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内讧的后果有多严重?“桓氏帝国”仅维持三年便轰然倒塌

​桓温去世之后,桓氏逐渐开始衰落。

很多人认为:桓氏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桓温去世,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我们对比一下篡位成功的司马氏就能明白:司马懿之后有司马师,司马师之后有司马昭,司马昭之后有司马炎。三代四人不断地努力,使得司马氏的权势不断上升,最终达成了“司马代魏”的终极目标。

桓温虽然没能成功篡位,但他依然为后人遗留下了强大的军政资源。

孝武帝诏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江豫三州军事、扬豫二州刺史、假节。——《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四十四

如果桓温的继任者们能像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炎那样代代接力,在桓温已有的军政基础上稳定发展,早晚也能取代司马皇族。

可桓氏并不像司马氏那样争气,桓温刚死,他们就开始内讧了。

关于桓温的继任者桓冲,史书对他的盖棺定论是忠君爱国。所以这场桓氏内讧的真相,也变得模糊不清了。按照传统史书的观点来看:桓冲继承桓温的军政资源是完全合理且合法的,但真相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司马懿去世之后,他遗留的军政资源也没传给自己的弟弟司马孚,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桓温遗留的军政资源留给了弟弟桓冲,却没能留给自己的儿子们,这本身就不正常。

桓温的儿子们为何无法继承桓温遗留的军政资源呢?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实力不足。如果他们实力强大,桓温绝不会把自己毕生积累的军政资源传给弟弟桓冲。儿子比弟弟更亲,这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继任者桓冲,桓温的两个儿子(桓熙、桓济)非常不服气。在他们看来:父死子继天经地义,桓冲凭什么独占好处?

于是桓温刚去世,桓熙和桓济就联合了另一位叔叔桓秘共同行动,打算诛杀桓冲,抢夺桓温遗留的军政资源。

但很不幸,他们失败了。桓熙和桓济被流放到长沙,而桓秘被赶去为桓温守墓。

温疾笃,秘与温子熙、济等谋共废冲。冲密知之,不敢入。顷温气绝,先遣力士拘录熙、济,而后临丧。秘于是废弃,遂居于墓所,放志田园,好游山水。——《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四十四

每当我读到这场内讧的时候,总会想起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无论是威望还是资历,司马孚都远胜于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如果司马孚铁了心要抢夺司马懿遗留的军政资源,司马师除了束手就擒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但司马孚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他并没有与侄子司马师争权夺利。司马氏没有内讧,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炎两代三人专心发展,最终成功上位。司马炎称帝之后,对司马孚一系大加封赏,司马孚一系的王爵甚至超过了司马懿一系。

如果司马孚没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选择与司马师争权夺利,结果必然会使得司马氏的整体实力大打折扣。

每当我读到这场内讧的时候,总会想起慕容儁的弟弟慕容恪。慕容皝病逝之后,慕容儁成为了家族的新领袖,但他的弟弟慕容恪和慕容垂都有不小的势力。如果慕容垂铁了心要和慕容儁争权夺利,再把一直支持和信赖自己的弟弟慕容垂卷进来,胜算应该也不会小。

可慕容恪不但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更克制住了弟弟慕容垂的欲望,选择帮助哥哥慕容儁一起发展慕容氏。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前燕帝国由此建立。

如果慕容恪没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选择联合弟弟慕容垂,与哥哥慕容儁争权夺利,结果必然会使得慕容氏的整体实力大打折扣。

只可惜,桓氏族人既不是司马孚,又不是慕容恪,他们没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选择了火并。桓冲或许有太多迫不得已的原因,但事实摆在眼前,桓温去世之后,桓氏的实力大幅度降低。

这三人作乱失败,却只是被流放和冷遇,是因为桓冲无权决定他们的生死。桓氏的权势则由桓温、桓豁和桓冲兄弟三人共同掌握,桓温是桓氏话事人,却非桓氏掌控者。

桓冲虽然顺利接收了桓温遗留的军政资源,却也无法成为桓氏无可争议的新任话事人。因为桓氏能有这样的权势,离不开桓温的努力。对于桓温的儿子们,桓冲不敢做得太过分。而对于自己的哥哥桓豁,桓冲更是无法节制。

桓冲与桓温,在权势和威信方面的差距太大。于是,我们熟悉的一幕又重现了。

据说:桓温临终之前,希望桓玄继承自己的南郡公爵位,但桓玄当时只有五岁。

临终,命以为嗣,袭爵南郡公。——《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权势滔天的老皇帝去世之后,帝国内众多实力派谁也不服谁,于是大家公推一位弱势皇帝继位,众多实力派共同执政。

把相关名词换一下,套到桓氏头上,你会发现毫无违和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桓冲虽然继承了桓温遗留的军政资源,但无论是哥哥还是侄子,与桓冲都没有从属关系,桓冲也没有条件带着桓氏继续前行。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桓氏由一个共同进退的整体,变成了一盘散沙。

桓氏的权力不断衰弱,王谢等豪门士族则开始大举反攻。

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氏还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但就算如此,司马师和司马昭依然要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

桓温去世之后,桓氏已经成为了一盘散沙。对于即将到来的挑战,显然缺乏有力的回应方式。于是,桓冲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桓氏在桓冲的领导下,其权势和威望也每况愈下。

只过了短短三年,桓氏就只能屈居于谢氏之后了。因为就在这三年里,徐州刺史、扬州刺史和豫州刺史这三个职务,都不再由桓氏成员担任。

等到桓玄成功接管桓氏的时候,桓氏早已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虽然桓氏依旧对东晋帝国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但他们在荆州也是处处受制。类似于殷仲堪和杨铨期这样的人,都拥有了与桓氏分庭抗礼的资格。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桓冲在史书上的名声不错。无论是从皇族的角度看,还是从其他豪门士族的角度看,桓冲都是大大的好人啊。桓氏在他的带领下日渐衰落,这可是一件“喜大普奔”的好事啊!

于是他们纷纷给“好人”桓冲点赞,桓冲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位懂得谦让,不愿擅权的大忠臣。

可对于桓氏来说,桓冲不就是传说中的“败家子”吗?被政敌称呼为好人,言外之意不就是说这个人无能吗?

(0)

相关推荐

  • 读通鉴(312)比赛残暴

    读通鉴(312)杀人上瘾的野蛮人 1.苻生被立为太子 永和十一年乙卯,公元355年 春,正月,已故仇池公杨毅的弟弟杨宋奴派其姑姑的儿子梁式王刺杀杨初:杨初的儿子杨国诛梁式王及杨宋奴,自立为仇池公.桓温 ...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十二) 大元丞相脱脱之死

    上一节讲到,大元帝国丞相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围剿张士诚,打得张士诚惶惶不可终日,附近的郭子兴等人,对此也是吓得不断告饶. 就在这里这个关键时候,突然有一道圣旨传到了丞相脱脱那里. 圣旨的内容大意是这样: ...

  • 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二十四) 卫国的兄弟火并 最富正能量的家族内讧

    卫庄公生前,一直非常宠爱小儿子州吁,并且让他拥有与太子相当的权势地位. 对此,有识之士就说了,大老婆和小老婆地位相当,太子与亲王势力相当,自古就是取乱之道. 毫无悬念,卫庄公对此自然是不屑一顾. 这就 ...

  • 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十九) 鲁国的家族内讧

    鲁惠公死的时候,公子息快30岁了,他弟弟9岁. 他们谁应该继承鲁惠公的家产呢? 公子息作为鲁惠公的长子,年富力强,而有自己强大的班底,似乎应该由他来继承鲁惠公的家产. 问题是,公子息的弟弟虽然只有9岁 ...

  • 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

    门阀政治是东晋一朝最大的特色,即皇帝同门阀士族共治天下.其中影响力最大的门阀家族有四家: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 琅琊王氏: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是和东晋皇族一起登上舞台的,影响力犹有 ...

  • 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下)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续 考 陆再奇 六 宣城桓氏第六代桓振.桓亮考 宣城桓氏第六代史载男十一人.女一人,分别是:平南将军.镇南将军.江州刺史.湘州刺史桓亮,义兴郡王.辅国将军桓濬,西昌县王桓邈,豫 ...

  • 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上)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续 考 陆再奇 五   宣城桓氏第五代考 宣城桓氏第五代有桓温六子四女,桓云一子,桓豁六子一女,桓秘一子,桓冲七子,男二十一人,女五人,总计二十六人.桓温幼子桓玄代晋称帝,建& ...

  • 宣城桓氏家族考(下)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考 陆再奇 四 宣城桓氏第四代人物考 宣城桓氏第四代有桓彝之子桓温.桓云.桓豁.桓秘.桓冲等兄弟五人.桓温和他的四个弟弟均居军镇要职,在灭成汉政权中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桓温与桓 ...

  • 宣城桓氏家族考(上)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考 陆再奇 宣城桓氏,郡望谯郡龙亢(今怀远龙亢),自始迁祖.桓彝祖父桓楷曹魏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事变"避难宣城起,至东晋义熙六年(410)" ...

  • 江陵争夺战:谯国桓氏重返荆州,江陵城几度易手,桓楚难阻覆灭

    东晋末期,建立桓楚政权的桓玄死后,一直作为上游荆州治所的江陵城中,又发生了几次颇为激烈的城池攻守.争夺战.而交战的双方发生在,以桓振.桓谦等为代表的桓楚残留势力,以及以刘毅.何无忌等为代表的东晋新兴势 ...

  • 东晋谢安能装的秘密藏在他对谯国桓氏的处理手段里

    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和氐族领袖李特先后建立起两个割据政权时,洛阳的权贵宗室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两处小小的擦伤竟然发展成了困扰中原大地386年的恶性肿瘤.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既有南北区域对峙的大节奏,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