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场飞来横祸,才得以保留下来的,世界最大水下遗址

2008年时,首都博物馆曾经举办了一场“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古老的中华文明,具象成了一件件熠熠生辉的文物瑰宝,展现在人们面前。

展览的第一部分,名为曙光初照,文字如此记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由南方的西樵山文化至北方的红山文化,从东方的良渚文化到西方的马家窑文化,文明曙光初照中华大地。展览介绍提到的这4个文化,无一不是辉煌灿烂、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都影响深远。

今天,就和你们说说南方的西樵山文化。

历史学家证实了:“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早在距今6000年前,岭南最古老、最原始且延续时间最长的土著族群之一——疍人就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上西樵山,利用自然赋予的西樵山岩石制造石器,用来渔猎、捕捞。

西樵山由远古时期火山的爆发而产生,现在是一座死火山。火山作用产生的地形地貌很合适人们采掘并打制石器。
因而,在上古时代西樵山就已经是原始部落聚居地,同时也是新石器时期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石器制造基地。
一直到唐宋时期,先民们开始在西樵山开采岩石用于建造房子。西樵山也留下了很多开采痕迹,只是一直没有被人发现。
1958年时,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带领学生到西樵山实地考察,惊奇地发现了西樵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西樵山东南坡、中部,遗址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有加工石器用的工具石砧、石锤,还有石器生产工具刮削器、石斧、石铲等。
至此,埋藏在西樵山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才开始逐步被揭开了面纱。
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西樵山文化始终离不开两个字——石器。这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
工具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智慧的先人们,能想到利用石头来劳作,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而就在西樵山,有一个石燕岩,非常值得一看。因为它不仅是一个采石场,更是一个水下采石场,也是世界上最大、保护最好的水下遗址。

石燕岩是明代的采石场,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狮脑峰东南。之所以得名石燕岩,是因为洞内曾栖息一种类似蝙蝠样的石燕。
明代时,矿工们偶然在山清水秀的西樵山发现了石燕岩的存在,如获至宝。再加上此地靠近北江,方便运输,因而选址此处,开挖矿石。
可惜因为矿工不小心挖到了地下水,矿洞瞬间被喷涌而出的大水淹没,矿工纷纷逃生,采石场从此废弃,只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记忆。

因为当时事出突然,洞内至今还存在大量的人工开采遗迹,及已经开采出来尚未运走的石材。因此,石燕岩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保存完好的采石场遗址,初步估计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

曾有潜水员进行科考,发现石燕岩的水下空间很大,甚至还能看到矿工逃生时丢弃的工具,一切都恍如昨日。

有的时候,你真的不得不感慨命运的安排,冥冥中自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藏。
如今石燕岩开放的只有采石场的入口部分,这是一个开阔的山洞。洞外是郁郁葱葱、深深浅浅的绿色植物,在清透的阳光下,万物都显得生机勃勃。
若不是知道这里藏着一个明代的采石场遗迹,只看洞外,你真的要以为这就是最纯粹、最野趣的自然。
走入采石场可以看到,开放的区域是一个外洞,宽阔高大、光影对比很鲜明;内洞幽暗清凉,还有大片地下水的存在。洞里洞外的温差很大,仿佛开着天然的空调一般,抚慰了刚从外界沾上的燥热,让人觉得非常舒适。
夏日炎炎的季节,来这里享受天然空调,真的别有一番情趣。
最为神奇的是,抬头仰望,石燕岩的半空中还飘着一层浅浅的平流雾,如梦似幻、犹如仙境。
在前往石燕岩的路上,会先看到天窗格。
明朝之前,矿石开采大多是在室外开展,明朝时发展成为了洞窟采掘,以斜井开掘的方法开采。天窗格就是洞窟采掘留下的痕迹,侧面也证明了石燕岩是明代的采石场。
从天窗格探头下望,只能看到井穴下岩壁如同刀削一般,底部有积水,深不可测。如果是从天窗格底部向上看,就能看到井口仿佛天窗。
再走一段,就能看到石屏峰和骆驼峰。

一块山峰如刀削一般险峻、直立,从侧边看又似直插云霄、气度不凡,就和屏风一般。因为当年采石者分为上下两个矿区,各从坡面往下挖凿。坡越凿越低,中界于是成为了一堵高墙,就是石屏峰。

骆驼峰是距离石燕岩洞穴不远处的两块巨大石头,由于它们的形状组合在一起,远看就像绿荫中的骆驼一样,因此得名。

都很值得一看。

走完石燕岩,你会觉得和很多其他的景点不同,石燕岩的观赏性和可玩性可能并不太高,但它却有着了不起的价值和意义。从宏大的历史浪潮中完整保存下来,它向我们展示了先人们的智慧。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