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意思是,如果明白这种规律,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大公无私,能够大公无私,就能够周全。
曾仕强先生解读
“知常容”,知道常道以后,人才会用虚来容有,才会知道逞一时之快没有意思。人家告诉我什么,其实都是我自己安排的。当然,这很难理解。
有人居然会骂你,你如果说“你凭什么骂我”,你就会很生气。你要明白,这都是你自己安排,让他来骂你的,这样你才会清醒,这才是容得下了。
其实会骂你的人是谁?是观世音菩萨。这样,你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五十岁以后,我发现有人对我板脸,对我讲难听话,我都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只有你才肯这样对待我,别人谁肯呢”,这样我就没事了。但没事不是说不听了,而是要听取这个教训。
“容乃公”,“公”,是公正,不是公平。一般人听到公,就想到公平。天下没有公平的事情,所以现在人很喜欢讲公平,是自讨苦吃。当你没有私心,当你没有我执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别人有位子坐,自己没有位子坐,是公正的。虽然不公平,但是很公正。这一定有问题,一定是自己有问题。
“公乃全”,于是你就知道,整全的是什么东西。什么叫整全?就是自性。每个人有不同的本性。
这就让你想到:大概是我累世所造成的,要不然为什么他嘻嘻哈哈就上车了,我很认真反而上不了车?为什么他糊里糊涂就有位子坐,而我紧张得要命,要找位子坐就是找不到?光看这一段时间,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它不全。如果再放大,就可以看到,它根本上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找不到开始,也找不到结束。所以,不能凭一段时间来做评断。
傅佩荣先生解读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了解常理才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会普遍周全。
“知常容”了解常理就会包容一切。“知常”是关键一步。
法国有一句谚语:了解一切就会宽容一切。了解会带来包容。比如你和一个人谈话一两个小时候后,就比较容易包容他的作为了。人与人之间因为了解而互相体谅,就叫做“知常容”。你了解春夏秋冬,草木万物消长的道理,就会包容这一切。
你包容这一切后,就会有“容乃公”,才能够大公无私,没有个人的偏好。
公乃全。能够大公无私,然后才能普遍周全。
在王弼本里是“公乃王”。王弼认为,“公”就是荡然公平,“王”就是无所不周普。
南怀瑾先生解读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知常容,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慧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故说“容乃公”,自然做到天下为公,毫无私心。
既然能“容乃公”,当然“公乃王”。王者,旺也、望也、助也。一切万物皆欣欣向荣,活活泼泼,彼此得助。命相家常告诉看相的人,依你八字要做某一件事,须选某一个自己的“旺相日”。是初一,还是十五?比如说,某人属火,而木能生火,那么那个属木的日子,便是他的“旺相日”。“相”是辅助、帮助的意思。在五行中,各人有各人的旺相日,你的旺相日对你比较有利,对于他人,那就不一定了。
“公乃王”,此“王”并不一定作王解。照现代意思解说,一切为社会,佛家则言一切为度众生;忘了自我,处处为人着想,你度众生,众生亦度你。若用一般合作的标语说,那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为人人,人人为你,最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样的。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