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学-专栏】蒲扇 电扇 空调/ 作者:茶言闲语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儿童文学|亲子教育
一
夏末秋初了,空调开始闹情绪了,好好的打开却不致冷了,想着捱几天算了,却没勇气捱下去。反正楼道里到处贴满修锁啊,疏通下水道啊,修空调充氟啊,什么的乱七八糟的小广告。虽说创文创卫活动,都说影响市容,可它对于居民楼来说,的确方便至极。
随便找个电话打过去,告之师傅空调毛病和住址,人家说干了这么多年这营生了,一听就知哪儿是哪儿,十分钟到。
壮壮实实的师傅挎着一个背包,拎着一个小煤气罐样的东西上楼来了。把空调打开,窗户打开,说外机不工作了。麻利地爬上窗台,腹部接触窗面,我担心地拉着他一只腿,他说没事儿的,我说你那么壮,上半身都在外面了,吓人。他说长年累月地干这活,有约摸,习惯了。然后告诉我结论:外机得换个物件,氟利昂也得充。
麻利地下来,取出挎包里的纸盒包装里的一个物件,又爬上窗台,把外机壳拧掉,把物件换上,拿出泵一样的东西,安在“煤气罐”上,五分钟的样子,他又把灰网取下清洗擦干后又安上,空调恢复如初。
就这过程,200块到手。没办法,人家的本领,知识产权。我支付宝转给了他。他说现在每天干活就是不见钱,我说有了支付宝和微信之后,钱就成了数字,指不定哪天我们连人民币长啥样都不认识了呢。本来想着凑合几天就消夏了。他说凑合不成的,还得20天热的,现在人不冶惯,一点热都受不了。小时候没空调没电扇的,蒲扇也不是人手一把。都是大人两把,孩子窝大人身下凑个风。
二
儿时的记忆里只有黑龙江的皑皑白雪,回到河南来,才体会到夏天,才知道烈焰当头,蝉儿噪鸣,酷暑闷热。家里只有两个电扇,一屋一个,一个落地的千叶牌,一个台式的鸿运扇。但对于节俭过度的父母来说,仍然是以蒲扇为主,再美其名曰哄我们:电扇吹多了对身体不好,到底怎么个不好法,也说不出来个路数。
母亲做饭,煤球不旺时,我常坐在小板凳上,拿着蒲扇,对着下面那小小的圆洞扇风,这是我记忆中会做的为数不多的“家务活”。
放暑假回到姥姥家里,手中摇动的蒲扇,是我永恒的记忆。一把新扇子买回来之后,小心爱惜地为它镶上一圈布边儿,让它耐用一些,不然一夏不到就会变成“济公扇”。有和邻居相同的时,姥姥还会为它做上记号,免得跟邻居家的混淆多费口舌。
姥爷还逗我,他右手执扇,大拇指抠着扇尾角处的棱作响,左手吸引我的注意力,做着往外轻拉抽丝的动作,骗我说扇子有筋。
我吃完西瓜吐出的子儿,姥爷便把湿的瓜子摊开在扇面上,晒干后即可当小吃了。
上学校女同学拿把精巧的折纸扇,(记忆中女同学都是很讲究的,男同学多大了还是鼻涕哈拉的)。有的还写上顺口溜:扇子有风,我拿手中,有人要借,等到秋冬。
想来也是,大夏天的正纳凉呢,现在想来,也只是小孩子的天真而已。
三
这么多年过去,物质水准不断上升,祖辈流传下来的老风俗:闺女出阁的第二年的端午节,娘家送扇子的习俗,前几年早已历经送电扇送空调了。
为人们的炎炎夏日的出力的扇子,递送着亲情,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茶言闲语,73年人,上班族一枚,喜欢阅读爱好文字。
本期编辑: 茶言闲语 ;
稿酬说明:请联系主编领取。具体参见本刊《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