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太湖群学书院听讲座

落户太湖七都的群学书院

近日,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八十周年学术纪念会在吴江七都召开,此次会议由北大社会学系和南大社会学院合作举办,10月22日上午的开幕式,下午开始设置多个分论坛,一直持续到晚上,到第二天下午闭幕式结束。

分论坛的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费老的著作《江村经济》或是《乡土中国》,而是有着多维度的延伸,比如“经济与消费”(第九分论坛),“云南三村”(第四青年论坛)等。由于时间的重叠,很多精彩的讲演小编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只能凭着在有限的时间里整理出来的微薄的资料,将所观所想分享给大家。

一、重中之重——水波纹与差序格局

从开幕式一开始,上台讲演的学者们就提到了“差序格局”。费孝通相对于西方的团体格局提出来一个新概念,费老把西方的社会组织比作捆柴,意在说明其界限分明,团体内的人与团体外的人,区别的清清楚楚;而在中国,我们的社会结构却像是一圈又一圈的水波纹——以每个人为中心,波纹所及之处就是他和周围人的社会关系;以每个家庭为中心,波纹所划出的范围也是这个家庭的圈子,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这种社会圈子都可大可小,伸缩自如,这就是所谓的“差序格局”。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教授在发言时,充分肯定了费孝通对于中西社会所做的比较研究。他提到,费孝通所做的研究,不是仅仅在一个很短的历史时间内才有意义的,而是能够在中国很长的历史里都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教授用社会自我主义(social egoism)来阐释他对费的“差序格局”(different mode of association)的理解,他认为,差序格局中的水波纹,会因为身处其中心的人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江村调查80周年纪念会分会场

南京大学的翟学伟老师提到了差序格局的理论价值以及其不足之处,差序格局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同质性,连续性,网络性,动态性等特征,另一方面,水波纹的比喻,和其对于“己”和“他人”的关系的解释,都有其不恰当的地方。

此外,下午有单独设置了以“差序格局”为名的分论坛,北大的王铭铭老师,南大的汪和建、郑震老师以及上大的仇立平老师都以此为主题作了宣讲。比如,汪老师提到了差序格局的悖论性,用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对江村实验进行再解读;仇老师提到了差序格局和公共性之间的关系等。

二、意外之喜——仪式音乐与乡土中国

如果说差序格局,江村经济是被提及的最多的话题的话,那么小编阴差阳错听到的一场关于仪式音乐的讲演完全可以说是这次纪念会的小惊喜。

在听了一个白天的宣讲之后身心会觉得有点疲惫,一方面是整天都在各个会场奔波,另一方面,一个接一个的学者的讲话,点评,都需要聚精会神的聆听以及后续的消化,到下午已经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原本以为晚上的青年论坛会因为自己的精力不足而打瞌睡,没想到上海音乐学院的杨赛老师的讲话简直就像是精疲力竭之时吹来的一股清风,生动有趣之极。

小编在之前从未见过杨老师,在老师上场之前也很好奇这个来自”社会学圈“之外的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没想到杨老师一上台就选择了自己家的“故事”作为切入点,从”籍贯湖南“,到”我爷爷那时候家里只有读书的大哥才有肉吃“,引出”大哥在学堂里到底学的是啥”这个问题,大哥学啥呢,大哥也不学四书五经,而是学婚嫁和丧葬这样的仪式活动要唱的古曲。

比如婚嫁,农村婚嫁要唱的“正宗曲目”是关雎,不是凤求凰。农民用这样唱歌的形式来让周边的人到场观看,仪式才能办的起来,同时,通过给不同的人家、活动唱歌,自身还能获得一笔收入,这也是农民的经济来源之一。杨老师提到,这样的仪式活动在农民的生活中至关重要,在什么样的场合唱什么歌,歌曲的调子该是怎样的,都有讲究在里面。

费孝通第十三次访问江村

三、神坛之下的费老

在不同的论坛里,很多学者都谈到了自己当时和费老相处或者共事的经历,生活里的,学术工作中的。对于小编来说,费老一直都是一个很模糊很神话的人物,他写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这样的著作,他是中国最有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师从马林诺夫斯基……但是通过这几天的不断提及,这位老人在小编心目中的形象开始一点一点丰满起来,他对待学生宽厚亲和,他一直致力于中国社会学的推广和发展,他对于学术严谨踏实……

中国社会学还在不断发展,我们一方面要致力于社会学的本土化,另一方面,同国际接轨也不容忽视,中国的社会学传承发展,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学者在其中添砖加瓦。

小编没有录音,只能凭着自己潦草简陋的笔记和回忆写出这一篇随记,内容有不恰当之处,还请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