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脏腑理论”之十二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之三“脏腑理论
”。
  本节目推送内容将所选三百余条名言,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读者可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
3
内经名言:
脏腑理论
五藏常内阅[1]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2]矣。《灵枢·脉度》

 

【注释】

  [1]阅:出的意思。《文子·道原》:“《老子》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2]五音:即宫、商、角、徵(zhǐ)、羽五级音阶,这里泛指各种声音。

  

【论述】

  此句是说,体内五脏之气与面部七窍相通。肺气通于鼻,肺气调和则鼻能辨别各种气味;心气通于舌,心气调和则舌的味觉功能正常;肝气通于目,肝气调和则双眼视力正常。脾气通于口,脾气调和则食欲良好;肾气通于耳,肾气调和则耳的听力正常。《灵枢·五阅五使》也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鼻是清浊之气出入的门户,司嗅觉,助发音,与肺直接相通,故为肺之外窍。鼻的通气功能与嗅觉是否正常,与肺气密切相关。肺气宣畅,呼吸平和,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肺气失于宣降,则鼻塞,嗅觉功能下降;外邪经鼻吸入,往往引起肺的病变;故临床常常从肺着眼治疗鼻病。

  

舌具有感受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等功能,心与舌通过手少阴心经的联系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心血充盈、心气健旺,上荣于舌,舌才能辨五味,表语言;心有病变,亦往往反映于舌。心阳不足,则舌淡胖;心阴不足,则舌红绛;心火上炎,舌红生疮;心血瘀阻,舌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见舌卷、舌强、或失语等。所以,临床观察舌的变化对于诊察心的疾患有特殊意义。

  

眼是人的视觉器官,与五脏六腑皆有关,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肝藏血,目依赖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视觉功能,即《素问·五脏生成》所说“肝受血而能视”。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则目能“辨五色”;肝有病变,亦往往从目反映出来。如肝之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经风热,可见目赤痒痛;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可见目眩、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则目斜上视等。可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肝与目均密切相关。

  

口是进食的器官,是消化道的起始部,所以作为运化水谷的脾开窍于口,而且,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故脾气和调,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上承于口,分泌涎沫以助消化,故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就可能出现口淡乏味,或口甜、口腻等口味异常的感觉。因此,根据脾的运化功能与口味之间的关系,临床往往通过询问口味的正常与否,以了解脾胃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

  

耳为听觉器官,为宗脉之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所以耳与肾、心、肝、胆、脾均有密切关系,但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 “肾开窍于耳” 的说法。肾精充足,耳才能发挥正常司听觉的功能。正常人肾中精气充盛,听觉聪敏,而且耳廓厚大;老年人肾中精气渐衰,常有耳鸣失聪等症,还可伴见耳轮干枯焦黑,可见肾与耳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认识了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并对后世的临床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后世医家一方面通过七窍功能的异常来推测体内五脏病变,一方面通过调理相应脏器治疗七窍功能的异常。显示了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特色。

  

【病案举例】

  

魏氏治辘轳转关:1967年春,有拾屯一妇人来院与4岁女孩针下肢麻痹,自言40岁以后方生一双儿女。女孩双下肢麻痹,男孩2岁突发眼球时时转动,到某医院求治,亦无良策,言下哀叹连声。余闻之,忆起《医宗金鉴·眼科》有此一证,遂予处钩藤饮2剂观察。方药:双钩藤、川芎、党参、防风、麻黄、天麻、炙甘草各1.5g,僵蚕3g,全蝎2条。间日来言已大效,眼球能停止几十分钟不转动。间一日,妇人之弟拉平车前来,小孩眼球十几分钟转动一阵,围观者无不称奇,遂改用天冬饮治之:赤茯苓、川羌活、天冬、五味子、党参、防风各1.5g,知母、茺蔚子各3g。服10余剂痊愈。

  

按语:辘轳转关是指眼珠不自主地左右或上下有节律地不停颤动或转动,又称目睛瞤动。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眼球震颤,多发生于眼、耳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本案中魏氏遵“风胜则动”、“肝气通于目”之理论,从肝论治,以平肝熄风为法,用钩藤饮治疗,所用药物中钩藤、川芎、防风、天麻、僵蚕、全蝎等皆入肝经,故二天即有大效,继以天冬饮益气养阴清热调治而愈。

(本文选自张恪 编著《内经名言三百句》学苑出版社出版.  2005.8)

===================================

庆祝学苑30周年中医药网络公益课

为了庆祝学苑出版社成立30周年,作者和读者们自发组织了中医药网络公益课的活动。

讲课使用千聊(一款基于微信的免费直播工具),课程暂定如下:

每周一( )晚八点到九点半柴胡老师(李富震,我社《中医临证入门秘诀》一书的作者)开讲“中医临床经典案例解析”

周三()晚八点到九点半白沙老师开讲“手法临证实验录”

周四()晚八点到九点半宋老师(我社《河洛古中医漫谈》一书的作者)开讲“开启灵枢之门”

周五()晚八点到九点半彭老师开讲“罐易棒调理术”易

此后,每周依此继续。其他老师的安排待定。    

课程开讲之际,恰逢学苑出版社三十周年佳期,为庆祝及鼓励,每期由出版社送出五本医学书籍奖励努力学习的同学,由讲课老师随机指定赠送。祝愿大家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听课方法:

1.  在微信搜索“千聊Live”公众号,关注该公众号。

2.  进入“千聊Live”公众号,点击左下“正在直播”,在上面的搜索栏搜索“问道手法江湖”直播间,即可进入网络课堂听课。

3.  如果微信反应太慢,可点击“千聊Live”公众号右下的链接,下载“千聊Live”APP。在APP里搜索“问道手法江湖”直播间,也可进入网络课堂听课。

如有不明,可加入QQ群153925145咨询。

听课链接:http://v4.qianliao.tv/live/210000327061277.htm

医道传承丛书
醫道傳承系列叢書
(繁體豎排誦讀本)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醫學教程。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第一輯:醫道門徑
《醫學三字經》  〔清〕陳修園著
《藥性賦·藥性歌括》〔金元〕張元素,李東垣著,〔明〕龔廷賢著
《瀕湖脈學》〔明〕李時珍著;
《長沙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金匱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時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醫方集解》 〔清〕汪昂編著;
第二輯:醫道準繩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次注〔北宋〕林億等校正 孫兆重改誤
《黃帝內經靈樞》〔北宋〕史崧    音釋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西晉〕皇甫謐 撰集〔北宋〕林億等校正;
《難經·新難經集注》〔明〕內府 刊印〔北宋〕王惟一   集注 ;
《神農本草經》〔齊梁〕陶弘景編  尚志鈞輯校;
《傷寒論》〔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撰次〔北宋〕林億等校正;
《金匮要略》〔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集〔北宋〕林億等詮次;
《脈 經》〔魏晉〕王叔和撰集 〔北宋〕林億等類次 ;
第三輯:醫道圓機
《溫熱論·濕熱論》
〔清〕葉天士〔清〕 薛雪 著
《溫熱經緯》〔清〕王士雄 著 ;
《溫病條辨》〔清〕吳鞠通著〔清〕汪瑟庵參訂;
第四輯:醫道溯源
《宋刊周易本義》〔南宋〕朱熹 撰;
《道德經》〔東周〕老聃  撰 〔西漢〕河上公注;
《五行大義》〔隋〕蕭 吉  撰;
(0)

相关推荐

  • 五脏与七窍的关系

    <灵枢·脉度>记载"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这里指出了五脏与七窍在生理病理上有 ...

  • 七窍指什么 七窍与五脏密切关系

    我们常常用"七窍生烟"来形容一个人的愤怒情绪,那么,你知道七窍指的是哪七窍吗?七窍是什么?七窍与五脏有什么关系?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七窍是哪七窍 所谓"七窍" ...

  • 内经名言三百句 3 . 脏腑理论之二十九

    入门·经典·临床· 栏目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脏腑理论之二十八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脏腑理论之二十七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脏腑理论之二十六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脏腑理论之二十五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 脏腑理论二十四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 脏腑理论二十三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脏腑理论”之二十一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脏腑理论之二十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脏腑理论 ”十八、十九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