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块:中医外科名家张觉人先生独家经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红蓼山馆医集》,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红蓼山馆医集
中医不能不学 中医外科秘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张觉人(1890—1981),字梦禅,自号觉因老人。少年迭遭不幸,却勤勉好学。自13岁先后师从伯父张义泰、道人倪静庵及廖复阳等学习中医内外诸科及丹道之学。张觉人先生一生光明磊落,道德高尚,治学谨严,矢志国术,潜心著述。临证教学70余年,以丹医济世,活人无数。在中医外科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列丹药的研究尤具心得。著有《外科十三方考》《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丹药本草》《五禽气功》《外科学讲义》《方剂学讲义》《本草学讲义》《红蓼山馆医集》等著作。
(一)病因
瘰疬,现代医学称为淋巴结核,关于它的发病机制,中医早有认识。《内经·灵枢》寒热篇中说:“瘰疬在于颈腋者……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马刀侠瘿,皆虚劳得之。”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指出:“此症多起于痰,痰块之生,多起于郁,未有不郁而生痰,无痰而生瘰疬者也。”其他如王肯堂、薛己、王洪绪等前贤医家,对瘰疬的病因都曾作了详尽的论述。
在诸家之说中,张老师尤推崇明代陈实功之说。陈氏在《外科正宗》中曾指出:瘰疬的病因是外受风寒,搏于经络;天时亢热,暑中三阳;触冒四时杀历之气。内则因忧愁思虑,暴怒伤肝;饮食不调,痰结内生,久则虚羸,劳怒则甚;亦有因误食不洁之物而发者。张老师认为,陈氏这种认识,比较全面,他既重视了内在脏腑的变化,又重视了外来邪气的存在。张老师在继承、综合前辈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的体会,认为瘰疬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他说:“此病是因在外感受瘰疬毒气(特别强调是瘰疬毒气),在内则因肝脾失调,同时又与虚劳、痰湿有关,常兼忧思郁怒而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辨证和治疗
瘰疬初起时颈部有豆粒大的结块,一至数枚不等,初起毫无痛苦,多于偶然发现而就医。治疗此症,张老以结块已溃与未溃两个阶段为纲,以脏腑气血盛衰为目,审形辨证,选方用药。
凡瘰疬初起,结块推之移动者为邪毒无根,气血未亏,易于消散;若结块推之不移者为有根,为营卫已伤,调理得当仍可以消散。
凡溃后脓稠,肉色红活,饮食知味,核肿渐消者为顺;若脓水清稀,疮色灰白,自汗盗汗,男子骨蒸,女子经闭者属逆,治疗就较棘手。
治疗方法,可分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又常相互配合使用。兹分述如下:
1.内治法
初起治疗,总以争取消散为主,常以自拟“散结消瘰汤”为主,化裁运用。此方系《医学心悟》消瘰丸加味而成,张老认为,此方虽平淡无奇,临证只要化裁得当,效果颇佳。
结块已溃者,则注重滋补强壮,托毒透脓,常以益气养荣汤、香贝养荣汤化裁。
内治法上,张老的经验是:除针对患者的虚劳、气郁、痰湿而选方用药外,无论在溃与未溃阶段,都要坚持使用解瘰疬毒的药物。若患者内证不突出,还可单用此类药收功。这是张老治瘰疬的一大特点。
通过几十年临床的筛选,张老认为《外科全生集》的小金丹、犀黄丸,民间验方中九丸、金蚣丸等均有解疬毒的作用。临床上,张老最喜用的是中九丸和青龙丸。
2.外治法
张老常强调说:“瘰疬是慢性顽固疾病,非内外同治不易见其功。尤其在溃后,外治法更是非常重要。”因此,他很重视对外用药物的研究。通过师门传授,同道交流和临床实践,他总结了不少有效的方药和治法,现叙录如下:
初起未溃之时,宜宣通气血,消肿软坚,蠲化痰核。常以消核散、紫霞膏敷贴,已溃之后,用三打灵药呼脓去腐。
如在溃疡期内耽延日久,形成绵管者,又用白降丹、大乘丹、金龟下海丹等化腐丹药,作捻条纳入管内化管。
将愈之时,常用天然散、白玉丹盖贴或十全生肌散敷贴。
外治法上张老的经验是:除用药物敷贴外,常加烟熏、洗涤的办法,促进局部气血舒畅,使初起者易于消散,溃破者脓腐易净,早日愈合。他常引《外科证治全书》之语说:“痈疽溃后,皆脓水腥臭不堪,不洗涤之,必毒曷肤,气血不能融舒,安望新生肌肉。”他还说,“洗疮之法,西医极端重视,惟目的多在清洁杀菌,而中医的洗涤,不仅有此作用,且能舒畅营卫、调和气血,两者不可一概而论。”
在治疗上,除以药物内服、外用之外,张老特别强调要改良患者之生活环境,顺其性情,彼所不欲者因而去之,彼所欲者因而遂之,使其终朝愉快,则收功自易。
(三)常用方药
1.散结消瘰汤(自拟方)
玄参,牡蛎,浙贝,夏枯草,香附,白芥子,全蝎,昆布,海藻。
化裁法:①热重者,加连翘,大力子,重用夏枯草(至少用一两)。
②畏寒者,加肉桂,炮姜,鹿角霜。
③坚硬或子母相连者,去玄参加穿山甲,地龙,郁金等。
④气血虚者,重用生黄芪,当归,制首乌。张老认为,气血不足者,疬块不易消掉,若要发挥软坚药的功效,应适当佐以益气血之药。对形质较坏者,又需先以十全、八珍之类补剂,调补之后,再行消散。
⑤阴虚者,加服六味地黄丸。
⑥兼有梅毒者,加用土茯苓,银花。土茯苓是治梅毒的专药,用量须在一两以上,效力才好。
2.金蚣丸(见多发性疖疮案后附方)
3.中九丸(详见《外科十三方考》)
4.青龙丸
马钱子五两,以淘米水浸3日刮去皮毛,切片晒干,入麻油炸透(以中心呈深黄色为度)研细末。穿山甲一两二钱,炒黄,僵蚕一两二钱,制附片一两。上药共研细末,黄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临卧时以夏枯草汤送服(治瘰疬)。
中九丸是古秘方,是一种含汞的化学药品,有解毒、散结的作用。青龙丸原系丹道秘方,有散结、破瘀、止痛的作用,张老增加附片一味,使其效力更加显著。
这两种药张老常串用,即早服中九丸,晚服青龙丸,或服1周中九丸,服1周青龙丸。这样疗效可以提高。
5.消核散
五倍子一两,生半夏一两,蜈蚣五条,麝香一钱,选用五倍子与麦麸拌炒,然后与余药共研细末,以浓醋调如糊状敷贴。
6.紫霞膏(详见《外科十三方考》学苑出版社2009.3)
7.天然散(同上)
8.三打灵药(见《中国炼丹术与丹药》学苑出版社2009.3)
9.大乘丹(同上)
10.金龟下海丹(同上)
11.十全生肌散(见背瘩案后附方)
12.白玉丹(《幼幼集成》)
新出窑石灰一块,研末,以生桐油调稀糊状敷贴。
(四)验案
1.瘰疬
(1)林某,中年男性,左颈部患瘰疬3枚,一大两小,大者如鸡卵,小者像龙眼核,历时2年余,曾经治疗,效果不显。身体消瘦,神态消沉。来诊时见结核早已穿溃,流稀薄脓水,腥臭,疮呈空壳状,疮口有白色腐肉少许,精神疲乏,饮食不佳,盗汗,脉细弱。患者有梅毒史。因其体质太坏,故让其先服益气养荣汤,每日1剂,连用半月。继用散结消瘰汤化裁:玄参三钱,牡蛎八钱,浙贝一两,夏枯草五钱,香附三钱,昆布、海藻各五钱,白芥子三钱,全蝎三钱,黄芪一两,当归五钱,土茯苓二两,每日1剂,兼早服中九丸,晚服青龙丸。局部先用熏洗汤洗,再用桑烟熏,熏后疮口掺三打灵药,以紫霞膏盖贴,2日一换。用药1周后,臭秽稀脓略为转稠,但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遂进参苓白术散,与散结消瘰汤间隔使用,局部仍照前法。2周后,停用三打灵药,单用紫霞膏敷贴。经过3周时间,疮口已平,肉芽亦极红活,患者精神好转,饮食增进,遂停用汤药,只每日服中九丸,补中益气丸各2次,局部掺天然散,外盖白玉丹,又1周,疮口平复,无硬结瘢痕。总计50余天收功。
(2)刘某,男,左右颈均患瘰疬,右边3枚,左边4枚,大者如胡桃,小者如樱桃,结块坚硬,推之不动,颈项强直,转侧困难。经中西医治疗,既不消散,亦不化脓,结块隐隐酸痛,历时已2年之久,饮食睡眠尚可,苔薄腻,脉弦。因未化脓,故力争消散,先以散结消瘰汤送服中九丸,外贴紫霞膏,兼用桑烟烘熏,经治疗40余日,结块缩小十之六七,此后又无甚进展,两个月后改治法为晨服中九丸和夏枯草膏,晚服青龙丸,外用消核散敷贴,又两月余,结块全部消完,遂结束治疗。一年后偶值于途,询之并未复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红蓼山馆医集
张觉人 编订
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