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业发展兵分两路,走省力化和精致化道路

上回我们讲到市场的核心问题是供求关系,并详细分析了中国果业的存活现状,要么在低端市场中苟且偷生,要么在中高端市场中争霸天下。紧接上回的问题,本文主要解答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我们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如何去争霸天下?我们就提到第二个关键词:
关键词:兵分两路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一路走省力化道路,一路走精致化道路。
走省力化道路,就是立足大众市场,通过节约劳动力成本来获得效益空间,提高产品竞争力。
2016年,波兰苹果进口到中国引起轰动。这个轰动不是说波兰苹果的品质有多好,而是波兰苹果万里之遥运到中国,到岸价只要2.5元/公斤,我们的生产成本就差不多要这个数。他们靠什么,就靠全程机械化。

海升集团走的就是这条道路。

海升原来是做浓缩果汁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这个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也想着转型。当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往下游走,做饮品;另一条是往上游走,搞种植。结果海升高层在考察全球苹果产业之后,发现欧美国家的苹果种植模式与中国完全不一样。在中国,几乎所有苹果上的作业都是靠人工来完成的;而在欧美国家,基本是都是机械化的。中国一亩地上百个工,人家一亩地十个工,而且产量很高,亩产上万斤。当时苹果很贵,一算,商品果一万斤,五元一斤,亩产值五万元,如果种十万亩,就是五十个亿。所以,海升在2012年定下了的目标是:苹果十万亩,柑橘十万亩,两个五十亿,就造就了一个百亿农业企业。
这个想法是不是跟大家最初计算农业投资效益的时候一样,很傻很天真。
当2017年我第一次到海升总部的时候,他们的高层也发现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所以就修改了目标,把原来的两个十万亩改成三个五万亩,五万亩苹果、五万亩柑橘、五万亩其他水果,再加一些设施农业。
但是,“百亿梦”还在。
现在不知道这个“百亿梦”还在不在?这两年我也没有跟他们的高层接触过,我觉得海升模式对大家没有什么可借鉴性。而且,这几年从各个渠道反映过来的信息看,海升越来越“别有用心”,就像我前面说的“做大果园要别有用心”。
否则,混不下去了。
那么,为什么国外叫“机械化”,我们叫“省力化”?那是因为我们的机械水平不够,而且现有的土地制度也不适合大规模的机械作业,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些技巧性的技术来弥补这些缺陷,最终达到省工省力的目的。
另外一条道路是精致化道路,立足小众市场,通过极品品种、细致技术、精美包装来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精准营销、体贴服务来赢得消费者,并以此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包括我们前面讲的一二三产融合的经营模式。
他的着力点跟省力化完全不同。
省力化的核心是节省成本,而精致化的核心是提高产品附加值。
同样一个苹果,如果市场价是五元,前者想的是怎么去减少生产成本,成本节省一元,效益就增加一元;后者想的是如何能把这个苹果卖得更贵,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甚至一百元。
这个花样就多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比如,做高品质。比人家的甜,比人家的脆,比人家的好看,比人家的安全,就有提价的理由;
比如,直销。产地直销,或者网上直销,直接卖给消费者,不让中间商挣差价;
比如,采用新型栽培模式。像台州绿沃川的空中草莓园就非常高大上,能博眼球,满足视觉需求;
比如,讲故事。像“褚橙”一样,把冰糖橙变成“励志橙”,满足精神需求;
比如,设计项目,做全套服务。
在这方面,上海的前小桔有不少心得与感悟。前小桔的基本定位是“以柑橘为主题的亲子农场”,按照孩子们的成长轨迹,设计了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需求的活动区。我去过很多次前小桔,今年六月去前小桔的时候,其中一位股东张列一言道出真谛: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总而言之,我们今后能走的大道就这两条大道,要么走省力化道路,要么走精致化道路。有能力的,可以把省力化和精致化相融合,这样做出来就是我们国内顶尖的果园,也就是我要寻找的好果园的典范。
在《中国果业发展兵分两路》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经典语句值得大家去回味。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2016年我在上海好果多参加一场新农人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是品牌。主持人讲解了很多品牌设计的理念,讲的很多专业名词我都听不太懂,比如:高逼格、调性、背书、人格化、戏剧性,等等,而且是中文英文穿插着来,讲得很高大上。但让我纳闷的是,整场座谈会除了一个生产者提到他的橙子之外,没有一个人提到品质的问题。
所以我第二天在第九届iFresh亚洲果蔬产业博览会上拍了一张美女的照片作为配图,在朋友圈发了这句话: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后来还以这句话作为标题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
先有品质,再有品牌。品牌,必须建立在品质的基础之上。
然后是:“有了标准化,品牌化才不会拐角,才能走得长远。
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讲过,进口水果跟国产水果的价格差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做不到标准化。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标准化?
2017年,在全国梨产业协作组成立大会上,我应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绍铃教授的邀请,在成立大会上做了一个报告。在报告中,我把欧美果业比拟为“少林派”,全程机械化;把日本果业比拟为“武当派”,讲内功,讲精致。最后我问大家:你觉得中国果业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会是什么门派?谁也没想到我最后翻出来的答案是“丐帮”,而且这个“丐帮”是没有帮主的。
从产业化到标准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果业还面临着一个重大瓶颈:组织化。
无论是欧美的大果园,还是日本的小果园,上面都有组织,有协会。中国也有,有合作社,有合作社联社,但是都是虚的。反正我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一家合作社或者合作联社能真正合作起来的,大家差不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
现在不少企业有很多牌子。国家说支持合作社,他就挂个合作社的牌子;国家说支持家庭农场,又换个家庭农场的牌子;国家说支持龙头企业,又换个公司牌子。
我们做的都是表面文章,只得其表,不得其意。
所以中国果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组织化的问题。我们完成产业化之后,在向标准化和品牌化推进的过程中,中间还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组织化。
这是中国果业走向世界的最大瓶颈。由于某种不可言说的原因,这个瓶颈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很难有所突破。
关于品牌,我今年六月在重庆参加奔象举办的“2019中国(重庆)柑橘全产业链高峰论坛”时感触颇深。我问“褚橙”的操盘手胡海卿:“对中小果园来说,塑造品牌到底有没有经济价值?”作为品牌运营商,他无条件说有。他认为,通过品牌塑造,可以把产品的“第一性”和“唯一性”拎出来,再通过互联网做传播,起到“直击人心”的作用。但广西柑橘行业协会会长许立明就旗帜鲜明地持反对意见,他认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