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我永远的母校(二) / 文:老长不大
浙江大学:我永远的母校(二)
老长不大
多少次魂牵梦绕,多少回心驰神往。今天,我们终于来了,来到教育栽培我们的母校,来到我们就读过的化工学院(原化工糸)。让我们欢聚浙大,感恩母校。
当我在化工学院捐赠仪式上代表返校校友发言时,讲到当时的老师们对我们学生种种的关爱和培育,想起他们燃烧自己、点亮我们、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情景画面。我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强忍着不让掉下来,为的是不想让面前的年轻学弟学妹看到我这个老头的丑态。这是我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院校和原专业对我们还是那么亲切、那么厚爱,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10月20日上午,特意与执意为我们举行了捐赠仪式活动。学院党委书记沈文华主持仪式。院长王靖岱教授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和介绍学院最近的发展情况。聚合所支部书记包永忠教授讲述了聚合所(原我们高分子化工教研室)的演变历程和近年来取得成绩(2011一2015年连续三届被评为“浙江大校工学十强研究所”)。
我们听后感到特别激动、兴奋与荣耀!还有更值得使我们自豪的是,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年初建时主要依托也是我们的高分子化工教研室。朋友们:你们说,我们的专业牛不牛?我们专业的老师业务知识能力强不强?
惭愧啊!没有出息的我,毕业后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回报母校,真是愧对浙大和化工学院。记得今年5月份,有几位浙大校友问我去不去参加浙大120周年和化工学院90周年校庆,我说没有给母校增砖添瓦,何颜去见母校。所以我班把返校相聚的时间推迟到现在十月,这也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
好在我班还有不少争气的同学,“东方日出西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虽在专业业务上没有特别建树,却在社会其他领域做出成绩,做出一定的贡献。不仅如此,他们还非常爱戴和感恩母校和学院。限于篇幅不悉数细说,仅说一下河南同学张克立、武凤英夫妇和画家闫秀玲同学。闫秀玲同学聚精会神、精功细作,匠心独具、意境高远,足足花了十多天时间,创作了一幅九尺的“太行雄风”山水国画,当作此次返校送给化工学院的院庆礼物。张克立夫妇早在一年多前,就悉心定制了河南禹州的一对高2.2米的钧瓷龙头大花瓶。
钧瓷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面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钧窑极其珍贵,以禹州窑产为最。民间更有众多说法:“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挂红,价值连城”,“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等等。足见其在宋代之轰动与名贵。文人骚客的笔下更是优雅逸趣:“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钧瓷开片声”。钧瓷开片裂纹之声,“如铃如泉,虚妙清冷,如琴如涧,静夜闻之,令人浑然忘我”。加之钧窑烧制极难,有“十窑九不成”之说,故此,我国宋代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以钧瓷为首。
那么,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听听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心声:
我们能进入浙江大学学习。而我和武凤英同学又在获得宝贵知识的同时,收获了爱情。这是我们三十位74级高化工同学中唯一的一对情侣。也是我们除了和同学们一样对学校老师的感激之情外,更有一种感恩于学校和专业的深深的情愫。周其云同学的四十周年返校倡议一一时逢浙大120年校庆,化工糸90年华诞。激起了我们回馈学校,赠送礼品的想法。并于去前的十月,我们夫妇专程来杭州,与浙江同学协商四十周年返校事宜,并谈了向化工学院赠送礼品的想法。
我们夫妻深知机会获得不易,深知代表全体同学感恩学校之重任,没事就对礼品赠送事宜进行讨论,钧瓷,奇石,字画,工艺品……。经过半年多的调研考察决定选择厚重的中原文化艺术钧瓷做为礼品赠送。
钧瓷产品中的大物件,当属花瓶,釉色变換流淌,大气沉稳。六月份以来,从选窑,选造型坯料,选釉色彩,赌窑,烧制,开窑到包装运输,我们五次亲临现场,签约监督,使一对绝世无双的龙头大花瓶,烧制成功,并有幸在国庆节期间参展河南省第五届钧瓷文化创新大赛获金奖!带着18位学子的浓厚情谊,端庄大气的展示在浙大化工学院教学楼的大厅两侧!看自然流淌的色彩,向人们展现窑变的神奇和浓厚的中原文化遗产,栩栩如生的龙头,象征着我们腾飞的大中华!
大画讲气势,小画讲灵动。一幅画上下要顶天立地,左右扛膀子,才大气,也就是说让画外有画。这幅山水画的是河南新乡郭亮的太行山写生的画作,山根深不见底,山头高入云端,大气磅礴,威武雄壮。松树四季长青,有房子,有小桥代表人气。他象征着我的母校像太行山一样根深,威武雄壮,顶天立地,让求是精神名扬天下,他的学子遍天下。松树四季长青,代表浙江大学越办越好、永葆青春,两座小桥,寓言遇水架桥,通畅无阻,让全国的学子都能欢畅顺趟地来我浙大名校深造,也代表毕业的学生也能常回家看看,不往初衷,心念母校。
面对他俩的侃侃而谈、头头是道,真心实意、厚重大礼。如今的我,两手空空,羞愧难当,尽管再三推辞,同学们偏还不依不挠要我代表发言。真是有何颜面,欲逃不能,叫我如何胡言乱语?再看看同学们拿着棍棒绳索的架势,大有赶我丑老鸭上架火烤。没办法哎!硬着头皮胡诌几句。今天,也不妨晒在这里: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你们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今天,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74级高化工同学向化工学院捐赠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借此机会,我诚代表我班全体同学,向全体师生表示亲切的问候!
老师和同学们:
我在此毫不忌讳地说,我们那几届学生(文革期间),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史称“工农兵学员”。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这些人大多属于先天不足,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跟恢复高考后的“天之骄子”和现在新时期的你们新一代的大学生,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这代人也有一定的优势,那就是在上大学前,大多已经历了社会的风雨和生活的磨练,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工作生活经验。通过老师精心教育和培养,再加上我们毕业后,深知自己的不足与薄弱环节,能够继续努力学习、终生学习!有些同学还再取得二、三个文凭,并在社会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所进取,有所收获,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譬如,我班刚才发言的张克立、武凤英夫妇,几经创业,几经挫折,不懈奋斗,终成事业。闫秀玲同学在干好本职专业技术工作的同时,酷爱书画,勤学苦练,废寝忘食,孜孜以求,十几年探索,十几年磨砺,遂获硕果。在洛阳、在河南、乃至在全国,其国画亦小有名气。这幅捐赠学院的《太行雄风》便是实例。我班还有许多优秀的同学,在工作事业上做出很好的成绩,限于时间在此不展开例举。
因此,我在这里自豪地说:“作为个人,我没有出息,但是,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群体,却是非常优秀与杰出”!你们只要看看现在中央的高层领导和国家各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就是证明。
敬爱的老师,我们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国之策,教育为本。你们肩上的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深信,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们必将成为我们学院未来的骄傲。
今年是我班毕业40周年,恰逢母校建校120周年,也是我院成立90周年。在这大庆之际,我班没有骄人的业绩,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只有一点对院校的感恩惦记,尽一点微薄之力的心意。
没有浙大,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最后,我代表全班同学,衷心祝愿全体师生,在党的十九大思想路线指引下,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桃李争艳,人才辈出;百尺竿头,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老长不大:男,浙江宁波人。曾经农学兵工,捎带衙门杂役,唯缺商,故无财。如今退休可闲不闲,忙孙辈、忙读书、忙信笔由缰,虽喜爱,然少才。曾经少不更事,不谙世事;如今老不成熟,依然故我,可谓老长不大也。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中师生-专栏】那天,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文:荷塘月色
【校园霸凌事件讨论-专栏】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打了两个耳光!/ 文:沙鸥
【文学园地】 回家的路上 / 文: 馨怡
【中师生-专栏】难忘我的凤翔师范生活/ 文:馨怡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