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由于九龙江的文化,是因为自然条件的'沧海桑田',而逐步由西北两溪,向东南演进,这从历史古迹可以印证…从唐代的南山寺、七首岩,到五代瑞竹岩,宋代泗洲佛,一直到明代石码'五福禅寺'…一路走向而来,但话说回来,往东的南太武山,是龙海最早文化古迹,史载汉代窦建德将军,从福州坐船走台海水路,曾在这儿靠岸登陆,而建有'太武城'…所以,有人论述石码最早的乡村社里是'同第社',也不无道理…
毕竟是先有村而后有桥,或许同第社的开基祖,不仅有蔡姓先贤,还有周姓…而周姓的先祖因为出了'漳郡进士第一人'周匡物,而且是兄弟、父子'双及第',名声雀起、足以光宗耀祖,垂范后人…因此判断,'同第内'建社的时间,可以溯源追远到唐朝,而这一切也自'漳郡进士第一人'周匡物始也…
周匡物,字几本。唐龙溪县人。曾在天城山之麓读书。“天城”,后改名“名第" ,郡人称匡物为“名第先生”。少时家贫力学, 徒步上京赴考,途经钱塘江,因乏渡船费,久滞不前,遂于公馆题诗云:“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见之,乃罪津吏。自是舟子不敢收取举选人渡船钱。周匡物未第时,已驰名闽诗坛。元和十一年(816年)中进士第四名,是自唐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建州后第一一个进士。御试时作《学殖赋》及《莺出谷诗》,传诵一时。及第后,任雍州司户。元和十四年(819年)武宁节度使国公李塑荐为五行军参事,在任两年,后又任广东高州刺史。有政绩,祀名宦乡贤祠。
上卢沈御史,下卢卢百万…罗锦社这个桥,为了"沈卢桥"还是"卢沈桥",明朝龙溪县令廖敬贤吃了卢百万的银两,又怕得罪京官沈御史大人…只好将这一个积累几十年的民间纠纷案上交漳州知府姜谅处置,还是姜谅大人厉害,他不仅"官大一级压死人",而且"心有灵犀一点通",亲临沈御史的西顶卢和卢百万的东下卢的分界桥进行实地考察…姜谅知府召集桥两边的长老开会商议解决办法,他说"这九十九湾风水宝地,无财不成官,无官不荫财…上午饮用上游的淡水,下午观赏锦江海水回潮…此桥正是'泗水归塘,海涌来潮’之穴…集山海之灵气,罗锦江之财库,故此出了沈御史之贵,亦成就了卢百万之富…富贵双全,以和为贵,本府起了一个新名,叫做"罗锦桥",打算恭请本社主神"玄天上帝"来神断做主…看看上下两社长老意下如何?",两社长老一听感觉有理,终于皆大欢喜…随后写呈"罗锦桥"方案,上香玄天上帝尊前…卜出了一个"同意"吉卦杯....
从此,历史上的"卢沈桥"或"沈卢桥"渐渐的被习惯叫成写成"罗锦桥"——于是有文人墨客写成一副对联“锣响玄天在,锦水风月圆!”,以记之!
现在的'罗锦桥',还有一个古称'名第桥'…古人云'地灵人杰'意为'地理出人才',实际上也是'人杰地灵',人才荫乡里…如果,卢百万'有钱能使鬼拖磨',桥名'卢沈桥',或者沈御史在台上威加海内,自然称'沈卢桥'…名叫'罗锦桥'则属于一种折中喻意吧!如果从开基历史与文化传承而言,'名第桥'似乎更有嚼舌根的味道,起码标明'年份'古老…
这个唐代年份,蕴含着唐诗文化的一隅,有古城石码…这个石码的唐诗文化也是自周匡物始也…有诗云:'唐天和丙申年(816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假锦,相将白云上青天。'后人将'青云有路'喻读书做官亨通…周匡物当年能高中进士,备极艰辛,可谓千里挑一,从他写的《及第后谢座主》这首诗便可以感受到,诗云'一从东越入西秦,十度闻春不见莺。试向昆仑投瓦砾,便容灵沼洗灰尘。悲欢暗负风尘力,感激潜生木植身。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吞炭'充饥夜读,励志胜如'卧薪尝胆'。可怜丙申及第,亦是十年寒窗、科场苦斗中出来的,悲欢交进,哭笑异常,又有周匡物《及第谣》以状表,诗云:'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遥望龙墀新得意,九天敕令多狂醉。骅骝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莱五云地。物经千载出尘埃,从此便为天下瑞。'卢沈港、罗锦桥、同第社、名第桥,都是风水宝地,常出高考状元的龙海一中南边社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反哺夙念成了'地灵人杰'也!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15年春,经中瑞两国相关部门批准,被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称号;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