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亮 || 躲避“生日”

本刊栏目:一代中师生|教师文学|教育教学

躲闪不及,我又被儿女们过了一次生日:我和妻子被突然接到饭店,儿女们给买了礼品衣物,一家人欢聚一堂,共进了主题晚餐。

就这样,自己不想说不想过的生日,还是被动地被孩子们“发掘”出来给过了。

说起来是个笑话,已过天命之年的我,直到去年六月,才真正知道自己的生日。

那是在庆祝女儿生日的活动现场,女儿突然说:爸,你和妈以后也要过生日!

我当时就否定了女儿的意见: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就没有过生日的概念,没有必要;再说,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身份证上虽有“生日”,但不准确,那是当初办证人员随便给“安”的!

儿女们马上表现出愕然:怎么可能?奶奶难道没告诉你你的生日?

我一脸无奈和茫然:望着坐在正桌位置的老母亲,心里一阵酸楚和感慨。

几十年来,母亲确实从来没告诉过我生日,我也从来没打听过。我总认为上世纪二十年代生人子女多且是文盲的母亲,不会记得我的生日;还有,以上我们小时候也不流行“过生日”,只顾上学,谁问自己生日是哪天干什么?又不影响吃喝。后来工作了,填报个人信息,虽然有时需要“生日”,但身份证上都有。日常生活,工作忙得晕头转向的,不知道“生日”,“瞎”过,不也过得挺好么!

说起“过生日”,参加工作后,我还真盲目被动地过过一次。

那是2002年六月,我带的一届高一学生给我过的。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被别人给过“生日”,当时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学生当然更不知道。

那时的学生已经很流行过生日了,作为班主任,为了安全,我参加过几次学生的生日活动。之后,学生嫌我太落后,就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给我任意“造”了个“生日”(一个周五的晚上),并且给“过”了。

最后一节晚自习,别的班学生都回寝室后,同学们在班里张灯结彩起来:生日歌,蛋糕,鲜花,贺词都有,很有文化味和师生情。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激动。

看到我真不知道自己生日的表情,女儿忙靠近奶奶耳边,大声(92岁的母亲耳聋)地问起来:奶奶,爸爸的生日是哪天?

“啥是生日?”母亲不解地问女儿。

“就是爸爸是哪天生的?”女儿继续大声给奶奶解释。

“哪天生的?那我知道:才好记唻,是二十二,两个二!问这干什么?有事吗?”母亲说完看着女儿。

女儿一下子找到了答案,高兴得如获至宝。

这是去年六月里发生的“打听”“生日”的事,可过了几个月,我的“生日”就被儿女们给“庆祝”了,并且场面很隆重:在酒店里被蛋糕蜡烛烘托着歌声包围着度过。

自从生日泄露并且被过之后,自己总有种不自在并倍感压力:过生日是一种浪费,花钱劳神,过什么过?“不过”才是我们这代人的常态;更重要的,儿女们各都有家庭和工作,生活在压力社会,不必要增加他们的负担!

所以,今年,还没到生日的前两个月,我就开始回避这个问题:微信里从来不谈生日的事;家庭人员见面,一听说谁谁过生日,我就岔开话题,唯恐他们说到我的生日上来。

但生活中,往往有些事的出现常常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局面失控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我和妻子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只字不提任何人“生日”的事,总是躲着过日子,但最终还是没能躲掉。

不过,这次生日宴会上,我给子女们明确提出了要求:下不为例,年年这么搞还得了,花钱受罪耽误时间。以后绝对不要再搞了!

儿女们只是笑:这年头,还能吃不起一顿饭吗?再说,这也是儿女孝敬老人的一次机会,哪能不搞!

我暂时没说过女儿,宴席在讨论的气氛中结束。

回家的路上,我主动与妻子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家庭要和睦,当长辈的就得多付出,多吃亏,这是不需要说出口的潜规则,如果跟孩子顶尺顶棒地计较,家庭生活的和谐好景就不会长!

妻子有些不以为然:屎一把尿一把地把他们都养大,供他们上学,找工作,结婚,咱们付出多少?哪个孩子的生日,咱不都给他们认真地过?他们反哺你一个生日,难道还不应该吗?

“不应该,不应该!”我连声说。

以父亲对我的付出为例,我深知“不应该”的道理。

我读书求学时,父亲说:你的主要任务是上学,家里的啥重活都不需要你干!我参加工作后,父亲说:你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家里的活由我和你娘干,我们还能干!我为人父时,父亲已进入老年,父亲说:你只管照顾好你们自己的孩子,我和你娘不要你们管。

事实上,父亲直到78岁那年,还负主要责任地种着家里的十几亩责任田,一百多斤的蛇皮小麦口袋都是父亲自己从场屋内扛出扛进……

父亲现在不在了,我也没有报答补偿的机会了,这些是我这辈子感到汗颜惭愧的事情。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相互的,但我却生活在这种浓厚的非逆向的单程的爱里。现在,父亲不在了,我没有机会返程报答他,却奢侈地接受儿女们反向给我的爱,这不公平呀!叫我内心如何不愧疚?

不知不觉已到家门口。

妻子听了我与父亲爱的故事,有几分认可我制止孩子们为自己过生日,但仍然还微风细雨地反驳:时代不同了,咱不时尚,但也不能太随古,就由着孩子们去做吧!

我一时竞无语!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ID:Yf131125



作者简介

曹永亮, 1966年11月出生,1986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现本科文凭,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苗安中学。工作期间先后担任教师.团委.教务.校长等工作,业余爱好 篮球和写作(近年来先后在当地纸刊和各地 微刊发表各类文章二百多篇)。

教师福利

点击二维码 [教案+课件+试题+视频]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

(0)

相关推荐

  • 妈妈过生日送什么花好?给妈妈送这些花很合适

    自己过生日,妈妈总是会精心准备一番,而轮到妈妈自己过生日,她总是习惯说,随便弄一下就好了,不要铺张浪费.其实在她心里,也是希望身为儿女的你可以为她带来惊喜的. 妈妈通常会说,简单就好不要浪费太多钱,那 ...

  • 【陕西】柳奕卓《李小明过生日》指导老师:刘亚

    李小明过生日 高新六小三年级 柳奕卓 一天,在课间休息时候,大家在讨论自己的生日.小白说:"我上星期刚过九岁生日,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我也刚过九岁生日,& ...

  • 亢宝丽 | 党的生日,我们这样过

    党的生日,我们这样过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晚饭后,我们全家围坐电视机旁再次感受这气势恢宏.礼序乾坤的庆祝活动场景.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植入心扉,仰望鲜艳的党旗在天安门广场绽放 ...

  • 怀念父亲:留点念想给孩子传承下去

    文/高英   [原创作品] 昨天我心血来潮地对女儿说:"明天是你姥爷的生日,咱们替他吃点好东西吧." 还在上初中的女儿听了很高兴,并接受了我要做清炖排骨的提议,还建议我在网上搜一搜 ...

  • 八十一岁生日宴席留念

    朋友李勤学 儿子和女婿 耿直和徐尚雲 女婿和侄儿 梁星光丁振峰李海宾耿峰 外孙女甜甜和园园 二女儿和孙子 孙子和侄孙 侄女大娟二娟五子和女婿 女儿几媳和孙媳 女婿侄婿和侄儿 小贺和耿连贵 树綠草青气象 ...

  • 【湖南】刘昭义《为奶奶过生日》指导老师:舒丽君

    为奶奶过生日 锦溪小学四年级 刘昭义 今天是星期二,是奶奶74岁生日. 爸爸说奶奶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一辈子一生的精力都奉献在家庭和我们的身上.她没有过过几天特别好的日子,更别说过生日了,于是我爸爸妈 ...

  • 【文学园地 -专栏】一次难忘的“生日” / 文:曹永亮

    一次难忘的"生日" 曹永亮 虽然身为老师,我活得也真够窝囊的:过了大半辈子了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 每当看到自己子女或别人家的孩子"花天酒地"地过生日时,我 ...

  • 【人间故事-专栏】面 子 / 文:曹永亮

    面 子 曹永亮 在二千多口人的大山村,马三麻将打得最有名:"十来九赢","大小不拒","不孬不懒""不吃不喝能连打三天三夜不起场& ...

  • 表 哥 / 文:曹永亮

    表 哥 曹永亮 居家过日子,有时灾难的降临是人们不可预料和想象的.我亲眼目睹了表哥几十年来经受的几次重大灾难,现在想来还一直心酸心颤. 表哥是农民,今年五十多岁,高中文化,为人憨厚善良,聪明勤劳能干, ...

  • “束手无策”是一种怎样的策略?/ 作者:曹永亮

    这段时间,一张父亲辅导儿子做作业的照片热传朋友圈,看后不禁令人啼笑皆非,浮想联翩. 一位父亲,日常辅导儿子做作业,绞尽脑汁,方式用尽,但仍头疼万分:孩子不按时按量做作业,做的答案也不对,作为望子成龙的 ...

  • 曹永亮:《千万别提钱》

    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情况,清楚地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情况糟糕得远胜于莫泊桑笔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述说的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法国的社会情况. 物质匮 ...

  • 曹永亮:谁是宅子的主人?

    现在正是种蚕豆的季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家上点年纪的人都有爱在河坡地头地脑的零地种蚕豆的习惯.自然村庄里没有房屋建筑的老宅基地,也是理想的地块之一:宅子是村庄里的闲地,住过人老多少辈子人,&qu ...

  • 曹永亮 || 老师的“骂人教案”何以受表扬?

    教师节刚过.节前,各地很多中小学为过好节日,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开少数"优秀教师"代表参加的表彰会:给中高考及统考取得优秀名次的老师买纪念品:面向全体老师拉横幅贴标语营造节日 ...

  • 曹永亮 || 我只在乎“去过”!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外出旅游,其实就是花钱受罪,满足"我也去过"的虚荣心理. 曹永亮 || 吃低保的 乡村女"外交家" 这种普通人的普通旅游,有人攥了顺口溜形象 ...

  • 曹永亮 ||“常回家看看”的儿女们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回家看看"的心情就会越来越强烈:不论离家远近,不论工作忙闲,不论自己"混"得好坏.这是生活在儒家思想滋润过的中华大地上的炎黄子孙,都会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