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图讲座 第09讲 宋代的易图:邵雍的《先天图》

(一)

上面的易图先见于两宋间人朱震所著《汉上易传卦图》(原名《周易图》)。图说:“右伏羲八卦图。王豫传于邵康节,而郑夬得之。”这幅图是朱震从郑夬的易学著作中录下来的。据邵雍的儿子邵伯温《易学辨惑》所记,是郑夬趁王豫病笃之际,“贿其仆,就卧内窃得之”。这就是说,在邵雍迁居洛阳之前对王豫讲学时,是称这样的图为“伏羲八卦图”的。“八卦即是六十四卦”,这是古人的一种普遍的见解。

如此把六十四卦按一定的次序作成圆图和方图,以圆者象天,方者形地,是时至宋代方出现的易图。据对邵雍易学颇有研究的两宋间人王湜说,在这样的易图上,原先是没有卦名标注的。曰:“此伏羲易,无文字言语,卦名亦后人添之。”(见《易学》)

往这样的图上填写卦名,就圆图来说,有两种看图的方法。一是从外向里看,一是自内向外看。上图所标卦名,是自内向外看,以最外层的卦画为上爻。以左边的同人卦为例,如果从外向里看,以最外层的卦画为初爻,则是晋卦。从朱震所引郑夬的卦变说看,他是从外向里看此图的,而且是坤上乾下。

王湜称此图为《先天图》。在邵伯温整理的邵雍语录《观物外篇》中,的确有许多讲解“先天图”的言语。而《观物外篇》是邵雍迁居洛阳后对新弟子张岷讲学时,张岷作下的笔录。这就是说,邵雍原先称此图为“伏羲八卦图”,而后来又该称之为“先天图”。

邵伯温《易学辨惑》阐述其父学时说:“其学主于意、言、象、数,四者不可阙一。其理见于圣人之经,止有一图以寓其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这就是说,此图是一幅“卦变图”,而且有寓“数”(圆图有数,方图亦有数)。

朱震在书中列此图时说“王豫传于邵康节”,往上并没说有什么传承。然而他在“经筵表”中向皇帝报告时,却说“先天图”有个传承的路数,先由陈抟传穆修,穆修再传李之才,李之才再传邵雍。这是依据邵伯温《易学辨惑》中言邵雍学问的源流是来自李之才,再往上可以溯至陈抟的言语,而发挥出来的。其实,程颢与邵伯温都说邵雍的学问,还是“自得者多”。《先天图》是邵雍自得的,是他悟出了一种新的卦变方法之后创造出来的,与李之才所传的《六十四卦相生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既然朱震在书中称这样的图为“伏羲八卦图”,那么,他又所谓的“先天图”是指什么图而言的呢?

邵雍的《先天图》对后世的易学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到了朱熹给弟子说《易》时,竟说这样的图“是伏羲本图”。所以,他又把此图改名作“伏羲六十四方位图”。(见《周易本义》卷首图目)

后来,当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见到了传教士白晋寄給的朱熹《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后,从中发现此图的阴阳爻组合正与自己发明的二进制相符合。于是,《先天图》就为外国人所接受。问题是,搞出此图的中国人邵雍,当时却根本不知有什么“二进制”。他是依据一种爻变的方法进行“卦之生变”而画出此图的。

思考题:

1、前些年,有许多人说,是莱布尼兹看到了《先天图》而发明二进制的。又说是中国人首先搞出的“二进制”,奠定了计算机的制做原理。您如何思考?

2、《先天图》是一幅卦变图,您可先试着变上一变,看看能否得到这样的图?

3、朱震说《先天图》传自陈抟,可信吗?

4、有了这样的“先天图”,《说卦》中所言的八卦方位图,就成了“后天图”。理由是:那只不过是文王画出的图,没有这幅出自伏羲的图古老。您的见解如何?

(二)

邵伯温既曰“止有一图,以寓其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即是说“先天图”是经“卦之生变”而得来的图。

所谓卦变即是以爻的变化而得到新卦。如三画经卦,变三阳乾之上爻为阴,则得兑,此是一卦变得二卦。再变乾中爻为阴,得离,变兑中爻为阴,得震,此是二卦变得四卦。再变乾初爻为阴,得巽,变兑初爻为阴,得坎,变离初爻为阴,得艮,变震初爻为阴,得坤,此是四卦变得八卦。邵雍曰:“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观物外篇》)即是在说这样的卦变方法。同样,以八经卦中的任意一卦为卦变之“祖”,用如此的方法都可以得道其它的七卦。

如果把以乾为“祖”所得八卦排成两列,则有下图:

乾巽

兑坎

离艮

震坤

先有乾,一变上爻得兑,是为“一变而二”,再变乾、兑之中爻,得离、震,是为“二变而四”,再变乾、兑、离、震初爻,得巽、坎、艮、坤,是为“三变而八卦成矣”。我们从中清楚地看到,巽是由乾变而得到的,坤是由震变而得到的。

一乾→五巽

一变而二二兑→六坎

三离→七艮

二变而四四震→八坤三变而八

以卦数言,一变得二,一、二变得三、四,一、二、三、四变得五、六、七、八。一乾变得五巽,四震变得八坤。可见,巽与乾及坤与震之间有变化的主从关系。如果把两列之图首尾连接并展开作圆图,就得邵雍所谓“乾坤纵而六子横”图,亦即为后来先见于王湜《易学》的“伏羲八卦”图。

兑      巽

离           坎

震      艮

这样的八卦方位圆图,上乾下坤,艮与兑相对,震与巽相对,坎与离相对,恰好与《说卦》所言“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相符。邵雍曰:“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就是把这样的“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之图当作了伏羲八卦图。《先天图》六十四卦圆图是“一贞八悔”(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以贞卦看,就是这样“乾坤纵而六子横”的方位,这就是当初邵雍称这样的图为《伏羲八卦图》的根本依据。在《伏羲八卦图》圆图中寓有阴阳消息,可用来比附古人“阳生于子,阴生于午”之说。坤位于子,阴极,震一阳生,离、兑二阳,至午位乾阳极,巽一阴生,坎、艮二阴。邵雍曰:“圆者数之,起一而积六。”又曰:“逆数之,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观物外篇》)这就是邵伯温所谓止有一图所寓“阴阳消长之数”中的圆图之数。圆图有两套数,一是卦变的序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一是阴阳消息之数: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

邵雍曰:“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观物外篇》)这又是在说变得六十四卦的方法。以六画纯卦乾为“祖”,经过六变即可“六十四卦备”。一变乾上爻,得夬,是为“一变而二”。二变乾、夬五爻,得大有、大壮,是为“二变而四”。三变乾、夬、大有、大壮之四爻,得小畜、需、大畜、泰,是为“三变而八卦成”,四变乾至泰八卦三爻,又得履至临八卦,是为“四变而十有六”。五变乾至临十六卦之二爻,得同人至复十六卦,是为“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乾至复三十二卦之初爻,得姤至坤三十二卦,是为“六变而六十四卦备”。我们列出标有卦变次序数的两列图。

一乾→姤三十三

一变而二二夬→大过三十四

三大有→鼎三十五

二变而四四大壮→恒三十六

五小畜→巽三十七

六需→井三十八

七大畜→蛊三十九

三变而八八泰→升四十

九履→讼四十一

十兑→困四十二

十一睽→未济四十三

十二归妹→解四十四

十三中孚→涣四十五

十四节→坎四十六

十五损→蒙四十七

四变而十六十六临→师四十八

十七同人→遯四十九

十八革→咸五十

十九离→旅五十一

二十丰→小过五十二

二十一家人→渐五十三

二十二既济→蹇五十四

二十三贲→艮五十五

二十四明夷→谦五十六

二十五无妄→否五十七

二十六随→萃五十八

二十七噬嗑→晋五十九

二十八震→豫六十

二十九益→观六十一

三十屯→比六十二

三十一颐→剥六十三

五变而三十二三十二复→坤六十四六变而六十四

把上面的两列图首尾连接并展开作圆图,即得《先天图》之六十四卦圆图(见下图)。

此圆图八个“一贞八悔”,“贞”卦是以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为次序。一贞为内卦,八悔为外卦。在一贞之上错以八经卦,亦是以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为次序。图内之方图,则是把圆图分作八段,自下向上叠成,亦是以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为次序。圆图六十四卦象天之运行,有“逆数之”之消息数。(天左行,日右行,自震始数之为“逆”。)方图象地之生化,有“顺数之”之数(邵雍曰:“方者数之,起一而积八。”又曰:“顺数之,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地之生物是自下向上生长,故以自下向上为“顺”。)

邵雍曰:“八卦相错者,明交错而成六十四也。”又曰:“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观物外篇》)六十四卦即是万物的象征。我们要特别注意,邵雍是本《说卦》“八卦相错”之义而说六十四卦由来的。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理解所谓“加一倍法”的关键。

思考题:

1邵雍所谈卦变方法,是有序的逻辑卦变法。即可从任一卦的上爻变起,又可以从任一卦的初爻变起。虽然可以得到六十四幅类似“先天图”之图,但是要得到《先天图》这样“乾坤纵而六子横”的图,就得以乾卦为祖从上爻变起。从坤的上爻变起又如何呢?

2《先天图》是一幅卦变图。邵雍所谓的“一变而二”,是在说卦变的“加一倍法”。他既然主“八卦相错”说,那么,分割一阳爻或一阴爻的“加一倍法”是他的主张吗?阴爻符号“--”又怎样“一分为二”呢?

(三)

我们于上一讲中讨论了邵雍的《先天图》,知道它是一幅由有序逻辑卦变而得来的图。这一讲中,我们要围绕《先天图》讨论三个问题。好为我们以后讨论朱熹的大小二横图作个铺垫。

一 邵雍的太极观

我们翻开南宋以前的易学著作,从中看到有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解说,大多是以太极为一气,两仪为天地,四象为四季或八七九六四数(春木八、夏火七、秋金九、冬水六),八卦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八象,大业为六十四卦所象征的万物。这是自汉唐以来诸儒皆视为通解之义。以易学大家胡瑗为例,他在《周易口义》中就说两仪为天地,四象为木火金水之八七九六所象之四季。张浚的《紫巗易说》也作如此解说。即使是程颐,虽于自己所著的《易传》中不对此段文字作任何解说,然从其平日言论中可知,他是以“易为体”、“理为道”,并有“道亦器,器亦道”之说,还特别强调“道非阴阳”(见《二程遗书》)。

阴阳并非实体,而是一归纳实体的抽象概念。天地、男人女人等是具体的概念,说天为阳地为阴或男为阳女为阴,是阴阳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应用。《系辞》曰“象也者,像此者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是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象”是模拟物之“形容”,两仪就是法天地之象。如果说太极有一理,两仪有一理,直到万物(六十四卦)还是有一理,这种“理学”说,尚可谓一家之言。然而,说可以用“加一倍法”把太极一理不断地“一分为二”,得二理、四理、八理、十六理……,这就是胡说了。“理”又如何能分?有“阴理”和“阳理”吗?同样,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一阴”和“一阳”可以用“加一倍法”无限地“一分为二”,这也是胡说。“象”是圣人观物而拟,既谓“圣人设卦观象”,“卦”中就有象可观,而不是“观理”。《易经》中的“卦象”是由“-”和“--”两种符号构成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而不是分割刚或分割柔而生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是阳变阴、阴变阳,而不是分割“爻”以为之变。

南宋之前,没有人以一黑一白的长方形条块替代卦爻的原本符号而为卦之“爻”。刘牧只是以黑白圆点表示数,周敦颐《太极图》只是以圆圈中的黑白弧形块表示阳中有阴和阴中有阳。直到北宋晚期,程颐的弟子杨时方“画个圈子,以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见《朱子语类》卷六十五)一圈象太极一气,圈内半黑半白象天地两仪。天为阳地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日阳月阴,日月就是“易”。这是杨时的观点(与其师“易为体”、“理为道”说有出入)。“理”是个啥模样?谁人见一个〇,就知道“这是一理”?太极一气,本不可图,强以一〇为图,亦是为着说明问题而“像此者也”。既画一〇,就是一“象”而不是一“理”。

邵雍曰:“一气分而阴阳判。得阳之多者为天,得阴之多者为地。”又曰:“万物各有太极、两仪、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观物外篇》)说得很是明白:太极为一气,两仪为天地。而万物本不出太极之外,有古今之象而不是有“古今之理”。这就是邵雍的太极观。他的太极观是承接汉唐以来的观点,并没有把“太极”说成为纯粹的“理”。

二 邵雍主“八卦相错”而得六十四卦说

邵雍曰:“两仪生天地之类,四象定天地之体。四象生八卦之类,八卦定日月之体。八卦生万物之类,重卦定万物之体。”又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又曰:“八卦相错者,相交错而成六十四也。”(同上)还是说得很明白: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错而来的。

“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易六位而成章也。”南宋时朱熹以此段语录为根据,说这就是邵雍分“一阴”和“一阳”为两仪、四象、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加一倍法”。殊不知这是邵雍于“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之后而说“万物生”的过程。他实际上是在说如何由“八卦相错”而得六十四卦,即是我们于上一讲中所介绍的以乾为祖变得六十四的过程。这个卦变过程正是“一分为二”的“加一倍法”。“易六位而成章”就是说由三位八卦相错而得六位的六十四卦。

邵雍与北宋时期诸儒一样,是以太极为一气,天地为两仪。所不同者,他是以八卦为“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和“地之四象”(水火土石)。他既然主“八卦相错”说,就不是以分隔一阴爻或一阳爻而得什么“四象”、“八卦”。还得重复地强调一下:一个“-”爻似可“一分为二”得二“阳爻”,可是一个“--”又如何“一分为二”呢?分后岂不是又得二“阳爻”!如何能分出“阴爻”?

三 邵雍说“易之体”

邵雍曰:“老子,得易之体者也。”(同上)所谓“易之体”是指《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段话所表达之义。在他看来,《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段话就是得“易之体”之说。当然,这是出于邵雍个人的理解。在邵雍看来,道为太极,一亦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是“一生二”。两仪生四象(八卦),就是二生三,八卦就是四象(他之所以分八卦为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就在于要合于“二生三”之说),八卦相错生大业(六十四卦)就是“三生万物”。《易》曰“生生之谓易”。既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生”就是由阴与阳的结合而生。这是符合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组织”理论的。中国古代没有“上帝于七天里造就世界”的“他组织”之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万物是通过自身的阴阳自组织而产生的,不是什么人(或神)“分隔”而成的(上帝又是如何来的?)。混沌一气分,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这是古人普遍信奉的理念。有天而有日月星辰,有地而有水火土石,这是邵雍的宇宙观。有此观点,四象就是“象”天之日月星辰和地之水火土石,也就是八卦所“象”之物。这就是他三十多年以心“观物”的结论。

我们明白了《先天图》是由卦变而来的一幅图之后,讨论了上面的三个问题。南宋张行成于《元包数总义序》中曰:先天图“圆者天也,自一阴一阳各六变为三十二阴三十二阳者,运行数也。”于《元包数总义》中曰:“先天卦自乾变坤,得一百九十二阴而成六十四卦,自坤变乾,得一百九十二阳,亦成六十四卦。”可见,还是有人理解邵雍的卦变“加一倍法”的。可是,朱熹分割“卦爻”的“加一倍法”,却是必须先把《易》卦的原本符号替换作黑白条型块,而后方可以用来“一分为二”。他自太极“生”一白条、一黑条起进行分隔,得一六十四“卦”大横图,然后就说《先天图》是由大横图“拗转”围成的。显然,他不知道《先天图》是由卦变而得到的。既然不知此,往下说邵雍之学,就是对者少而错者多了。

时至今日,一些国学大家仍在那里说邵雍的“加一倍法”是分隔一阴一阳。这是本着南宋朱熹为着宣扬其理学的目的而曲解的邵雍之学在那儿发议论。中国的儒学,到了南宋时期有着性质上的根本变化,这与当时偏安一隅的政治形势和道教的空前发展有密切关系。我们今天要明白的是:北宋与南宋,虽然都是赵家的天下,但是,儒学道统(包括《易学》)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易》学方面,自朱熹有意识有目的地易置刘牧的河图洛书、曲解邵雍《先天图》的来源、改画周敦颐《太极图》之后,就形成了这种局面。又加之明、清两代朱熹易学立于学官的影响(明有皇帝下令编篡的《周易大全》,清有康熙《御纂周易折中》,二书中都收有《易学启蒙》),人们已经不再深入探讨邵雍之学的真实内涵,盲目相信朱熹所说的就是邵雍之学的“本义”。自民国以来至今,没有一位国学大家曾对邵雍的《皇极经世》有过深入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人能把邵雍之学的真谛展现在国人面前。不亦悲乎!

邵雍的哲学大有研究的必要。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阐述古人的“自组织”理念,就必须深入研究邵雍之学。虽笔者人微言轻,然出于正本清源之目的,不得不有此呼吁。笔者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之有识者,倘若有志者能深入研究邵雍之学,他一定会有所建树。

思考题:

1去年,我曾在一次国际性的易学研讨会上,对南京大学的教授提起邵雍的“加一倍法”。说根本不是分割阴阳爻的“一分为二”,是“主张老子二生三之说”的。这位教授很是不以为然,说:邵雍怎么能主张“二生三”呢?四象生八卦就是“四分而为八”。我听后,只好不再往下说了。古人说“独阳不生,独阴不生,独天不生”,可是朱熹偏要单分割一个阳爻而得三画之乾和六画之乾。有六画之乾,就可变得六十四卦。岂不是要改写《周易》,说“一阳之谓道”了?这就是他的“理学”在《易》学中的体现。如果一个男人能“一分为二”而得子,女人也能“一分而二”而得子,那么现在的“克隆”技术也要为之逊色了。就是这样的“道理”,前人在书中说了七、八百年还不解渴,至今还有人在书中重复着。我不知朱熹其他的“伪学”,就《易学启蒙》而言,说他搞“伪学”是不冤枉的。您对此说有何意见?

2如果您有兴趣深入了解邵雍之学,请提出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交流。特别是仍在高校里学习中国哲学的同学,您是如何了解邵雍之学的?不仿深入思考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