区域。这些古民居是一律青砖灰瓦,木质构架,造型远远看着十分古朴典型。碧蓝的天空之下,民居的外墙颜色很低调,但又有种大气沉稳。
民居片落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设东、西、南、北四扇城门。虽然历经沧桑,不过现在还有很多保存较好的旧商号、客栈遗址,古民居等建筑坐落其中。

有几处,你们是一定要看的。

县政府旧址

县政府旧址位于中渡镇南街10号,是一座西洋式砖木结构小楼,坐北朝南。
小楼并不高大,外墙是黄色、屋面是青瓦,很有点撞色的意思。尤其红木的玻璃窗,明亮整洁,看着很现代。

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中渡县政府办公地址。解放后,还是作为了中渡县人民政府的办公所在地。

肖家园炮楼

当时年代动乱,为了保卫家人,古镇内富甲一方的肖家自建了一座炮楼,就是今天的肖家园炮楼。
炮楼分两层,上下两层所用的材质还不同。一层用山石砌成,基础用混合灰砂夯实;二层则是青砖木板楼结构,设有瞭望孔、炮孔、枪孔等。整体看上去,很坚固。躲在其中,易守难攻。

可以说,这座炮楼对研究古军事建筑及历史等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钟秀杰旧居

钟秀杰故居位于中渡镇南114号。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钟秀杰这个名字。他是一位大才子,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秀才时,名列榜首。1899年他东渡日本考察维新之道,后来加入了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的同盟会。

回国后他先是在广西警察厅司职,后任职中渡、宜山、马平等县长。这座故居就是他曾经的住所。

东南客栈

东南客栈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光绪年间中渡民团团总张振德所建,后来由他的族人居住。

一直到民国十八年,民居被改成了东南客栈。而且因为当时客栈的设施完备、规模较大、服务周到,达官贵人、富商下榻都会首选东南客栈。

正赶上拍戏,东南客栈的两扇大门紧闭着,隔绝了别人探究的目光,门上崭新的匾额是拍戏的道具。

嘉盛商号

这家商号属于一户钟姓人家,清代光绪二年(公元 1876 年),这家人到中渡贩卖食盐。因为经营有方,资金迅速积累扩大。于是他攒了7年积蓄,在现在的中渡东街开了这家嘉盛商号,主要经营京广杂货,鱿鱼、墨鱼等海产品。

抬头望去,门楣上嘉盛两个字都快辨认不出了。一株红花倒是开得正好,可叹岁月无情啊。

细细看那门,为保证店铺安全,木门外面又包了一层铁皮。门上有些圆孔,这个设计是因为以前有土匪战乱的时候,商号不敢随意开门,遇到有人来买东西,就让客人把钱从圆孔中塞进去,店家这才会开个小门交易商品。

中渡电影院

古镇内还有一家电影院,早已废弃,连中渡的“中”字颜色都脱落了。若不是还有电影院的名字,看外观根本联想不到这竟然是一座电影院。
电影院有两层,二层还有一个宽敞的露台。一楼右边的小房子墙上有块黑板,是播放电影的预告板。

卖炸物的阿婆背后就是曾经的电影院售票处,两个小小的窗口当时想必很是热闹,如今只剩下老人们的回忆了。

粤东会馆

会馆自然是商人聚集和旅居、停留之处。

明末清初之时,中渡由抚民厅降为县治。县治设在洛江河畔的中间渡口,因为水路交通方便,到此定居谋生的人逐渐增多,于是江西籍商人和广东籍商人修建了江西会馆和粤东会馆。

可惜江西会馆已经毁坏,如今只剩下了粤东会馆。

粤东会馆是非常古朴的建筑样式,和之前的几个建筑都不一样。
进入会馆内,抬头可以看到主厅房顶上的大梁,上面刻有会馆的建造时间及哪里人集资修建的。
会馆内木雕、墙绘等保存的十分完好,直至今天看上去还是觉得震撼。

商人们还会有一些特别的讲究,比如墙上绘有葫芦的图案,谐音寓意福禄。

不过很显然,商人们也不是完全的俗不可耐,只知道发财致福。会馆内也有些书法、字画点缀,在青色的砖墙背景上,这些文学艺术显得高雅了许多。

另有一间屋子,是当时的商人们休憩的地方。一张张排列整齐的小床,很是朴素。

武圣宫

武圣宫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

武圣宫是为了缅怀三国历史人物关羽,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思想情操与人格魅力而立。

整个庙宇青砖灰瓦,造型和设计充分体现了清代的建筑风格。
和我们常见到的关羽像不同,武圣宫里的关羽塑像手中拿的不是大刀,而是一本书。说明中渡这个地方的人们既崇文也尚武,能文能武。

关羽像右边还有一座城隍老爷像,为什么城隍爷不在城隍庙,而是在武庙里和关羽做起了邻居?

原来,中渡城隍庙的旧址位于鹰山背。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北京城内太和殿失火。中渡城隍前往救火,太和殿上空出现“鹰山城隍”灯笼一对。

火灭后,光绪皇帝念其救火有功,遂赐木匾一块挂入中渡城隍庙内,匾上刻有玉玺、龙头。民国年间,中渡城隍庙彻底被毁,群众便把城隍塑像移到武庙内。同时这也寓意着古镇居民邻里之间也能像关羽和城隍爷一样,相亲相爱如一家人。


建筑看的差不多了,再去看几个码头。
中渡古镇共有五个码头:东门码头、中码头、肖家园码头、飞机洞码头、车头码头。到目前为止,这些码头仍然在使用中,造福当地居民。

东门码头

东门码头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两岸的码头全部由平整、光洁的长方形青石铺砌而成。清澈的洛江水缓缓流淌,远远看着平静得宛如一面镜子。
两岸码头上盘根错节、虬枝粗干、苍劲葱郁的古榕千百年来隔江相望。绿了一季又一季。据说,这两棵相对望的榕树是一对恋人的化身。这对恋人的身影隔河相望,所以古镇人把他们称之为“相思榕”。
别看榕树其貌不扬,电影《流亡大学》、电视剧新版《刘三姐》、2018年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家国兴旺》部分场景都是在大榕树下拍摄的。

榕树之下,三两妇人正在江边浣洗衣服。阳光透过榕树的缝隙照射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水面仿佛也具有了魔力,让人不忍移开目光。

这里还能看到横跨洛江的洛江大桥,造型古朴又宏伟。背后的翠竹郁郁葱葱,充满了新生的活力。

中码头

中码头没有东门码头大,看起来略显小巧。

穿过一个门洞,就走到了中码头。和东门码头一样,中码头也是由平整、光洁的长方形青石铺砌而成。

经常能看到当地阿姨在水边刷洗衣物,生活气息十足,宁静的水面随着阿姨的双手舞动而泛起涟漪。不远处的游船缓缓驶过,给水面带来更多的波动。

在中码头,可以看到其他码头看不到的景致——中渡古城墙。

多少年过去了,古城墙还是保留完好。只是从墙缝中生长的树木在无声地告诉人们,这里经历了无比漫长的岁月。

这些树木也真的是坚韧,如此恶劣的环境还能紧紧地把根深深扎在城墙里,长得枝繁叶茂,和其他生长在地上的树木别无二致。

飞机洞码头

和中码头一样,需要穿过一个门洞,就走到了飞机洞码头。

飞机洞码头更小,但聚在这里洗衣服的当地阿姨更多一些。

飞机洞码头的风景简直美呆了。驻足远眺,最远的地方俊秀青山,有些只剩下山巅,此起彼伏就像是波涛一般。
近处是对岸的绿树,因为时节晚了一些,满眼的绿色中掺了几丝黄色,却显得更加丰富好看了。
听着当地阿姨恣意交谈,看着远处的美好风景,吹吹江面上的清风,此刻岁月静好。
絮絮叨叨,终于是写完了中渡古镇。可我始终觉得,它的美,是写不完的。只有亲自来了,亲自看过,才能真正了解。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