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带你走黄河》---21【西湾】
大山带你走黄河
西湾离碛口镇仅一公里,沿湫水河逆流而上卧虎山下便是。村子临山而建,窑洞渐次登高,最高处可达六层。隔湫水河远望,西湾村宛如天地间一幅古朴的立体实景山水画卷,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前临湫水河,有木桥横跨,河水蜿蜒流过,颇有几分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
走在木桥上,颤颤巍巍,桥是村人临时搭建,只为步行者通过,更多的载重车马则从桥下涉水而过。村口有大树可遮挡烈日,树下有辘辘井一口,井台上有村人相聚,汲水后闲话着家长里短。
我们的到来,他们没有过多的惊讶,只是热情相问是哪里来客。递过去几支烟,我便加入了他们的聊天中。说起西湾村,他们便滔滔不绝,言语中多有自豪与惋惜。
“我们村有特点嘞,一共有四十多处院落,由两横五纵七条小巷串联起来,纵巷叫金、木、水、火、土,这些巷子是明巷,其实每个院子原来都有暗路相通、户户相连。楼院不拘一格,样式多变,大多随地势变化,力求与周边环境和谐。整个村落兼备了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功能,再佐以精美的砖雕、木雕、亭台楼榭,让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在村人的七嘴八舌中,我对眼前的村落有了这样的大致了解。
按照村人的指点,我们从金巷开始探访。从斑驳的街巷中走过,便如回到了那碛口辉煌的岁月,恍惚中听闻着村外古道上远去的驼铃声;又仿佛听到了院落门口家人将要离去,父母的声声叮嘱;高高的绣楼上一声娇嗔的怨叹;厢房中昼夜不停的织机声;四合院中永远不知疲倦的孩童的笑语声。
几乎一个上午我们都在街巷中,感叹着建筑设计的精妙与生动,也由衷地佩服着古人对于家庭的重视。男人在近在咫尺的碛口古渡打拼不易,他们在风口浪尖上赚来的银两毫不吝啬的用于这处宅院的建设中,安顿着一家的幸福安康。家是这些男人们的温柔乡,也是他们远走他乡的起点与归宿。这些男人们希望关好窗子,拉上窗帘,把风、尘、沙、砾,远隔在外面的世界。只有家的安详,他们走出去的步伐才能铿锵有力。
我们路过一处宅院,有很多的村人忙碌着出出进进。宅院不大,但保存比较完整,最外面的建筑上有刻字:“陈家祠堂”。
今天恰逢他们的祭拜之日,我们很快便找到了活动的组织者---一位陈姓老者,经同意后也焚香礼拜了陈氏老祖。随后老人邀请我们一起吃饭,老人的家中同样是砖砌的窑洞,吃饭的同时老人也向我们讲述了西湾村的故事。
“西湾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它的起源和当年的水陆码头碛口的兴起有着不解之缘。据《家谱》载,始祖陈先模、字师范,于明朝末年从方山县岱坡山迁于西湾,艰苦创业,靠经商起家。到第四代出陈三锡奇人,利用黄河碛口码头水运便利搞货物转运,渐成一代富商。于是在西湾大兴土木,以后又历经数代人上百年的扩建,终于把西湾村建成了一个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城堡式建筑群。 ”
听着老人自豪的话语,我们忽然想起在《碛口志》曾经看到:“碛口之名已古,从多方资料考证,陈三锡是清乾隆年间碛口招商设肆的创始人。”又据《永宁州志》记载:“康熙年间,岁大旱,三锡看到百姓缺粮断炊,想到北口乃产粮之地,又有黄河运输,于是自己拿出资本,在碛口招商设肆,从北口运来粮食,居民才免的殍饿。从此碛口成为巨镇,秦晋之要津。古称陈三锡为碛口商贸的创始人。”
这样的故事在山西历史上层出不穷,尤其是在近代晋商的辉煌岁月中。榆次的常家、聂家、太谷的曹家,祁县的乔家、渠家,平遥的李家,介休的侯家、冀家,临汾的亢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等等。这些富甲一方的商人无一不将经商所得的近半数利润用于家乡宅院的兴建,这也便是碛口周边,三晋大地留下那么多豪宅大院的原因。
告别西湾村,告别了那些大院的灯火,也告别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华夏文明传承久远,但一直离不开一些佼佼者,正是因为每个时代有了这些当地的大能,无论是文化领域、政治领域、商业领域,这些大能的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集中了承上启下的优势作用,才得以让我们有了现在所仰视的存在。
但凡人间百味,棱角相触,枝节相依,才能彼此滋润,柔软圆融。一些人的存在必然影响着一个时代,一方水土。时势造英雄,他们的出现也一定依赖着一方文化应运而生,彼此依存,彼此成就。也许这可以作为我们走访西湾村的故事结尾,也是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