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之要诀,大医之必由 :《汉代医学经典纂义》

中医学苑

公众号ID:xyzych1988

欲知详情,可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

学医必读经典

中医起源于炎黄,发展于春秋战国,成熟于两汉,四大经典的成书是中医走向成熟的标志。起讫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盛世,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就是其间产生的大量医学典籍。在这些医学典籍中,尤以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几部著作最为重要,成为后世传承不绝的宝贵经典。这些著作构建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术语系统,展示了上古时期医学的实践经验和思维方式。这些著作也成为历代数以千计的医学典籍的共同思想来源和文献来源,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巨擘[1]

学医不可不读经典,自古以来,凡成大医者,无不重视经典。汉代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后世立之为医圣。张仲景引经据典而作《伤寒论》,《伤寒论》又为后世传承之经典。唐代大医孙思邈“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后世尊其为药王。金元大家李东垣,研经读典,根据《黄帝内经》“阴虚生内热”“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等理论,提出甘温除大热、火与元气不两立等理论,并开创脾胃学派,后世奉为脾胃学始祖。清代医学大家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一书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徐氏所说的汉唐以前之书,即是《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时至今日,以研习这些重要著作为基本内容的的经典训练仍是中医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吾辈励志于医道者,必当笃学之、精研之,方可步入中医学大道[2]

《汉代医学经典纂义》简介

实物拍摄

实物拍摄

《汉代医学经典纂义》(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纂义》《灵枢经纂义》《难经纂义》《伤寒论纂义》《金匮要略纂义》《神农本草经纂义》等六种) 是一部汇编汉代医籍训诂资料的丛书。这些经典在流传中,经过历代学者反复进行校勘、注释、补遗、辑佚等整理工作,不少学者还对书中的理论、方药和技术多所阐发,留下大量宝贵的研究成果。 这些资料丰富而散在,或见于注释专书(如唐代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或见于专题论文(如清代沈彤的《释骨》),或散见于其他各种文献中(如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甚至在日本德川幕府时期也有许多重要的研究著作(如金漥七郎的《素问考》、丹波元简的《素问识》、丹波元坚的《素问绍识》、森立之的《素问考注》《伤寒论考注》《本草经考注》等),搜求和使用都不容易。本丛书把这六部经典现存所有古代研究资料汇集起来,经过点校,分别迻录到各书原文相应的段落之下,俾读者寻注会经,理解原文;又可历览众说,考镜源流。

整理和研究汉代医学经典著作,无疑应当从裒集和参考旧注资料入手。 丰硕的注释资料不仅可藉以了解古代学者对 《黄帝内经》 等书的文字、 思想和技术的认识, 也可以让人体会到这些经典著作对中国医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广聚旧注、编写纂义之书是我们的中医经典研究计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中医经典所作的文本校勘、语义训诂、医理阐释等工作,都必须在此基础上开展才能获得扎实可靠的成果。

本书于经典原文和注释都选择最好的版本(如《黄帝内经素问》用郭霭春主编本,《黄帝内经太素》用钱超尘《黄帝内经新校正》本,《伤寒论》用刘渡舟、钱超尘本),书中不仅收入许多以往未被注意的资料,而且对一些书籍在以往点校中发生的疏失也有所纠正。本书搜集 《素问》《灵枢》《难经》 等书常见的古代注释材料, 分别移录到各书的经文之下; 书中卷首、 篇首和各条经文下所辑各家注释均按时代为序。 以便利学习者和研究者阅读古注。本套丛书实为学习经典不容错过之著作。

著者情况

王育林: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医古文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古籍语言和训诂。撰述有《中医古籍考据例要》(学苑出版社,2006)《中医古籍阅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等。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长,全国内经学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黄帝内经》文献和理论。

参考文献

[1]引自本书编 纂 说 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