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三
入门·经典·临床· 栏目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三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之三“脏腑理论”。
本节目推送内容将所选三百余条名言,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读者可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素问·五脏别论》
【论述】
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种脏器具有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和水液的功能,但它们都不能够贮藏精气,所以被称为“传化之府”,本条即指出了这些脏器“泻而不藏”的生理特点。《周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天体运行永不停止。由于上述脏器具有“传化”的功能,其传化运动在人的一生中都不能停止,如同天体一样健运不息,所以说是秉承“天气之所生”,故六腑属阳。由于胆排泄胆汁到肠中以助肠道的消化,故将上述五个脏器与胆合称为六腑。《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内经》的这些论述,强调了六腑的传化功能及其“泻而不藏”的生理特性,成为《内经》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以上所说可知,六腑之气皆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这种通降的特性一改变,就会出现病症。例如,若六腑中任何一腑失于通降,就有可能出现纳食减少、呕吐、吞酸、嗳气、口苦、黄疸、便秘、尿少、水肿等饮食停滞或水液潴留等表现;反之,若出现通降太过,则可能导到小便频数量多,腹泻等排泄太过的症状。对于六腑的这一功能特性,历代医家都有深刻的认识。如清代叶天士说:“六腑皆以宣通为用。”(《临证指南医案》)民国张山雷也说:“诸腑主化物而不藏,以运输为专职,宜于流动不滞,功在走而不在守。昔人谓六腑以通为补。”(《脏腑药式补正》)所以,对于六腑病证的治疗,无论虚实,皆要着眼于一个“通”字。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
【论述】
胃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故《灵枢·根结》说:“胃者,太仓也。”就是说,胃像皇家储粮的大仓一样受纳水谷,以保证人体之需。《素问·五脏别论》也说:“胃者,水谷之海。”由于人体的气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水谷是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血是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旺盛,脏腑生理功能活跃,人体健壮,抗病能力强,故人以水谷为本。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全身气血的化生,都取决于胃的功能正常与否,所以《灵枢·五味》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由此可见《内经》对胃在人体内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以此强调胃对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明代薛己甚至认为:“《内经》千言万语,旨在说明人有胃气则生,以及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明医杂著·风症》)由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故后人将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将脾胃的作用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如金代李杲说:“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并著《脾胃论》,成为补土派的代表。明代张介宾也强调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本。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当代名医邓铁涛的学术思想中,在强调五脏相关的同时,尤其重视脾胃。邓老十分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并常以此书指导临床实践,据统计,在邓铁涛的首诊用药中,用得最多的前五位药是甘草、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反映了邓老对补脾胃后天之本的重视。
由于胃为水谷气血之海,故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即如《灵枢·九针论》所说“阳明多血多气”,因此,东汉张仲景将正盛邪实的里热证,表现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以及“脉大”者称为阳明病。阳明病是阳热亢盛的阶段,它反映了疾病过程中,处于邪气甚,正气亦盛的病理状态。因此,不少人认为,胃与脾不仅与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是人体营养来源的重要保证,而且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所以,对脾胃的研究,对于我们开展防病治病工作有重要意义。
《内经名言三百句》一书,精选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名言300句,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各方面,同时作者联系临床对条文进行详解,并举医案予以阐释,读者可通过本书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本书可供与中医工作有关的各方面人士阅读。
40位國醫大師推薦,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學醫教程。
《醫道傳承叢書》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医道传承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