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振:什么是中药?中药和西药有什么区别?
赵中振,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讲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香港卫生署荣誉顾问、美国药典委员会草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药中心主任等职。曾为日本星火产业汉方研究中心研究员,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等。
赵中振教授对“什么是中药?中药和西药有什么区别?” 作了深入阐释。
在正式学习《本草纲目》之前,我想先讲一讲:什么是中药呢?中药和西药有什么区别呢?
餐桌上常见的土豆,又叫马铃薯、potato,是中餐还是西餐?有人说是西餐,有人说是中餐,如果您去西式快餐店吃薯条,那毫无疑问它是西餐。反过来你到一个中餐馆去吃炒土豆丝呢?那一定是中餐。说明什么问题呢?是不是中餐,与原料并没有关系。
再举个例子,麻黄是中药还是西药?麻黄的有效化学成分之一的麻黄碱(ephedrine),如果我们问来自西方的学者这是什么,他们一定认为是西药。实际上,麻黄在中医看来,这是一味地地道道的中药,主要用于发汗、平喘、利水的。麻黄根还可以敛汗。
我们去药店买药,我们会说,请给我来一味中药,讲的单位是味。西药呢?我们常说的是,您要哪种西药。
中药为何不能讲种呢?因为一味中药来源常常不只有单单一种,比如麻黄,就分为草麻黄、中麻黄与木贼麻黄不同的种。那么中药为何称“味”呢?因为这个味,指的是和功效直接相关的。
学习中药、认识中药应该从哪里认识起呢?就是应该从它的药性开始,也就是从它的四气五味开始。
具体来说,究竟什么是四气五味呢?
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性质。这些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呢?是根据临床的实践推理记录下来的。
凡是能够治疗寒性病的,就是热性或温性的药物;凡是能治疗热性病的,就是寒性药。这就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也就是说,中药的药性与药效,是用在患者身上,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
《本草纲目》里怎么说呢?“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是中医的治疗准则,要按照中医药理论指导去使用。
中医临床诊断上,首先也是要辨别寒热。寒热,这是最为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讲五味。五味又是什么?酸、苦、甘、辛、咸。
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
中药讲的酸苦甘辛咸,是指它的临床药性。大部分也就是他们的自然属性,与生俱来的味道。
比如酸的药,提到乌梅、山楂,尝起来一定是酸的。甘的药,甘草确实吃着确实是甜的。
但还有一些,也不尽相符。
比如海螵蛸是乌贼鱼的内壳,是白颜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由于它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它的药性是咸的,但如果把它放到嘴里去尝呢,它可一点儿都不咸。
《本草纲目》新增374种,性味都是李时珍总结记录的。如淡竹叶、三七等,都为后代的医家所遵从,并被《中国药典》所采纳。
我们学习中药除了四气五味以外,还应该记住什么呢?
药物的归经、升降浮沉、药物的七情、毒性、饮食禁忌等。这些我们会在后面的课程中,会结合具体药物来介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在每味药物下,有释名、集解、修治、发明、复方等八个部分,主要介绍的是药材、药性与临床应用三大部分。
《本草纲目》和历代本草里提到,中药的基原与功效。比如麻黄来源于麻黄科,因为它是温热性的药物,麻黄可以治疗风寒型的感冒,功能是发汗、平喘、利水。
学习中医药,一定先要抓住主要的,我觉得办事不怕丢三落四,但不能丢一拉二。认识一个中药,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它的气和味。其余的,都可以慢慢来。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